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画师更像是匠人,他们专注于“写真”而非“写意”。这种区别体现在哪里呢?以古董为例,无论是花瓶、扇子,还是画在布上的图画,很多都带有绘画元素。
例如一个瓷器大花瓶,其上可能会有非常复杂的绘画。但这些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如果是,评判标准又是什么?
古玩市场上的古董,其上的绘画往往并非独一无二。例如“岁寒三友图”,不同朝代的画家都有绘制,风格也各不相同。
明清两朝的画家绘制的岁寒三友图就各有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古玩鉴定该如何进行?
以范海洋老师为例,他的作品与其他画师不同,该如何鉴定呢?五十年后,新的画师出现,风格可能又会发生变化,但范海洋老师的作品却难以被轻易否定。这其中体现了“匠人属性”。
匠人与艺术家的分水岭匠人属性是指什么呢?匠人所做的被称为“活儿”,他们在花瓶上绘制固定形制的图案,追求的是美观、一致性和规范性。古玩鉴定非常考验眼力,这与艺术创作有所不同。
书画创作注重笔法、韵劲、力道等,每次创作都可能不同。而瓷器绘画则强调固定风格和规律。
这就引出了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分。宋朝以后,画家开始摆脱匠人“行活”的走向,形成了文人画。
文人画并非为了应付订单,而是画家个人创作的表达,不局限于某种固定形式,更多的是随性而作。
文人画的兴起与特点文人画的引领者是苏东坡。他不仅精通厨艺,还认为文人不应局限于文字,应该在更多领域有所寄情。
他对香道、书法、绘画都有着独特的追求和风格。自此之后,中国绘画进入了文人画时期。
文人画的技法有时可能不如一些画师,但他们拥有独特的风格和标准,这是他们不局限于“行活”的创作追求。而匠人画师的技法可能非常精湛,即使是回字纹、祥云纹,他们也能画得极其精细,但在文人看来,这些作品却带有“匠气”。
文化寄托与评判标准的矛盾文人艺术的讨论始终充满争议。一部分人认为,艺术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和精神寄托,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度。然而,反对者质疑,如果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该如何区分作品的优劣?
以“小鸡吃米图”为例,如果由具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或许能赋予其更深刻的意义。但如果是路边乞丐所画,其含义和价值是否会发生改变?有时,即使是古代文人的画作,也可能与孩童的涂鸦相似,仅凭画技难以分辨高下,因为我们不了解画作背后的寓意。
文化背景与艺术门槛不同历史时期和绘画风格反映了各自的文化背景。例如,某些时期的文人画,为了展现“骨气”,常将动物描绘得瘦骨嶙峋。
这种画风虽然未必美观,却代表了当时文人的精神追求。然而,这种解释也困扰着许多人,使文人画成为只有文化圈内人士才能理解的艺术形式。
诗歌创作也存在类似的门槛,例如用典就包含了大量的典故。《红楼梦》中的诗歌评价便常用典故来判断诗歌的优劣。
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就无法参与文人的对话,从而形成了知识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隔阂。
技巧与内涵的融合绘画技巧本身并不一定决定作品的优劣。有些画作,如果不了解其创作者是名家,单凭技巧很难判断其价值。
例如,明代唐伯虎的绘画兼具文人气息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成功地拉近了文人画与大众艺术之间的距离。
典故与文化深度的拓展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许多角色的名字都引用了典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深度。例如,薛神医(薛慕华)的名字引用了名医华佗,冯木匠则来源于《聊斋志异》的故事,这些典故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这些讨论表明,艺术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积淀和精神传承。无论是绘画、作诗还是小说创作,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 appreciate 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