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乌军“战至最后一人”时,俄军还能剩下多少战力?

又柔聊国际 2023-03-21 22:58:01

当俄乌冲突陷入战场僵局时,应运而生了美国“拱火”论。自此后,美国要让乌克兰“战至最后一人”的“险恶用心”便在舆论场上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于是,人们已不太关注这场战争的是非曲直,转而讨论起乌军何时会被消耗殆尽的问题。

从对俄乌两军消耗问题的讨论情况来看,舆论场上普遍认为:“乌小俄大”、“俄强乌弱”,乌军必然会被消耗殆尽,乌克兰的失败毫无悬念。从俄乌双方的基本条件来说,理论上的确存在着这种可能,而现实则未必会如此。

直白地说,持以上观点者似乎忽略了以下几个现实问题:(一)俄罗斯能够将全部兵力投入到乌克兰战场吗?(二)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人海战术”真能决定胜负吗?(三)当乌军被消耗殆尽时,俄罗斯自己又能剩下多少战斗力呢?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1709.82万平方公里,乌克兰的国土面积是60.37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人口规模是1.46亿,乌克兰的人口为4381万;战前的2021年,俄罗斯的GDP总量为1.78万亿美元,乌克兰的GDP总量仅为2000亿美元。显而易见,在基本条件方面,俄罗斯优势巨大。

从军事层面来说,在战前,俄罗斯是世界第一核大国和第二军事强国,同时还有着“响彻宇宙”的“战斗民族”称号加持。反观乌克兰,苏联解体时遗留的那点军工资产已经几乎被败光,堂堂国家正规军常常被有着俄罗斯暗中支持的小小的顿巴斯地方武装追着屁股打。显而易见,论军力,乌克兰与俄罗斯不在一个档次。

毋庸置疑,如果仅以基本条件和纸面上的军力来推导,俄罗斯完全有在几十个小时内征服乌克兰的可能。事实上,俄罗斯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才有了“1小时20分拿下基辅”和“一剑封神”的桥段。现实“很骨感”,俄军的一轮攻击波和乌军的一轮反攻潮过后,乌克兰战场反而陷入了僵局。这足以说明,决定战争走向的因素有很多,“纸上谈兵”不靠谱。

俄乌冲突至今,美国和西方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羞羞答答”模式。二是“挤牙膏”模式。三是公开讨论和大大方方模式。比如,神不知鬼不觉地给了乌军单兵作战武器,挤牙膏式地给了“海马斯”,公开讨论、大大方方地将主战坦克送到了乌克兰军队手中。现在,又在讨论向乌克兰提供战斗机问题了。应该说,西方战斗机在乌克兰战场上作战只是个时间问题。

显而易见,俄罗斯已经无法阻止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武器援助的不断升级,自己的优势必然会因为武器的“代差”而被逐渐消弭。那么,靠什么来提升俄军士气和赢得这场战场呢?俄罗斯以及舆论场上俄罗斯的支持者们“不约而同”地想到同一个方式:消耗乌军的有生力量。于是,“战至一人”的话题被广泛讨论。

在巴赫姆特战役进入白热化状态后,俄乌两军谁的战损更大成为了争议话题。一方认为,俄罗斯实力强、远程火力充足,所以,乌军的损失更惨重。另一方则认为,乌军是防守方,俄军是强攻者,且乌军使用的北约武器明显比俄军的武器先进一些,所以,俄军的伤亡更大。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那一方的战损更大呢?

直白地说,在战时状态下,交战双方的“战报”都不可信。因为,通常情况下,交战双方对己方的战损情况是保密的,而对敌方的损失情况往往是水分十足。

比如说,在去年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会上,普京曾表示,俄乌两军的战损比例约为1:10。而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达尼洛夫则表示,乌军与俄军的战损比例是1:7或1:8,在某种情况下是1:10。显而易见,都有水分。所以,第三方的说法或许更有参考价值。

日前,美国媒体《政治杂志》援引美国军方官员的话说,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有10万多名战士丧生或受伤(不包括失踪人数)。而根据俄罗斯电报平台的数据,截止3月18日,俄罗斯军队的伤亡人数已经达到226249人(包括失踪人数)。

客观地说,根据战场形态和军事常识来判断,俄乌双方的战损比例应该悬殊不大。比如,在战争刚开始阶段,由于俄军具有压制性优势,乌军的伤亡肯定大一些。而在乌军“化整为零”的那段混战时期,俄军的伤亡显然要更多一些。

在巴赫姆特战役中,由于乌军是在坚固的防御工事内,俄军作为强攻一方,损失自然会大一些。比如,英国驻欧安组织代表团高级军事顾问斯塔布斯称,有3万多名“瓦格纳”雇佣军士兵死在了巴赫姆特战事中。总体来看,双方的战损应该差不多。

有观点认为:即便是双方的战损比例为1:1,乌克兰也经不起消耗。那样的话,乌克兰必败,俄罗斯必胜。实话实说,对这样的结论不敢苟同。因为,这样的观点忽视了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低估了武器性能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二是兵源优势不等于战力优势。三是俄罗斯不可能将所有军力都投放在乌克兰战场上。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面积大、国界线长,其国界线长达60933公里(包括海岸线)。而乌克兰的国界线仅为4640公里。显而易见,俄罗斯不可能因为一场俄乌冲突就开放国界线、唱起“空城计”,仍然会在边境上部署足够的兵力以防不测。俗话说:即便是和平边境也不能没有边防军。这是个军事和战略安全的常识问题。

乌克兰有7个邻国,分别是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在这7个邻国中,有4个是北约国家,有1个是偏向乌克兰的中立国。所以,乌克兰只需要盯住白俄罗斯即可,其他边境无需盯防。而俄罗斯的周边环境显然就不是那么安全了。

俄罗斯有20个邻国,陆地接壤的14个,另有6个国家与俄罗斯隔海相望,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这3个西方七国集团成员。在波罗的海方向,“飞地”加里宁格勒需要守护,波罗的海三国都是北约成员,俄罗斯需要防御。在北冰洋方向,俄罗斯需要防备挪威。

在高加索地区,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有领土争端,而且发生过“俄格五日战争”。与阿塞拜疆也是貌合神离。在中亚地区,尽管哈萨克斯坦也是集安组织成员,但从哈萨克斯坦对俄乌冲突的立场来看,在俄哈边境上,俄罗斯显然不可能没有驻军。

在隔海相望的国家中,俄罗斯不可能不防备有历史仇怨的瑞典,更不会对东面的日本掉以轻心。因为在那个方向有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的领土争端问题。俄罗斯更不敢抽调南千岛群岛上的兵力去支援乌克兰战场。

经过部分动员和军队编制扩大后,俄罗斯的所有武装力量加起来应该有200万左右,而乌克兰现有的武装力量人数可能在100万左右。从数字上来说,俄军人数是乌军人数的一倍以上。但实际上,俄罗斯在乌克兰投放的军队不足50万,作战部队的比例反而成了1:2。显然是乌军占有优势。

就算是俄罗斯再次动员,向乌克兰战场再增兵50万,武器装备从哪来?要知道,俄罗斯现在是“孤军作战”,武器需要自给自足。而乌克兰则有西方50多个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武器。再者,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仅靠“人海战术”已经无法赢得战争。

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五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是以色列的几十倍以上,但阿拉伯国家一次也没赢。这足以说明,人口规模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实际上,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在五次中东战争中保持不败,有“三大法宝”:一是在武器上的优势。二是战术、战法得体。三是坚强的生存意志。而这三点,乌克兰同样不缺。

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得出,北约的常规武器性能有优势,信息战系统也要强于俄罗斯,乌军能够得到作战经验丰富的北约军事专家指导和帮助其制定战术。最主要的是,战争毕竟是在乌克兰的国土上进行,退无可退必然会催生乌克兰人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

其实,“战至最后一人”只是一种基于战争残酷性的比喻和战斗意志的表达方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目前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显然不可能出现“战至最后一人”的极端状况。

即便是“海阔天空”的想象一下,当乌军“战至最后一人”时,俄罗斯的战力也会所剩无几了。那样的俄罗斯还能是强国吗?直白地说,那时的俄罗斯可能就会被“趁你病要你命”者分分钟钟“吞并”。显而易见,俄罗斯承受不起那种模式的“消耗战”。

2 阅读:43

又柔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