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求贤若渴不计前嫌,鲍叔牙重贤举德自甘退让,成就管仲春秋第一名相

春晓史话 2021-10-06 20:08:27

文|春晓

春秋时期,诸侯并起、群雄争霸,社会动荡。管仲胸怀宏伟的政治抱负,以政治家的胆识、思想家的睿智,洞彻社会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治国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伟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第一巨子”。

管仲(前716——前645),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颖上(今安徽颖上)人。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曾是齐国的大夫。管仲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学识渊博,武艺高强。父亲过逝,家道中落,为维持生计,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经鲍叔牙推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一、官拜丞相。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齐襄公人品卑劣。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并杀死鲁桓公,齐国前途不明。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走他国逃祸。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但卫国太远,要是齐国有什么不测,万难在第一时间赶回,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利益纠纷(因齐襄公废除了他原本享有的特权),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就被齐国贵族杀死了。齐国一时群龙无首,乱成一团。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谁能率先赶回齐国,谁就可以抢占先机,登上国君之位。

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赶回齐国。鲁国国君也急派人送公子纠回国。

无奈公子小白已走在前头,管仲自请带30乘兵车轻装简行,埋伏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拦截公子小白。等公子小白的车马走近时,管仲一简射去,公子小白装死应声倒下。管仲见射死了公子小白,就放松警惕,率领人马回去了。等管仲一行走了后,公子小白和鲍步牙急速挺进齐国,顺利登上国君之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欲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说管仲有济世安邦之才,自己自叹弗如。并说:“如果您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候和我在您身边就够了,但如果您想称霸天下,则一定有管仲不可!”劝齐桓公抛弃旧怨,化仇为友。并说他射杀国君,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齐恒公求贤若渴,不计前嫌。当即派人前去迎接管仲回国,以厚礼相待。

管仲向齐桓公系统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毛塞顿开,豁然开朗,毅然拜管仲为相,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转,齐国也渐渐富强起来。齐恒公治国整军,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

二、治国理念。

主张法制:管仲主张依法治国。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之道在于能否依法治国,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普通老百性,都要知法守法。

重视发展经济,管仲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都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主张以民为本,尊重民意。指出:“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军事和组织架构方面:主张“守则同固,战则同强”。构建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将全国分为二十ー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多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

政治和外交:主张“尊王攘夷”,使齐桓公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候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齐桓公采纳并实行管仲的“尊王攘夷”政策,不仅使齐国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为中华文明的存续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著述著作。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杰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0 阅读:10

春晓史话

简介:人文历史,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