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近代史看上海。上海,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那么,过去的上海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远的不说,就说离我们较近的80年代。如果文字不够直观,那就用一组老照片来勾勒40年多前上海的轮廓。每一幅画面,那么遥远,又那么熟悉。
80年代,位于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上景象。桥面双向四车道,几辆无轨电车拖着长长的“大辫子”从桥上驶过。
看到这样的公共汽车,瞬间让的思绪人回到了80年代。当时,全国大部分城市,都能有这种公共汽车。你坐过这样的车吗?
这张照片,拍摄于南京西路与西藏路交汇处。左侧大楼是新世界,前面大楼是上海第一百货。在新世界商场楼下,有一家红旗新闻科教电影院。
这里主要放新闻纪录片、科教片以外,每个星期天还放一场两场动画片。当时,附近还有西藏书场,位于西藏中路凤阳路南京东路之间。
这是位于安远路上的玉佛寺门前景象。它虽处闹市区,但仍是一处净土。该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寺内藏有不少古代造像、绘画珍品及清刻。
照片中,玉佛寺门前,停着外宾的车辆,都是到这里来参观的。玉佛寺不仅是沪上名刹,还是闻名于海内外的佛教寺院。
80年代,上海南京东路景象。街道宽阔笔直,路上有警察在维持秩序。大部分人都骑着自行车。当时的南京东路上,有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上海人称其为“市百一店”,它算得上是南京路乃至上海的一块金字招牌。
上海虹口公园门口的西侧,矗立着一个绿色的邮筒旁。邮筒边上,有一位卖水果的老大娘在摆地摊,她应该是近郊本地的农民。那时候,街面上好像还没有城管。
虹口公园,始建于1922年,是鲁迅先生生前常来散步的地方。1959年公园扩建。1988年,改名鲁迅公园。到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是来公园玩的。
80年代,站在上海南京东路外滩附近向北方向看。只要是来上海旅游的人们,都会选择到名店林立的南京路和外滩走一走,看看上海最繁华的商业百货和最著名的老字号,观赏一下千姿百态的新老建筑。
站在大名路与黄浦路交叉口向北望。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路上驶来两辆无轨电车,应该是22路电车,上桥后向南驶去。街边,有一座建在高处的警亭。在路的右侧,就是著名的浦江饭店(原礼查饭店)。
80年代,站在广东路向西望,右边就是“外滩5号”。上海外滩5号,原名日清大楼,建成于1925年。该楼曾经由海运局使用,后来有家银行入驻该楼,现已迁出。2006年,“外滩5号”改造成了高级餐厅。
这张照片,拍摄于天潼路与头坝路口。路边这家店里有“老虎灶”,因有一个翘起的“尾巴”和灶头,外形像老虎,所以叫老虎灶。老虎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江浙地区,而上海"老虎灶"得名,据说与挑水夫的凶如虎有关。
80年代城隍庙九曲桥上,不少市民们正在观赏荷花池中的游鱼。在他们身后,是上海老城隍庙小商品贸易中心。据说,城隍庙是三国时吴主孙皓建立的,明朝时改为了城隍庙。从过去到现在,上海城隍庙附近,一直是最繁华热闹的商业区。
这张照片拍摄于宛平路和衡山路口交叉口。当时的上海,正下着雨夹雪。街道上行人很少,有人穿着雨衣骑着自行车从路口驶过。在路口正中间,还能看到警察执勤站立的台子和红绿灯。画面看上去很有年代感。
80年代,上海南京路外滩上广场上,很多人在打太极拳。当时,还没有出现广场舞,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就是打太极拳。除了打太极拳家,当年还有一些健身项目,比如交谊舞就是其中之一。
这张照片,拍摄于泗塘幼儿园附属托儿所门口。孩子们穿着盛装,列队欢迎到学校参观的人员。泗塘,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区境西南部。
1985年,在上海一所驾校里,几名学员正在学习驾驶汽车,当时驾校的车,还是老式的面包车。在那个年代,汽车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市民开始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然后拿到驾照,这是一种很新鲜的事。
80年代,上海玉佛寺内景象。天王殿庄严肃穆,殿宇结构遵循宋代建筑规范,气势宏伟。大殿门楣上悬挂有“庄严慈护”的牌匾。一些游客从大殿前经过。当时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穿着蓝色的中山装。
这是位于延安东路和西藏中路附近街道上景象。当时正值上班高峰期,大街上人们摩肩擦踵,不少人骑着自行车出行,等红绿灯的自行车大军,看上去非常壮观。在路口的拐弯处,有一家红心清真点心店,路对面红光医院。
80年代,上海石潭弄景象。石潭弄,南挨南京路,北靠北京路,是百货零售批发商暂存或批发商品的最佳选择地。在石潭弄,还有一座虹庙。照片中,一家商店正在举行促销活动,大,大门还没开,门口就挤满了人。其中一名男子直接蹲在石潭弄的水泥路牌上观望。
当年,在上海的一些路口,经常能看到像这样额小吃摊。两位老大娘,卖的是炸油墩子,又叫油端子或油墩儿。她们在路边支起锅,现做现炸。油墩子多为萝卜丝馅料、豆沙馅、肉馅等。是一种十分美味的小吃,吃起来香脆有味。
照片中矗立着的这座大楼,位于南京东路,该楼始建于1930年,是著名的新永安大楼,它与旁边的大楼(永安百货大楼)之间修建了两座天桥走廊。新永安大楼,被称为“九重天”,高22层。第七层是“七重天”酒楼。
80年代的上海街头,经常能看到像这样在路边拉起绳子,晾晒被子的画面。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街头的独特景象。上海人对晒被子似乎有种执念,碰到天气晴朗的日子,每家每户就会拿出自家被子出来晒。
这张照片,拍摄于延安东路与福建路口向北方向。当时的上海,正在下雨,不少人打着雨伞匆匆街上走过。4月至9月是上海的雨季。路口处,矗立着一座圆形的警亭,一名身穿白色制服的警察正坐在里面执勤。
照片中这几个小男孩,正在玩的像台球一样的东西叫“克郎棋”。克朗棋的棋桌和台球桌相似,棋面有大小相同的28个圆圈,放4色棋。
玩者用"球杆"像打台球那样击打母棋,使其撞击其他棋子落网,打进者可以连击一次,直到没有打进为止,将所有棋子打入洞内就算一局,谁打入的棋子最多谁就是胜利者。
1988年,金陵东路上景象。当时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不少人骑自行车出行,汽车也已经多了起来。各种轿车在路上驶过,路边停着一辆解放卡车。
豫园戏水
写在最后:回看80年代上海老照片,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带着浓烈的时代印记。转眼4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上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老街道和老建筑,也悄悄变了模样。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也看到了80年代老上海人的真实生活瞬间。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