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400万大军与中国开战?62年我军对印一再忍让,印方却猖狂叫嚣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03-26 09:34:55

1960年代初期,尽管中印两国围绕领土问题的争议越来越尖锐,但中国政府却顾全大局而对印度释放了很大的善意。

1961年12月,印度出动约3个师的4.5万大军围攻位于其西南部,被葡萄牙殖民约400年的果阿地区。

葡萄牙在果阿的守军只有3000多人,根本不是印军的对手,因此这场被人称为“果壳里的战争”的武装冲突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结束了,印度以死亡22人的代价全部收回了果阿,葡萄牙方面也仅死亡30人。

实际上,果阿战争连一场像样的军事演习都算不上,参加战斗的印度军官们几乎是坐在指挥部啥事没干,有的团没有无线电台,有的虽然有电台却没有电池和必要的零件,堪称世界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

至于印军士兵们有的连步枪和机关枪都没有,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穿着帆布鞋和草鞋,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协调表现也相当拙劣。

果阿战争时期的印度军队

即便如此,印度媒体却陶醉于其军队的“赫赫战绩”,他们别有用意地影射说,印度收复果阿,只不过是“门口蹲着一只老虎的时候在家里踩死了一只老鼠”,至于“老虎”指的是谁可是不言自明。

但有趣的是,就在12月18日印度宣布出兵果阿的第二天,中国政府还发表声明,对印度收复果阿的行动表示支持,因为这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正义行为”,特别是在中国的澳门还处在葡萄牙殖民者统治的情况下。

果阿的胜利无疑刺激了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地区采取进一步挑衅行动,而且印度当局对其军队的战斗力无疑很有信心。

从尼赫鲁开始,印度政府的高官们不停地吹嘘自己武力强大,就在1961年底的记者会上,当被人问到“印度现在是否打算对中国采取武力”,时,尼赫鲁信心满满地回答说:“当然,我们是可以使用武力的,我们应该在适宜的时机加以使用”。

尼赫鲁政府的内政部长夏斯特里(也是印度第二任总理)就更狂了,他说对选民们说:“如果中国不肯从它所占领的地方撤出去,我们将不得不重复在果阿所采取的行动,印度一定会把中国军队赶出去!”

夏斯特里

就在12月上旬,尼赫鲁和印度军政界的头头脑脑们还向前线部队下达了一个名为“前进政策”的新任务,要求军队尽快占领还没有中国军队进驻的边境地区。

很快,印军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机场和可供直升机起降的停机坪,以及配套的公路。

整个1962年上半年,中印西段边境的列城、楚舒勒、加勒万河谷、奇普恰普河谷等地区都可以看到运输机和大批军车频繁进出。

虽然印度的财政情况十分吃紧,但为了加紧对中国领土的蚕食,尼赫鲁政府拼命挤出经费,在班公湖两岸开设了码头开始用汽艇运送人员和物资。

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支持下,印度采购了美国的C-47,C-19和苏联的安-12等军用运输机,还有米-4和米-26等军用运输机,总数有70多架。

印军运输队

几个月里,印军总共派出运输机6000多架次,向交通条件较差的西部边境地区空运了3万多吨的武器弹药、燃油、食品等,用于运输轻型物资的马匹和牦牛队伍更是络绎不绝。

这一切都标志着印度正在抓紧备战,打算以武力手段解决两国之间的领土问题。即便如此,解放军在应对印军的蚕食和挑衅时也是相当克制。

1962年3月,印军开始对位于奇普恰普河谷的中国天文点哨所实施渗透和骚扰,一度深入中国国境20多公里。

他们的行为相当猖狂,不仅在天文点哨所的南侧建立了岗哨,还在天文点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建立了据点,对解放军的哨兵形成了三面包围。

侵入我国境内的印军对我军在奇普恰普一带的部署进行长时间侦察,并意图控制奇普恰普山口,切断我军的退路,进而通过山口进入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

在据点的印度军人

我军针锋相对,采取一个盯一个的办法,在印度军队建立哨卡的地方也建立哨卡,就近监视印军的行动,并在一些关键地区抢先设卡防堵印军。但在“不开第一枪”的总原则约束下,广大指战员还是觉得非常憋屈。

这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印度军队跑到中国的领土上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就这样还不让开枪,只会让印度方面的气焰越来越嚣张的。

与此同时,中国并没有放弃在外交层面向印度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要求印方立即停止在两国边境地区的危险行动。

不出意料地,这种外交行为被尼赫鲁等人视为中国软弱可欺的信号,他们坚信中国军队在西线采取的行动只是一种虚张声势,并不敢真正和印度军队动武。

但尼赫鲁并不了解中国数千年的智慧,在中国古典名著《左传》中有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郑庄公面对弟弟共叔段的挑衅不断退让妥协,在共叔段认为郑庄公懦弱无能,从而放下戒备,开始公然谋划反叛的时候,郑庄公果断发出雷霆一击,铲除了共叔段的势力。

大部分印军的哨卡都相当简陋

这篇文章中还有一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尼赫鲁如果早一些看到《左传》,估计也不会输得这么难看。

到了5月下旬,印度军队对我边境的滋扰和渗透越来越频繁,甚至公然开枪挑衅,于是酿成了7月份的加勒万河谷事件。

7月5日,印度军队一个排侵入加勒万河谷地区,该河谷的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从此地出发可以深入阿克赛钦的林济塘谷地,迂回至天文点地区侧后方。

一天之后,他们就公然在加勒万河谷围堵中国边防军的巡逻队,见解放军保持克制态度主动后退,印军则进一步对我实施进逼,双方形成对峙。

在周总理亲自指示下,我新疆军区边防部队立即组织2个排增援加勒万河谷地带,抢占了印军据点以东的2个制高点。

班公湖畔的我军运输队

这让印度军队恼羞成怒,他们不仅继续向河谷增兵,还派出直升机在解放军头顶盘旋恐吓,同时另一支印军小分队则沿加勒万河向下游前进约9公里,建立了新的侵略据点。

这是已经把刺刀顶在我们的胸口了!7月14日,毛主席对于印度方面的咄咄逼人向西疆边防指战员们交底说:“我们的策略是‘决不退让,避免流血’,现在坚决不打第一枪。”

在毛主席看来,印度悍然入侵,中国完全有理由打,但目前暂时还要克制,让尼赫鲁继续暴露其真面目。

同时,要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印边境斗争的是非问题,争取大多数国家同情和支持我们。

至于第三点,那就是中国和美苏两大国的关系比较紧张,他们都想推动中印开战,利用中国当时的经济困难和国防压力整中国一下,正因如此,我们就偏不上套。

解放军边防战士

现在不打不等于将来不打,我们主要是做好打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而对方还不收敛,那就按住印度军队狠狠地打!

可以说,在加勒万河谷的对峙中,解放军指战员展现了高度的纪律性,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

印军飞机经常飞临加勒万河上空向印军空投补给,虽然一些物资时常落到中国边防部队阵地前和阵地内,但战士们严格遵守规定,还将物资收集起来交还给印方。这更是让印军认为解放军高层并没有下打仗的决心。

双方的对峙一直持续到1962年8月初,印军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不得不暂时撤退。7月21日晚上,两军又在天文点地区5651高地爆发交火,印军被逐退,因为我军在对方撤退时“网开一面”,两起事件中无人伤亡。

虽然两次都被解放军逼退,但前线的印度军官反而向上级吹嘘说,解放军以600人的兵力向五十多人的印度部队进逼,最后印军将解放军驱逐。

守边的解放军部队

印度国内媒体立即抓住这两件小规模冲突的“胜利”大肆宣扬印军的“战无不胜”和解放军的“不堪一击”。

大报《印度教徒报》这样写道:“中国部队‘在印度小队守军坚决抵抗面前’撤退了,这就足以证实“前进政策”的基本逻辑:只要印度军队坚决,中国除虚声恫吓外不会再采取什么行动。”

而在印度政府看来,印军在加勒万河谷的对峙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有国大党议员说:“加勒万河事件提高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为此,印度军方也放弃了原来仅有的那么一点谨慎,他们向西线的部队下令,把原来命令中“只有遭到射击时才开枪”改成为“如果中国军队危险地迫近你们的阵地时就开枪。”

在印度人民院,议会中的反华势力持续向尼赫鲁政府施压,要求陆军“立即展开大规模进攻,把‘入侵者’从印度的国土上赶走。”

印度人民院会场

一批对华主战的议员早已忘乎所以,他们在人民院辩论时狂妄叫嚷:“二百名印度兵就等于二千名中国兵,为什么我们要怕他们?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他们撵回去?”

还有的议员则说:“只要政府发出号召,半年内就可以有四百万训练有素的印度军队开往喜马拉雅山,把中国军队全部撵走。”

当时印度军队的总兵力才60万人,到现在印度的财政也只能养活130多万军队,这位老兄大概思路还停留在封建时代,以为从随便抓几个农民发给刀枪就可以上阵打仗了。

在相当多印度官员的想象中,装备和给养严重匮乏,兵员素质令人担忧的印度军队早已成了世界最强军队,完全可以碾压对手。这种幻想一直持续到1962年10月两国边境冲突爆发之前。

对于印度对自己实力的迷之自信,编著《印度对华战争》的著名英国记者内维尔·马克斯维尔形象地说:“到1962年下半年,中印双方都做出了拔刀的动作,但印度的刀鞘里没有刀。”

0 阅读:2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