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明代第一琴”:飞瀑翻浪弦戛玉,连珠龙吟太古音

张济评文化 2023-06-26 14:29:02

1977年,美国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旅行者1号”探测器,搭载了一张可循环播放的铜镀金唱片,收录各国名曲二十余首,作为人类最具代表性艺术。而中国唯一入选的是古琴宗师管平湖先生以“飞瀑连珠琴”演奏的长达七分多钟的古琴曲《流水》。

《高山》与《流水》本只一曲,至唐时分为二曲,是声名极盛的古琴名曲。闻《高山》之声,如置身山巅,漫入岚岫,飘忽无定。听《流水》之音,又淙淙铮铮,若幽间之野泉,清清泠泠,似松根之细流。《琴史》亦载:“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因此,曲中旋律又饱有“伯牙子期”的知音相惜,德在其中。

伯牙鼓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高山》《流水》最早见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所著《神奇秘谱》。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琴曲专集,另收有《广陵散》《梅花三弄》《楚歌》《华胥引》等久佚名曲,堪称“琴学宝笈,不传之秘”。

更为神奇的是,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飞瀑连珠”也是宁献王朱权亲手所斫。明代宗室造琴甚多,其中 “宁、衡、益、潞”四位藩王所制之琴并称为“四王琴”,琴质亦最优。清末民初琴学大家杨宗稷《琴学丛书》中亦言:“明 宁、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宁、衡最少。”而“飞瀑连珠”,海内外仅此一张,被称为“明代第一旷世古琴”,亦是“四王琴”之首。

宁献王朱权所著《神奇秘谱》,现存最早的中国琴曲专集

存世的古名琴诸多,如九霄环佩、太古遗音、春雷等,然因年代久远,音质多少受损。几乎再难有一张像“飞瀑连珠”这样“琴音”若空谷清澈,如星汉绵长,似泰华穹隆,而又出身显赫、流传有序的“奇珍”存在。

“飞瀑翻浪弦戛玉,连珠龙吟太古音”,亦正是在“飞瀑连珠”纯净细腻,饱满有力,内蕴精气,独步古今的琴音中,管平湖先生将《流水》或万壑争流,极腾沸澎湃之观,或轻舟已过,时而余波激石的铿然清越曲意淋漓尽致地演绎。听琴者亦是恍如周遭俱寂,入忘我之境。

明初 宁献王朱权制 “飞瀑连珠”连珠式琴

通长:118.8cm 隐间:107.6cm 肩宽:20cm 尾宽:14.6cm

估价待询

备注:

1.明 宁献王朱权( 1378 年-1448年)亲造

2.襄平(今辽宁辽阳)李拙庵旧藏(1722年—1864年)

3.湖南长沙陆长森旧藏(1864年入藏)

4.安福(今湖南临澧)蒋氏旧藏

5.华阳顾氏(19世纪80年代入藏)顾玉成、顾隽、顾梅羹、顾泽长等五代递藏

出版:

《今虞琴刊》页二八一,二六三,今虞琴社编印,1937年。

《今虞琴刊》页二八一,二六三,今虞琴社编印,1937年

飞瀑连珠琴,连珠式,外观苍古典雅,桐面梓底,金徽玉轸,长方形池沼。红木岳尾,青玉雁足。通体满布蛇腹,小流水梅花断杂出,发缕丝萦,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原髹黑间红漆,现已呈黑色,亦是凝润如脂膏,光泽鉴人。形制由古老琴式“连珠式”创改而成,使原本均匀排列的三连珠之中段曲线转变更为陡促,更显“飞瀑”跃动之势。

龙池上方刻行书“默默拙庵不解禅,茫茫世味莫逢源,一生和我惟琴韵,百事输人岂语言”。落款“李氏拙庵识”,并钤印两方“心摹”“手追”。龙池下方楷书刻“康熙又壬寅年,余遇此琴于尘垢中。扣之其声铿然,知为臞仙所制,乃一良材,不禁慨然。竟以轻价得归,重为修理。一弹再鼓之余,恍如知己谈心,亦生平一快事也”。落款“襄平拙庵再识”。并钤印二方“简”“之”。

明 宁献王制 “飞瀑连珠”连珠式琴,局部

龙池右侧刻楷书琴名“飞瀑连珠”。轸池下方刻行书“制琴臞仙,藏之李髯。名公巨手,斯爱斯传。有明迄今,既五百年。而我得之,能无夙缘。一弹再鼓。其声泠然。曰中曰和,永矢勿谖。寿田氏铭于蓉城”。龙池左侧刻行书“此琴为臞仙所制,署曰中和,考谱臞仙,有明宗室宁王也,旧为襄平李氏所藏。断纹犁然,扣之其声清越,因购得之。重加斧藻,盖如获稀世之宝云。同治第一甲子长沙寿田陆长森识”。在此段铭文漆下,红外拍摄隐现钤印二方“李氏珍藏”“拙庵真赏”。

龙池纳音朱砂斑驳,正中阴刻“皇明宗室云庵道人亲造中和琴”字样。其中“云庵道人”作四字双行篆书外围单圈式白文印,余作楷书,近颜体。

明 宁献王制 “飞瀑连珠”连珠式琴,局部

宁献王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别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等。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于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封号宁王。二十六年(1393)就藩。建文元年(1399)十月被朱棣挟持参与“靖难”。朱棣即位后,称永乐皇帝,将朱权从北方迁至江西南昌,削去其兵权,但封号未变。正统十三年(1448)卒,享年71岁,谥曰“献”,世称宁献王。奇才“八大山人”朱耷是朱权的八世孙。

撇开藩王的尊贵身份,朱权亦可谓是才华横溢的“超级学者”,是明代戏曲家、剧作家、古琴家、道学家、茶学家,集多种“头衔”于一身。尤是在迁居南昌后,其更寄情于戏曲、游娱、茶学、释道、琴学等,韬光养晦,以避朝堂,并撰述纂辑见于著录者约70余种,存世约30种。如《太和正音谱》是中国现存最早杂剧曲谱。《太清玉册》被视为重建道教的纲领。

《宁献王事实》亦载:“王著书百有三十余种,今不能尽录。其它农圃、医卜、养生、修炼之术,俱有思致。又造博山炉,古瓦砚,琴、阮、书灯等器,皆极精巧云”。并谓“宁献王天性颖敏,有过人之资,经史百家诸子之书,无不该览。过门辄解奥旨而各造其妙。”

宁献王朱权(1378-1448)

在琴学方面,朱权著有《新刊太音大全集》 《神奇秘谱》 《琴阮启蒙》等,影响很大,又以《神奇秘谱》最为人所知。《神奇秘谱》成书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时朱权幽居南昌已二十余年。谱中第一首曲目《遁世操》是关于“大隐”许由淡泊名利,不受天下的故实。注解中,朱权引许由之言“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含蓄表明无意皇权名利的心志。

其又感“琴道泯于世者多矣”,亲自制琴、弹琴,组织琴人雅集等,以此文人的隐逸旨趣,躲避朝野纷争与构陷。同时,朱权更以崇奉道家的出世之念,从“大隐”转向“神隐”,彻底远离世俗。如其“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等别号亦可证之。

明 宁献王制 “飞瀑连珠”连珠式琴

朱权又写《神隐志》一书,文曰:“士之于世,而行其道者,务在知进退之节,可出则出,可隐则隐。果道之可行,则激昂振厉,大鼓宣化,为霈泽,为甘霖,以辅王道。果道之不行,便当抱一张无弦之琴,佩一把倚天长剑,骑一角黄牛,拽一辆破车,载其妻子,向青山深处,白云堆里以为巢穴。去土炕上,,吟吟的坐定,长吁一两声,叹道数十回,将头只点几点,则曰:不如是,不如是;如是,如是。做一个老实庄家人,以保妻子,以老此生足矣,多少好处。”[1] 并将之上呈朱棣,希望能允其抱一张无弦之琴,向青山深处“隐逸”。

此后,朱权于南昌郊外构精庐,筑道观,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明史》载:“(朱权)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而此“飞瀑连珠”龙池纳音正中阴刻“皇明宗室云庵道人亲造中和琴”,其中“中和”琴名,体现儒家正统思想,亦是“琴道乃正”,可寄情,可教化,可优游自处,更可以此避祸,以免猜忌。

《中庸》亦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中和”为儒家最高道德标准。落款“云庵道人”,则可知此琴应是已经耽乐清虚的朱权晚年于南昌所斫。此外,“飞瀑连珠” 亦为朱权在古老的连珠样式上首创的琴式,开后世先河。

明 宁献王制 “飞瀑连珠”连珠式琴,局部

朱权“借琴明志”以期能免除朱棣猜忌的另一原因,当与朱棣亦好琴有关。在朱棣为燕王时,即曾召见并赏赐著名古琴派“徐门浙派”的传人徐诜。其登基以后,又召见“天下能琴者”三人——四明徐和仲、姑苏张用轸、松江刘鹤,并让张用轸教授太子与其余皇子学习古琴。此外,朱棣又敕命编撰二十三卷琴论专书《大明永乐琴书集成》 ,是重要的古琴文献巨著,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珍贵的琴学资料。[2]

《神奇秘谱》序中,朱权亦言:“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表明琴道“宣五音之和,养性情之正,而通神明之德”的教化作用,又将“琴”视为“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

故其怀着最大的虔诚与气力,制作了这把材质精良、音质旷古、形式独一的“飞瀑连珠”。而这种“琴风”亦直接影响此后的历代藩王,如徽恭王朱厚爝《风宣玄品·序》言:“予之奉藩事亲之暇、读书吟咏之际,援琴以鼓之,效前人指决,深有乐趣” 。而衡王、益王、潞王等藩王参与改进或监制古琴,又弦歌不绝,亦应与效仿宁献王朱权以琴养性,在“飞鸟尽,良弓藏”的皇权争斗中,最后得以善终有关。故此,无论是“琴德”“琴音”以及“教化意义”“制作时间”等,都可见“飞瀑连珠”作为“明代第一旷世抱琴”又列“四王琴”之首,可谓实至名归。

明 宁献王制 “飞瀑连珠”连珠式琴,局部

此次北京保利2023春拍“ 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中,王翚作《虞山十二景册》其中一开“秦坡观瀑”,青绿设色,画面飞瀑生烟,拂水飞流,松影映带,远山若隐似现,诚然是探奇领幽胜景。而两高士眺望飞瀑,仆童抱琴,则幽淡天真中自有高韵。王翚与恽寿平曾同游虞山,满目“昭明台下寒烟覆,虞仲丘边碧藓封”,料想二人吟诗作画之余,亦当为此“飞瀑连珠,剑门秋色”的造化之境,抚琴忘言倾赏。

王翚《虞山十二景册》其中一开“秦坡观瀑”

明 宁献王制 “飞瀑连珠”连珠式琴,局部

另据刻款,康熙又壬寅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飞瀑连珠”为辽阳李拙庵所得,知为朱权所制,其不胜欣喜,诗云“一生和我惟琴韵,百事输人岂语言”。而据落款“襄平拙庵再识”,并钤印二方“简”“之”,笔者考李拙庵即李廷栋,字简之,号拙庵,辽宁辽阳人。历任苏州水师游击、京口右路水师总兵、佐领。《皇清书史》《奉天通志》等载其工书法,尝摹颜鲁公书为其父辅公墓志铭,识者谓其与多宝塔无二。

李廷栋虽是武将,却殊为爱琴。笔者亦考,辽宁省博物馆藏“潞王中和琴”,极为华丽,亦是李廷栋旧藏。该琴琴面髹以黑褐漆色八宝漆胎,嵌有各色珍宝奇石,通体珠光宝气。肩起二徽近三徽间,正圆形龙池,正方形凤沼,龙池上方刻有楷书“中和”二字,圆形龙池右侧刻有“玉振金磬,追风继雅,河山令非,清音古写,襄平李廷栋坦园识”。龙池左侧篆书刻有“李氏家藏”与“拙庵真赏”上下一圆一方两印。龙池下方刻有诗文一首“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识”。诗文右侧刻有篆书“敬一”“主人”上下一圆一方两小印。下方刻“潞国世传”宽边大方印,龙池纳音周边环刻“大明崇祯戊寅岁季秋潞国制第捌号”字样。[3]

明 宁献王制 “飞瀑连珠”连珠式琴,局部

同治三年(甲子,1864),“飞瀑连珠”为湖南长沙陆长森在成都所得,并携回故里。其亦因此琴断纹犁然,扣之其声清越,又为朱权亲造,而重加斧藻,如获稀世之宝。陆长森亦曾藏“宋 飞龙琴”,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其刻文曰:“连珠先生,创为此形。金玉其音,空谷遐心。中有鞠通,于千百龄。接踵匏巴,方轨师文。牙期口昔,嵇阮匪今。我欲从之,以思古人,而怀我好音。永以为宝,世世子孙。……余游成都,薄值购获,狂喜屡日,因为铭以志其幸。同治元年岁在壬戌之秋,长沙陆长森寿田氏跋并书。”下刻扁方章一,篆“寿田”二字。

陆长森旧藏“宋 飞龙琴”,安徽省博物馆藏

光绪年间,琴家顾玉成长沙宦居,入藏此琴。自此,遂由华阳顾氏庋藏至今。作为古琴传承最古老的家族,顾氏琴学自顾玉成(号少庚,别署百瓶老人)以下递传已经五世,顾氏一族对我国琴坛的重大贡献和影响深远,诚非溢辞。

张孔山,传顾玉成(第一代,1837-1906),编著《百瓶斋琴谱》。第二代顾哲卿(1880-1949)、顾卓群(1881-1935)于民国元年在长沙成立南熏琴社(二十世纪最早的琴社之一),又是1917年在长沙合并成立的愔愔琴社的主创成员,顾卓群在太原倡导发起元音琴社(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将古琴艺术传播到湖南山西等地。

第三代顾梅羹,编著《中国音乐史》《乐器图考》《琴学备要》,整理《百瓶斋琴谱》。在沈阳几十年的工作中,作为东北专业古琴教育第一人,编著了被誉为“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中第一本最全面的古琴教科书”的《琴学备要》。第四代顾泽长,辗转南北,在艰苦岁月中不忘初心,坚守家族传承。第五代亦传承华阳顾氏古琴艺术至今。

顾梅羹先生和“飞瀑连珠”

南社诗人罗世彝《螺庵诗集》中,有《听顾氏昆仲陈生六奇弹琴放歌》,诗注云:“琴作大蛇腹断,青玉轸金,其徽式为连珠,故又号飞瀑连珠。明宁王臞仙物也。清初藏李髯拙庵家,既归寿田陆氏,重镌一诗一铭于龙池凤沼间,徽扣之,则作金石声。顾少庚世丈为湘中贤牧令,有中郎癖,以千金获之,盛以锦囊,袭同焦尾。”此亦可见“飞瀑连珠”之传承有序。

是次“飞瀑连珠”旷世宝琴,现身北京保利2023春拍,弦声再拨,须臾月出星斗横,停徽其时,泛音三叠万籁寂。未知谁人能竞得此宝,再传家珍,令人期待。

“玉轸金徽土花赤,断痕作大蛇腹纹。式若连珠号飞瀑,嘉名又以中和称。峄阳孤桐挺奇律,一枝斫作东南孙。臞仙矩矱殆神授,嵌金厌胜飞龙瞋。”——罗世彝

参考资料:

[1] 虢山桐舍:明宁献王朱权制中和琴“飞瀑连珠”

[2] 毛诗睿:为何独“钟琴”?——谈明代藩王对古琴艺术的贡献

[3] 程子衿:《紫禁城悦读 琴事未了》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33

张济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