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的丰田,裁员的广汽,日系车的神话破灭,国产车黄金时代来了

一个路人甲 2024-06-23 15:47:05

反常的丰田汽车

广汽本田裁员风波未过,丰田卡罗拉又开始降价冲销量了。

丰田汽车售价集体大跳水,撕下了日系车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钟爱日系车的人总喜欢拿日系车保值来说事,展现日系车的高贵。

但这次却被自家的丰田啪啪打脸,丰田为了冲销量不惜大降价。

这次的回旋镖打在了丰田发烧友自己身上,他们大概也想不明白。

曾经用来攻击新能源汽车的保值问题,如今成了丰田自己的问题。

时间再往后倒退些,丰田汽车发布2023年财报,创下成立以来最高利润。

打败了中国一众上市的汽车厂商,再次登上神坛,成为汽车界神话。

高光时刻才过了个把月,丰田就撑不住了吗?

去年创收45万亿日元,一年利润5万亿日元,都打水漂了?

懂的都懂,财报其实也是专业人员的数字游戏,看看就好。

单单日元贬值,丰田啥都不用干,财报里就多了6850亿日元的利润。

去年还忙着为各种造假事件鞠躬道歉的丰田,突然一步登天。

这里面的营收和利润有多少水分,只有丰田自己知道了。

现在想想日系车从来没有工匠精神,而是一边鞠躬,一边继续造假。

日本排核污水背后的东京电力公司,ESG评价报告还是低碳环保企业呢。

丰田财报创下新高记录后,一堆日系车发烧粉diss国内新能源车企内卷。

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说的一无是处,却对丰田降价冲销量,卷死日本本土同行车企视若罔闻。

比亚迪凭借技术和供应链优势,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车企,他们会说比亚迪学习了丰田的成本压缩,却没有学会丰田的品控。

对于比亚迪在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中的优势地位,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度,丝毫不提。

对于日系车喜欢压缩成本,除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之外,各种偷工减料,然后再高价销售的操作,美其名曰品控,老驰名双标了。

今天丰田汽车产品的集体降价,不是丰田良心发现,而是被中国新能源车品牌逼得没办法了,只能降价。

丰田降价,国人终于可以享受低价的进口车,要感谢比亚迪,感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内卷。

日系车低成本造车,高价卖车,躺着在中国市场赚钱的日子要结束了。

无奈的合资车企

在这场价格战内卷中,被波及的还有昔日的合资车企巨头广汽本田。

在重庆的汽车论坛上,广汽的掌门人大谈格局,且公开反对内卷的价格战,而比亚迪掌门人却认为内卷是正常竞争,也是市场经济本质。

合资车企广汽集团这几年日子确实不好过,推出的合资车型讴歌和三菱都退出了中国市场。

去年燃油车产能持续降低后,广汽第一次传出裁员风波,但当时只是裁掉部分劳务派遣人员。

今年却是雇佣员工抢着被广汽裁员,想要拿到丰厚的补偿,涉及的员工有1700名。

虽然推出的合资品牌都不太成功,退出了市场,但近年广汽推出的埃安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不是发展得挺好吗?

实际上,合资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型,有过短期的辉煌,但在国内市场无论价格,还是市场受欢迎度,都不及国产新能源汽车。

习惯了高价卖日系燃油车的广汽,再继续高价卖新能源汽车,已经行不通了,即使亏损低价冲销量,也抢不到多少市场。

当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成熟期,内卷的价格战实际上就是一次产能整合,优胜劣汰。

只不过原本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是2035年渗透率达到50%,欧美日韩车企都以为还有10年时间跟中国竞争。

但却低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国内车企自己也没想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那么快,而且进入第二阶段的产能集中优化了。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目标预计在这两年内就能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10年,让一众外资车企傻眼了,再次感受到了中国速度。

欧洲选择暂时退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当逃兵了,美国特斯拉扎根中国,而留给日系车的空间也不多了。

燃油车只要挂上外资车企的品牌,就可以在国内市场卖高价,收割中国消费者的时代过去了。

广汽的裁员一部分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内卷,抢不到市场,但核心的原因其实还是连续多年燃油车产能不断萎缩,高价的日系燃油车在中国市场不再吃香了。

合资车企的高价燃油车,实际上留在国内的利润很少,技术又被日本汽车品牌掌控。

广汽其实并没有坐以待毙,董事长曾庆洪曾推出一款市场反馈很好,宣称不内卷的产品豪华7座SUV传祺GS8,产品一出就是巅峰,销量很猛。

但很快这款产品就因为变速箱供应问题减产了三分之一,怎么回事呢?

因为GS8需要的变速器减产了,而突然减产的供应商是日系车企供应商爱信。

这款车在国内传统自主汽车品牌中,确实不内卷,但是却卷到合资车领域了,主要是卷到了爱信背后的丰田汽车。

广汽在燃油车领域想复苏,但被丰田旗下的子公司拿捏了,一点反击之力没有,只能甩锅国内新能源车企。

广汽作为合资车企,既要面对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强势崛起,又要面对曾经亲密合作的日系车品牌使绊子的行为,太难了。

日本本土的汽车厂商,各种卡脖子中国车企,就是不愿意看到中国汽车产品在全球崛起,哪怕是合资车型。

合资车企是中国早期发展汽车制造业,市场换技术而引入的一种经营方式,但是发展到今天,也已经走到了分岔路口。

如今中国已经走上了新能源汽车赛道,并且逐步占据全球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的主导权,广汽也该做出改变了。

丰田的高光也是日系车泡沫见顶

特斯拉和比亚迪发展电动汽车的时候,燃油车企还能以充电续航为理由,否定新能源汽车的价值。

但当过渡车型混动汽车出现,可油可电的时候,燃油车就在也就没有高高在上的理由了。

日系燃油车要么降价,要么加入电动化,丰田却是口嫌体正直。

丰田章男一边在中国市场否定电动汽车价值,一边蜷缩在北美空白市场销售电气化车型。

去年丰田的财报里,北美地区电气化车型销售贡献很大,美国限制了中国新能源车在北美发展,倒是让丰田捡了个漏。

但在东南亚市场,丰田想要推动汽车的电动汽车,就没那么容易了。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占据了技术和成本优势,丰田在东南亚可没有欧美主子的保护。

按照日系燃油车全球化发展的一贯操作,丰田原本打算跟东南亚国家谈合作,拿下垄断市场地位,然后再抬高汽车价格,卖给东南亚消费者。

但这次东南亚国家不买账了,日本电气化车型没有技术和成本优势。

他们更愿意选择有技术和供应链成本优势的中国汽车厂商,帮助他们完成电气化转型,也让国民开上物美价廉的新能源车,改变被高价日系车垄断的市场。

离开了北美的空白市场,丰田的电气化车型,没有什么竞争力。

最后丰田选择了燃油车降价,来增加在中国市场的销量。

丰田在日本挤掉同行后,去年搞降价销售冲击全球销量,创作了营收和利润新高。

今年又故技重施,似乎还想再创辉煌,他的底气来自哪里?

丰田的一部分底气来自燃油车的高利润车型,成本压缩到极致,除了核心部件能省就省,而丰田汽车不耐造,弱不禁风的根源也在这里。

高利润车型其实就是对外销售价格虚高的汽车产品,比其他车企有更多降价空间。

这也与日系车早期崛起和全球化发展的经营模式有关。

翻开汽车产业的历史画卷,你会发现日系车从零到一的崛起,走的也不过是经济实惠的车型路线。

以低油耗迎合欧美的环保理念,然后通过各种压缩成本,挤入欧美市场发展起来,站稳脚跟。

后来又得到了欧美汽车厂商的照顾,转让了一部分技术,日本才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相关技术体系。

低成本的经济车型也进入过欧洲市场,只不过欧洲燃油车品牌实力太强,德系车那是真有工匠精神,日系车没能全面渗透,只在北美市场有了用户基础。

曾经美国是全球汽车价格洼地,竞争充分,美国人可以享受各种廉价汽车,日本早期也是中规中矩,不敢乱来。

但后来就开始转换策略了,利用美国车市指导价规则,同一个车型不换代升级,每年加点配置,就可以加价卖给已经成熟定型的北美用户,完全是割韭菜的价格策略。

这要换成中国汽车企业一年不更新换代,还敢加价卖,早就被用户骂的体无完肤了,只能说韭菜不分地域。

这也是日系车全球化发展的套路,低价冲入市场,站稳脚跟,培养一批用户后,开始走高价垄断路线。

因为你没有,所以要高价卖给你,就连售后服务也是区别对待,这就是日本车企一贯的做法。

回想当年,中国汽车玻璃全靠进口,日本100元成本的汽车玻璃,卖到中国市场就是几千元。

曹德旺很不服气,一心发展国产汽车玻璃,福耀汽车玻璃的崛起,才让中国汽车用上了物美价廉的汽车玻璃。

国产汽车玻璃走向全球,日本汽车玻璃彻底没有了市场,不得不降价。

高价进口车一直是国内汽车界的一根刺,日系车躺着赚钱太久了。

在北美地区,丰田电气化车型可以垄断市场,燃油车还可以一个老旧车型不升级,加点配置就高价卖给美国人,收割成熟用户.

但在中国市场丰田却不得不降价了,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了。

去年是丰田的人生巅峰,但今年想在中国市场复制北美地区的辉煌,很难了,新能源车企不带怕的,还没有转型的合资燃油车企有点压力。

新能源是中国的换道超车

燃油车的黄金时代,欧洲和美国才是全球汽车产业利润的主导者,而中国一直处于产业利润的下游环节。

不是中国汽车厂商不够努力,也不是市场换技术没有成功,而是从始至终,欧美日韩都在联手封锁各类燃油车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发动机。

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对待中国车企也是一个策略:你造的出来的,我可以卖你成本价,你造不出来的都得签高价合同。

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议价能力也是随着中国逐步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善国家而提升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西方的工业明珠都被中国制造替代掉了。

汽车制造业被称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欧美的高薪就业,工人的高收入和福利,离不开汽车制造业对GDP的贡献。

而中国虽然引入外资车企,成为了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却一直在燃油车领域被欧美日韩卡的死死的,永远处于最低的产业利润环节。

李书福的出现让国产燃油车看到了希望,也一度收购了欧美车企,试图改变些什么。

李书福曾说:美国汽车价格与美国居民收入相匹配,汽车不是什么奢侈品。

他也希望通过产业链整合,慢慢在燃油车领域占据高利润环节,改善国内汽车制造业的就业和收入水平,让国内消费者也拥有物美价廉的汽车。

可惜的是燃油车赛道,欧美已经沉淀百年,从金融到产业链供应环节牢牢的控制住全球传统燃油车产业的利润。

中国想要自主发展并主导燃油汽车产业,门都没有,而日本和韩国也不过听话的小弟,跟在欧美后面喝点汤。

燃油车中国起步太晚,错过了汽车工业黄金时期,也没赶上汽车全球化的红利。

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国不仅上了牌桌,还拥有随时翻桌子的实力和技术,这让欧美日韩车企害怕。

中国成为了全球汽车电气化的主导者,拥有成熟的电动汽车工业体系和本土化的汽车供应链体系。

日本在中国市场电气化发展不起来,东南亚市场也没有优势,只能在北美自己玩。

欧洲在中国推动电气化,竞争不过国产电动汽车品牌,一生气就说要退出电动汽车市场。

结果回到欧洲本土市场,自己的电动汽车也离不开中国的供应商和技术体系。

曾经的电动汽车和燃油车发源地,世界豪车品牌的集中地,怎么受得了这股气。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欧盟的手段,疯狂给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加关税,试图阻止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欧洲市场。

把自由竞争和脸皮都扔掉了,但这种操作,伤了中国汽车厂商,也伤了欧洲汽车工业的未来。

还有人说,美国还有一个特斯拉呢,全球新能源汽车标杆,中国比不过。

不好意思,特斯拉现在也离不开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和供应商、

特斯拉能够在美国崛起,是因为美国资本看不上,马斯克在一个空白市场自己玩。

还借助好莱坞明星效应,把早期特斯拉打造成小众豪华轻奢的汽车品牌形象。

但等到订单多起来了,却发现美国连适合量产电动汽车的工厂都没有。

而此时中国已经有了成熟完善的电动汽车技术和工业体系,特斯拉需要中国市场完成量产。

上面眼看着国内汽车厂商还在内耗,不思进取,于是特斯拉被引进了。

它成为中国推动国内电动汽车产业升级的一条鲶鱼,加速了传统汽车向电气化转型升级。

有了竞争对手之后,国产电动汽车企业终于开始发力,如今的价格战不过是在电动汽车市场饱和之后,完成产能集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早期乘势而起的“蔚小理”,有过短暂辉煌的合资车企,都将在产能整合过程中,淘汰掉一部分。

特斯拉线上有华为强劲对手,线下有比亚迪强劲同行,压力很大,大众化发展是唯一出路,而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将占据主导地位。

华为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对标传统油车的博世,比亚迪拥有扎实造车技术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小米汽车把传统车企缺的互联网基因和供应链优化整合能力补上了。

鞠躬的丰田,裁员的广汽,日系车的神话破灭,国产车黄金时代要来了。

0 阅读:34
评论列表
  • 2024-06-25 09:24

    好马配好鞍 好迪配风帆

一个路人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