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统一后和唐朝战事不断,其扰边也是唐末起义的背景之一

史海撷英 2024-10-06 16:55:07

唐朝的安南都护府做为唐朝六个重要的都护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南部边疆地区的主要机构,属岭南道。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护府,为岭南五管之一。所以安南本来就是属于大唐的地盘。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唐安南都护李涿为政贪暴,向土人强买牛马,一头只与盐一斗。土人怨怒,引导南诏兵,骚扰安南境。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诏兵合三万人,攻破交趾。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再度攻破交趾,杀掠十五万人。

下面就说说南诏国以及与唐朝的恩怨。

南诏国的前世今生

周之季世,楚威王曾遣将军庄蹻到达滇池,遂王其地,子孙相继称王。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取滇王国置益州郡,东汉明帝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北)。蜀汉时,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郡治宛温,今云南砚山西北)、云南(郡治弄栋,今云南姚安北)二郡,以后南朝又增置不少郡县。

但东晋、南朝对西南土著居民,基本上采取诸葛亮的“纲纪初定,夷汉粗安”的羁縻方针,但求民族之间相安无事。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乱梁,梁宁州刺史徐文盛于宁州召募得劲卒数万人赴建康,徐文盛一走,梁在云南的统治便告结束,云南郡县次第为酋豪所占据。

时有豪酋爨瓒跨据一方,隋朝曾遥授刺史。爨瓒死,子爨震、爨甑分统其众。隋文帝灭陈,招怀南宁,以爨酝为昆州刺史。唐高祖武德初,又以爨酝子爨弘达为昆州刺史。唐太宗在位时期,唐的势力曾进入西爨,“开青蛉、弄栋为县”。

两爨的分布地区,自“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爨;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

西爨被称为“白蛮”,东爨被称为“乌蛮”。乌蛮分为七个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

“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白蛮“妇人衣白缯,长不过膝”。勿邓地方的乌蛮、白蛮以衣服颜色作区别,其他地方的亦当以衣服颜色作区别。乌蛮居住的地区杂有少数白蛮,白蛮居住的地区自然杂有少数乌蛮。虽说按居住地区分为东爨、西爨,实际情况恐怕是错综复杂的。

爨人尚鬼,谓主祭者为鬼主,每岁户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大鬼主之上还有都大鬼主。

爨弘达死后,有白蛮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他袭杀了乌蛮首领孟聘、孟启。两爨大鬼主爨崇道又袭杀了爨归王。爨归王的妻子阿妊,是乌蛮部落首领的女儿,请求乌蛮出兵替她报杀夫之仇。白爨内乱,南诏乘隙出兵袭杀爨崇道等,并兼并了滇池地区。

南诏疆域图

上面是说当南诏势力刚推进到滇池地区时的情况。

在洱海周围又是一个多民族活动中心。在隋唐之际,这个地区部落势力的分布,也是非常分散的,《通典・边防典》说:“其西洱河……其地有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处山川,不相役属。”可见当时洱海地区还处于非常分散的状态,还没有统一的力量出现。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检校南宁州都督韦仁寿慰抚西南,曾率兵五百人到达西洱河流域。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西赵(在西洱河北)酋长赵磨曾率万余户归附,唐于其地置立明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的势力向西洱河推进。

后来吐蕃兴起,役属了西洱河流域的乌蛮、白蛮部落。由于吐蕃、唐两大势力都向西洱河流域扩展,因此居住在洱海周围的部落就有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的必要。

环绕在洱海周围,一共有六个部落,部落的渠帅称为“诏”,因此称为“六诏”。这六个诏是:蒙舍诏,居住在今云南巍山蒙化坝。蒙嶲诏,居住在今云南弥渡。越析诏,居住在今云南宾川西南宾居街。浪穹诏,居住在今云南洱源。避赕诏,居住在今云南洱源东南废邓川县界。施浪诏,居住在今云南洱源蒙次山下。

因为六诏之中蒙舍诏居地最南,故称“南诏”。开始时六诏“兵力相埒,莫能相壹”。强大的吐蕃时时侵犯六诏的邻近部落。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吐蕃赞普的势力,曾到达绛域(今云南维西、丽江一带),并于其地置神川都督(今云南中甸),向西洱河一带的部落征收贡税。

逻盛炎

在这种外来力量的压迫下,当时西洱河一带的部落就有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吐蕃贵族奴隶主的要求。而这时六诏名义上都受唐羁縻,六诏中南诏和唐的关系尤为密切,武则天时,南诏部落渠帅逻盛炎来唐聘问,病死在长安。

从唐玄宗开元初年起,南诏渠帅皮逻阁开始兼并五诏,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基本统一了六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表明了唐对南诏统一事业的支持。皮逻阁筑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作为南诏的政治中心。自此,南诏一方面抵御来自西北方的吐蕃的进犯;另一方面,又陆续兼并滇池、澜沧江、怒江、元江流域的各部落。

从“数十百部落”,“无大君长”形成为“各擅一州”的六诏,这是一个进步;从六诏合并为南诏,进而统一了广大的三迤地区,使三迤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南诏与唐朝的恩怨

天宝七载(748年),南诏王皮逻阁死,子阁罗凤嗣立,袭爵云南王。南诏与唐本来很和好,可是当时唐朝廷腐败,地方大吏贪暴,“征求无度”。阁罗凤忿怒,于天宝九载(750年)起兵进攻唐姚州(治姚城,今云南姚安北)都督府,杀唐云南太守张虔陀。

天宝十载(751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大败于西洱河,死者六万人。阁罗凤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不得不和吐蕃联合。吐蕃赞普封阁罗凤为“赞普钟(兄弟)”,号为“东帝”。

阁罗凤

天宝十二载(753年),唐统治阶级征发岭南五府之兵,由姚州都督贾瓘带领,进攻南诏,结果全军溃败,贾瓘也被生俘。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唐王朝又遣剑南节度留后李宓率兵七万,进攻南诏,被阁罗凤引诱至龙尾城(今云南下关),全军覆没。唐统治阶级发动的几次战争,都失败了。

安史之乱以后,南诏常和吐蕃联军侵扰唐的西川一带边境。只是由于吐蕃贵族对南诏“责赋重数”,又“悉夺其险立营候”,还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南诏主异牟寻想摆脱吐蕃的役属,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致书西川节度使韦皋,表示愿意附唐。次年与唐使者在点苍山会盟。会盟后自将大军,败吐蕃于神川(金沙江),烧铁桥(云南中甸西南金沙江上),取昆明城(今四川盐源)。贞元十七年(801年)至贞元十八年(802年),异牟寻配合唐军,连破吐蕃兵,生擒吐蕃大相论莽热。南诏与唐恢复了和好关系,取得了对吐蕃作战的空前胜利。

到了唐太和三年(829年),西川节度使杜元颖专事聚敛,不懂军事,“障候弛沓相蒙”。南诏权臣蒙嵯颠乘机举兵,袭破唐的嶲(治越嶲,今四川西昌)、戎(治僰道,今四川宜宾)、邛(治邛,今四川邛崃)三州,接着攻入成都外郭,留居十日,“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及大度水,嵯颠谓蜀人曰:‘此南吾境也,听汝哭别乡国。’众皆恸哭,赴水死者以千计。”

南诏疆域图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唐安南都护李涿为政贪暴,向土人强买牛马,一头只与盐一斗。土人怨怒,引导南诏兵骚扰安南境。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诏兵合三万人,攻破交趾。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再度攻破交趾,杀掠十五万人。

咸通十年(869年),南诏兵又大举入蜀,次年进围成都,在唐军民奋起抗击下,方才退走。直到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高骈为西川节度使,出兵追击南诏军队至大渡河,并于南诏入蜀要路修筑城堡,派兵戍守,从此南诏不再内扰。广明元年(880年),朝廷商议与南诏和战大计,宰相卢携、豆卢琢说:“大中之末,府库充实。自咸通以来,‘蛮’两陷安南,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内库由兹空竭”。南诏的扰边,成为唐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南诏自蒙嵯巅专政以来,由于对外攻掠的需要,“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使南诏贵族在战争中集积了大量财富,南诏的自由民阶层则急剧分化,一部分人上升为富裕的统治阶级,一部分人破产下降。南诏社会的阶级变化,也反映到统治阶级上层,在南诏主世隆时期,大将段宗膀杀摄政蒙嵯颠,南诏权力落入段氏手里。乾宁四年(897年),南诏主隆舜又为其下所杀,子舜化真立。天复二年(902年),舜化真病死,子幼,南诏大臣郑买嗣秉国政。未几,买嗣杀幼主,并灭蒙氏,南诏亡。

南诏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逻阁统一六诏,到天复二年(902年)国亡,立国凡一百六十六年。

1 阅读:42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