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两白银,清代官员想买断聊斋版权,后人险些无缘旷世巨著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3-10-01 09:21:01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孤坟鬼唱诗。

作为山东文学史上的骄傲,《聊斋志异》无疑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巅峰之作,是短篇小说艺术集大成之书。

四十岁那年,寄居淄川毕家坐馆的蒲松龄,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初稿,之后的几十年,可以说直到他生命的后期,仍然不间断对这部书进行补充修缮。单这份专注和执着,也确实令今人钦佩。

据史料,康熙三十二年(1693),有个朝廷正三品大员,听闻蒲氏大作《聊斋志异》,想用一千两银子买断署名权,也就是说,拿了银子,以后蒲松龄再也不能说这本书是蒲氏的作品了。

一千两银子在清代初期有多少购买力?

用同期作品《红楼梦》里刘姥姥的话,平民庄户之家,一年的生活费,二十两银子尽够用。一千两银子,是普通五口之家五十年的口粮钱。

对于这个要求,蒲松龄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蒲松龄不缺钱么?缺的很,要么也不会寄居人家坐馆三十年。

但《聊斋》是他的命,一个文人的命。

一百年后,《聊斋志异》家喻户晓,蒲松龄名扬天下。

其实,史料传闻中,最初想要购买《聊斋》手稿的,却不是喻成龙。

清廉知府用生命首刻刊行《聊斋志异》

这里要从另外一个人说起。

赵起杲,字清曜,号荷邨,祖籍山东莱阳,曾任杭州知府和严州知府,他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闻名既久,只是这部书最遗憾处,就是蒲松龄穷困潦倒,一部好书却无力刊刻印刷,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

乾隆十一年(1746)那年冬天,赵起杲首次从好友处借到了两册手抄本,读罢爱不释手,只是可惜并非足本,不能一窥全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多方留心搜求,终于凑齐了其他抄本,经过初步校勘,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本子。

乾隆三十年(1765),赵起杲由杭州调任严州任知府,公务闲暇他邀请了之前任杭州知府时结识的书商鲍廷博、学者余集等人,还发动了弟弟赵皋亭和朋友郁佩先等人协助,开始了多年来的夙愿,将《聊斋志异》刊刻发行。

赵起杲将手中的十六卷初勘本,精选合编为一个十二卷本,作为刻印脚本,由于刊刻印书实在是一个很费钱的事情,不仅赵起杲为此搭上了全部积蓄和俸银,余下的亏空典当了家里的细软金银,就连杭城书商鲍廷博也捐助了不少银钱,才保证刊印工作顺利保质保量进行下去。全书的编校核对,在严州府衙内的“青柯亭”完成,所以首刊面世的《聊斋》就依其出处,被称作“青柯亭本”。

次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五月,全书终于刻毕付印完成,而后赵起杲不舍得埋没其余书稿,又嘱托书商鲍廷博对余下四卷进行补刻。为了这部书,赵起杲耗尽家财、心血,竟在不久后逝世。这位堂堂知府,死后连运送灵柩回山东老家的路费都没有了,侍妾陈氏也投缳而死,还是亲朋好友们凑钱凑人,把这位嗜书如命的官员安葬在严州城南门外。

此时,距离蒲松龄去世,已经过去五十一年之久。

以讹传讹的“买断聊斋署名权”故事

为什么要说严州知府赵起杲,这个买断《聊斋》署名权的传闻,最初的版本就是从他这里传出来的。

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的书前,附有赵起杲的一篇《刻〈聊斋志异〉例言》,其中记载了一些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往事。其中第三条写道,

“先生毕殚精力,始成是书。初就正于渔洋。渔洋欲以百千市其稿,先生坚不与,因加评骘而还之。今刻以问世,并附渔洋评语。”

他说这本书在初稿完成后,蒲松龄曾经向当时的王士祯求教斧正,王士祯是请代初年的文坛领袖人物,号渔洋山人,世人皆称“王渔阳”。记载中提到,王士祯曾经提出以“百千”购买书稿,遭到蒲松龄的拒绝,后来在书中做了一些评语,将书归还。

王渔洋与蒲松龄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一个是庙堂栋梁、文坛领袖,一个是不第秀才、落魄文人,王仅比蒲年长六岁,且同属于济南府人士,是同乡好友。

除此而外,蒲松龄长期坐馆的毕家,馆东毕际有与新城王渔阳是“累世姻亲”之好,两家来往密切,有了这些关联,所以才有了蒲、王这两位社会地位悬殊文学大家相知相识。

其实这段故事,也是赵起杲听来的,他虽然心仪淄川蒲氏,却没有直接往来,然而他在刊刻序言中收录的故事,却被后来很多人采信并广为流传,甚至衍生出更多版本。

如清民之交的学者邹弢,曾在《三借庐笔谈》记载说,

“……渔洋欲以三千金售其稿,代刊之,执不可。又托人数请。先生鉴其诚,令急足持稿往,阮亭一夜读竟,略加数评,使者仍持归。”

“百千钱”变成“三千金”,登门求教变成了“托人数请”。邹弢曾在淄川做过幕僚,其间亲往蒲家庄寻访,并凭吊蒲氏墓冢,这个故事应当是从当地听闻的传说。

此外,有清代医家、学者陆以湉在撰写的笔记《冷庐杂识》,其中记载,

“相传渔洋山人爱重此书,欲以五百金购之,不能得。”

而后又否定了这个说法,他认为王士祯的文风雅正端方,与蒲松龄《聊斋志异》“多属寓言,荒诞浮华”的风格截然不同,王士祯应当不会做买断《聊斋》这种庸俗的事。

事情真相是这样的……

无风不起浪。

“买断书稿”这个事情,一直流传到二十一世纪,台湾著名学者有“南师”之称的南怀瑾先生,在一次讲座中谈到,王渔阳看了《聊斋志异》非常喜欢,开价“十万两银子”,要买断蒲松龄的出版权。当然结果还是蒲松龄不干。由于这个事之后,王渔阳还写了一首诗,送给蒲松龄,就是文章开篇的那首七言。

直到后来,关于“买断书稿”的公案,终于有了眉目,有研究显示,是时任山东布政使喻成龙请蒲松龄到官宅做客时,提出了这个要求,时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

据史料,当时已经是三品大员的山东布政使(称臬台)喻成龙,读到了蒲松龄写的诗作,对其大为赞赏,下令当地县令厚礼邀请,当时正在毕家坐馆的蒲松龄予以婉拒。却是馆东毕际有劝蒲松龄不要执拗,蒲松龄才答应前往。

喻成龙见到蒲松龄优礼有佳,留蒲松龄住了好几天,后来蒲松龄为他的《梅花书屋图》作赋而归。这位三品大员也算是领教了淄川“拗秀才”的性情。喻成龙开口购书,也应当就发生在这个时间。

喻成龙是汉军正蓝旗人,以荫生得官,能诗能文,初以荫生任安徽建德县知县,历任安徽池州府通判,池州、临江知府,山东盐运、按察使、布政使,后官至刑部、兵部侍郎,安徽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务。

这段故事,在蒲氏后人蒲立德《东谷文集》中的《呈览撰著恳恩护惜呈》一文中也有提及,

“在昔喻廉宪购以千金,未敢庭献”。

在淄川张庆林藏《聊斋诗集》钞本中,明确了“喻成龙买书”的时间点,是在康熙三十一年腊月,蒲松龄应喻成龙(时任山东按察使)之邀,到济南府按察使司署做客,期间喻成龙谈及购买《聊斋志异》著作权一事,被蒲松龄婉言谢绝,后为喻成龙所藏《梅花书屋图》题诗三首而还。

买卖不成情意在,次年十月,喻成龙受命升任山东布政使,此后一路官运亨通。

康熙三十二年(1693),蒲松龄与喻成龙在济南再次会面,蒲松龄写下《古历亭赋》和《重建古历亭》诗,为酬和之作。

康熙三十四年(1695)六月,喻成龙升迁京官,蒲松龄得知之后,又写下《送喻方伯》五古一首、《又闻喻方伯迁京尹》古体一首,作为朋友的送别之作。

1 阅读:120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