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80年前的青岛!“东方瑞士”名不虚传,海边没什么游客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4-06-26 15:28:50

山东青岛,在很久很久以前,还是个小渔村。因海湾内有一座绿树成荫的小岛,因此取名青岛。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

青岛地区,过去称胶澳。上世纪30年代,日军占领了青岛,开始了对青岛近8年的侵略和统治。下面这组照片,是日军当时拍摄并制作的青岛彩色明信片。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带着历史的印记。

上世纪30年代,站在海边远眺青岛城区。房屋大部分为欧式建筑,有高耸的塔楼,屋顶饿虎墙壁五颜六色,被誉为东方瑞士。临海的大马路叫“太平路(威廉皇帝海岸)”。

青岛的海水很澄澈,太平路海堤下面,就是优质的海滨浴场。沙滩上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小黑点,那些都是游客。最远处,青山连绵不绝。

照片中这条马路叫“广西路”。广西路,位于太平路北边,是德国占领青岛时规划建造的首批城市道路之一,当时叫“海因里希亲王大街”或“亨利王子大街”。

到1910年,广西路两侧商务楼已初具规模,很多欧美大公司分支机构设立在这里。

这座高大的建筑,是当时的青岛体育场,位于今青岛市市南区文登路。。该体育场始建于1933年,是青岛第一座体育场。当年,在青岛体育场内举办了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

然而,2000年青岛体育场被推倒重建,外观和30年代的体育场差不多。名字也改为了“天泰体育场”。昔日的青岛体育场,留在了青岛人的记忆里。

30年代,山东青岛海滨风光,令人惊叹。烟波浩渺的海水,清澈蔚蓝。海边没什么游客。青岛城区大部分建筑是欧式风格。两座高大的尖顶建筑,是当时的一座教堂。

有人说,海滨城市千千万,唯独青岛无可替代。这里有海边的浪漫,这里有夏季必备的清凉。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山东路风貌。街道宽阔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两侧建筑呈现异域风情。街道上汽车不断驶过。

1929年,山东路改名为“中山路”。沦陷时期,中山路又改回了“山东路”。抗战胜利后,又复名中山路一直到现在。

30年代,青岛山东路北段景象。街道两侧建筑高低错落,充满了年代感。街道两侧商铺都在开门营业。街上有不少骑自行车的,还能看到黄包车,人们都还是匆匆忙忙的样子。

青岛的街道,充满了复古怀旧感,同时也不会与城市的科技感脱节。

站在山上远眺,青岛海滨风貌令人赞叹。海面风平浪静,大小船只来往穿梭。近处,伸入海水中的岩石,被开辟成了一座供人上下船的小码头。远处,水天一色。海边没什么游客。

30年代,青岛海滨公园入口处,矗立着一座三间四柱三楼木牌楼。中间题额上“海滨公园”四个金色大字十分醒目。透过牌楼的柱子,能看到美丽的大海。

一开始,并不叫海滨公园,而是“若愚公园”。后来才更名为“海滨公园”、“莱阳路海滨公园”。 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又更名为“鲁迅公园”。

在这张照片里,能清晰地看到青岛海滨公园水族馆的建筑,以及青岛海水浴场。海边没什么游客。

青岛海滨公园水族馆,始建于1931年,位于青岛海滨公园(今鲁迅公园)内的莱阳路4号。“青岛水族馆”五个字,为胡若愚所书。

照片中这座红顶建筑,是当时的青岛胶济铁路管理局大楼。1899年胶济铁路开工建设。1904年全线通车。1915年,日军设立的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山东铁道部。

30年代,青岛取引所及商工会议所商品陈列馆。取引所,是当时日本当局的监督管理机构,始建于建于1920年,建筑为文艺复兴风格。商工会议所,是日本的一个商会组织。

30年代,山东青岛海滨风貌。青岛是一座很干净的城市,经典的风景都在沿海一路。漫长的海岸线上,有一片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旧城区,还有洁白的沙滩,充满异国风情和小资情调。

照片中这座德式风格建筑,是青岛市迎宾馆。旧址位于青岛市老城区中心的信号山麓。它也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始建于1905年,俗称“提督楼”。1934年,改称迎宾馆。

30年代,山东青岛,伸入大海之中的栈桥。青岛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栈桥尽头有两层八角楼,名"回澜阁"。当时栈桥两侧,设置有休息长椅,欧式灯柱古色古香。

照片中位于山间绿树丛中的红色额建筑,是当时的同仁会青岛医院。同仁会医院,最早是德国野战医院,后称同仁会青岛诊疗所。

抗战期间,是东亚医专附属医院,抗战后后称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地址是市南区江苏路16号。

30年代,位于青岛汇泉角的“东海饭店”大楼,始建于1933年。楼高六层,局部七层,在当时绝对是青岛的地标性建筑。它曾被称为“东亚一景”、“东方海上明珠”。

照片中这座红顶建筑,是当时的青岛日本高等女学校,始建于1917年。1923年,改为青岛高等女学校。1946年,更名为中正中学。1949年,为青岛医学院。1996年拆除。

30年代,山东青岛教堂景象,本名圣弥厄尔教堂,始建于1932年。双塔塔身高56米,是当时山东省最高的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14年—1945年,日本侨民在青岛有3万之多。日本人子女基本上不在中国学校读书,而在日本人自办的学校。

照片中这座建筑,是一所日本中学校,始建于1915年。1946年,成为为山东大学,现为中国海洋大学。

照片中,位于山顶的建筑,是当时的日军在青岛的司令官邸。远处,山顶最高处建筑,是无线电所。

30年代,位于青岛武定路的第一寻常小学,创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1927年,当时在青岛日本侨民为14000多人。照片中,学校外面下沉广场是学校的操场。

30年代,山东青岛海岸炮台景象。三座炮台一字排开,炮口指向海面。不过,从照片上看,这些大炮已经落后,看上锈迹斑斑。

30年代,山东青岛海滨风光。山海相连,山光海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海边没什么游客。

结束语:回看30年代山东青岛老照片,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让人印象深刻。如今的青岛,是新一线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被誉为“东方瑞士”。你去过青岛吗?你眼里的青岛是怎样的呢?

1 阅读:17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