打不过解放军,就对边检站下手?75年印军入侵土伦拉山口事件始末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03-19 07:34:36

随着印度当局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善意劝告,无休止地对两国接壤地区的中国领土实施蚕食和入侵,最终酿成了1962年10月-11月的边境冲突事件。

这场一个月的短暂军事较量以印度军队大败亏输,人民解放军主动停火并后撤而告终,除去歼灭印军8800多人外,我军还缴获各种炮300余门,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00多台,各种枪6400余支,各种弹药400余万发及其他军用物资。

这些缴获的武器装备,后来连同被俘的印军人员一起又交还给了印度方面。遗憾的是,中国政府在取胜之后不仅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反而送还武器和俘虏的做法并未换来印度当局的感谢,却被尼赫鲁及其军方高层视为奇耻大辱。

印度方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其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都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此次参战的第4军又系其“王牌部队”,竟然败得这么惨。

与人民解放军相比,印军的技术水平普遍较高,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占据了种种优势,可是上了战场却不堪一击,导致印度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至此饱受质疑

在对1962年战争做了各种总结之后,自认为已经明白了失败原因的印度又开始扩充军备,组建了7个所谓的“山地师”,打算再次和解放军一较高下。

其实,印度的“山地师”不过是减去了重装备的步兵师,除了人数上多一些以外,战斗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1967年,以山地旅为主的印度军队在乃堆拉山口和卓拉山口对中国军队进行挑衅,结果再一次遭到惨败。

当时的印度军队连生产炮弹的能力都没有,一线部队所装备的火炮也都是英国淘汰下来的二战货,因此根本无法和装备了54式榴弹炮的解放军劲旅对抗,在大炮兵至上的年代只有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份。

在1967年冲突中,印度炮兵只打了几百发炮弹就被解放军的炮火所打哑,然后解放军炮兵盯着印军阵地发射4.5万发炮弹,连炸了四天三夜。

当年解放军的54式榴弹炮让印方招架不住

可是几年之后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军队以较小的代价挫败巴基斯坦军队,并通过建立孟加拉国成功将巴基斯坦肢解,这让印军感觉自己又可以了。

第三次印巴战争使巴基斯坦的力量被大大削弱,更让印度从此没有了东顾之忧,于是从1972年以后,英迪拉·甘地领导的印度政府又开始向其北部边境虎视眈眈。

在长约650公里的中印实控线东段地区,印度军队自1959年以来就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不断向北蚕食,1962年之后,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已经在我山南地区错那县境内。

这里分布着一系列对于中国军迷而言耳熟能详的地方:靠西是克节朗河谷、桑多洛河谷和旺东地区,靠东则是东章地区、麦拉山口和土伦拉山口。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在东章西北不远处的麻玛乡就是1962年时张国华将军指挥东段反击作战的前线指挥部,当年张将军在此运筹帷幄,干脆利落地粉碎了优势印军的进攻,其英风豪气至今令人思之神往。

张国华将军指挥部旧址

到1970年代中期,位于喜马拉雅山山脉北麓的土伦拉山口实际上已成了中印双方对峙的第一线,错那县在这里设立了一个边检站,并安排了一些民政人员和少数解放军战士驻守。

由于印度士兵就在南面不远的龙果地区活动,随时都有可能越界入侵,双方的距离很近,几乎到了“一个盯一个”的程度。

有时候,印度方面的间谍人员还可能以夜色为掩护,偷偷地进入我境内刺探情报,因此土伦拉山口反“蚕食”、反间谍、反印方的任务压力很大。

海拔约5000米的土伦拉山口不同于靠西的错那县东章地区,那里得到东章河水汽的滋养,分布着大量天然的草场,可以用来放牧,而土伦拉只有荒凉和积雪,冬天这里大雪封山,别说人影了,连动物都看不到。

世代生活在错那县卡达乡的中国藏族同胞们,则以采挖土伦拉山口附近大山里的各种名贵药材(主要是贝母、雪莲和三七)为生。

当年的解放军守边将士

印度方面重视土伦拉山口的原因则是:这里南面不远就是著名的“贝利小道”,1962年战争时解放军第11师的精兵就是从这里穿插7天5夜,突然出现在德让宗地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印军后方。

他们以龙果地区为基地,不仅部署了表面上看起来威胁性不大的边防警察,还部署了一个山地旅。

1975年10月的一天,威震西疆的一代名将张国华辞世已经三年,土伦拉山口边检站的工作人员突然注意到,有一小队印度士兵,正鬼鬼祟祟地往中国实控区域这边移动。

说到底,印度军队还是不敢和解放军正规军交手,他们经过多日的观察也确定这里只不过是个中国的边检站,驻守的解放军士兵没有几个,想来火力并不强。

柿子捡软的捏?因为边检站好惹,这帮印度人就找到边检站来了?

多少年来,解放军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巡逻守护

边检站人员立即向越界的印军发出警告,要求对方马上离开中国实控地区,退回到印度一边。

但印方一如既往地充耳不闻,甚至向我边检站人员开枪射击,刺耳的枪声瞬间撕破了喜马拉雅山上空的宁静,这是1967年乃堆拉事件八年来中印双方第一次使用热兵器的冲突。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中国人不开第一枪,1962年是你们开了第一枪,今天又是你们开了第一枪,既然开枪了,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边检站的解放军当即进行还击。

可以说1962年之后印度的国防预算并没有完全白花,此时印度步兵已有很多装备了比利时制造的FNFAL突击步枪,这是一种定型于二战之后的自动步枪,发射7.62mm口径的子弹,在北约国家和英联邦国家内部都很流行。

虽然FNFAL突击步枪比起1962年印军装备的英制李恩菲尔德步枪那种二战货来说先进了一代,但比起中国军队普遍列装的56式枪族而言并无明显优势。

FNFAL步枪在西方一度非常流行

因为FNFAL虽然号称是自动步枪可以连发,但因为子弹的威力较大,发射时的后坐力也大,因此基本上都是半自动模式射击,这就和解放军士兵装备的56式半自动差别不大了。

实际上FNFAL的远射程在战斗中基本上派不上什么用场,对单兵素质不高的印军士兵而言,太远了都是瞎打,反而是射程较近的“56半”更符合战场情况,射击精准,射速更快。

早在越南战争中,装备M-14突击步枪和FNFAL的美军就被装备的SKS半自动和AK-47的越南军队血虐。

更何况,此时边检站的解放军士兵还装备了56式轻机枪,火力有压制性优势,一梭子横扫过去,印军当即成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这次交火过程十分短暂,只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活着的印军连滚带爬地逃回了印控区域一边,现场留下四具尸体,伤者不详,我军并无伤亡,也没有追击。

毛主席手持的就是一支“56半”

随后,边检站所属的边防2团四连向山南军分区和西藏军区汇报了这次短暂交火的情况,并且将印军的尸体和武器收集起来,请上级处置。

因为预计印军有可能发动报复性进攻,边防2团当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在野外拉练的连队立即向发生事件的土伦拉山口附近集结,防区与4连相邻的边防5连把所有的武器弹药和补给都准备好了,准备随时出发支援4连。

但印军却出人意料地偃旗息鼓,他们连边检站的战士都打不赢,再和成建制的解放军交手就更没有信心了。

经过外交层面的沟通,土伦拉山口交火五天之后,印度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约见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表示印度方面愿意领回印军尸体和武器弹药。

又三天之后的10月28日下午2点,印度方面派出代表来到土伦拉山口中方实控线一侧,领回了印军的尸体和武器。

庄严宣誓

如1967年卓拉山口的那次冲突一样,我方要求印方代表写了收条,注明是印度军队越过实控线入侵中国境内并首先开枪被我击毙的事实。

结果印度方面在领回了尸体之后,却胡说什么是中国的武装人员入侵印度境内,对印度的巡逻队进行伏击,导致印方人员伤亡。

此外,印度方面还为此次交火中被击毙的四人在龙果地区立了纪念碑,隔三差五地会有一些印度当地的军政首脑去凭吊,当然这种操作我们已见怪不怪了。

此次土伦拉山口的交火事件之后,印度又消停了很久,直至1986年左右两军开始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大规模对峙,几乎到了开战的边缘。

纵观1950年代中期以来近70年的历史,事实上几乎每过几年或者十几年,中印边境都会发生紧张事态,每次都是中方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击后保持克制,而印方过段时间卷土重来,如此循环。

印度地方当局给死者立的纪念碑

到底是超人格局还是大国智慧,我们期盼着总有一天能走出这样的怪圈,还西疆长治久安。

6 阅读:1059
评论列表
  • 2024-03-23 19:48

    阿三只有再次打痛它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