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救灾物资”被私卖?官方回应暴露出社会治理出现严重漏洞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4-08-21 17:50:32

近日,上海浦东区发生了一件令人愤怒的事。当地一家店主在购买折叠床后发现,其购买的两张塑封“全新折叠床”竟然是用于抢险救灾的物资。

针对此事,上海浦东应急管理局的声明引发了广泛关注,确认某些市民在市场上购得的“救灾物资”系仓库人员私自出售。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如何在应急管理与物资分配中的种种复杂性,令人深思。

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的调查说明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此前事件发生的经过。8月11日,上海市市民代先生称以160元一张的价格买下两张有塑封的“全新折叠床”,却意外发现床上标有救灾物资字样,旁边还写着“扫码全程追溯”。他询问店铺老板,老板表示是从合法渠道来的。

随后,上海市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仓库管理人员确认,2022年浦东新区处置的救援物资中有一批床。因新物资进库,旧有物资于今年5月底开始移库动作,要求对这批使用过的旧床清理消毒、塑封打包,送入钢厂销毁。但不知什么原因,有人私自将本该返钢厂的床卖了出去。应急管理局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正在严查。

救灾物资在上海浦东新区变成了商品,这件事虽然蹊跷,却不奇怪。疫情期间,上海处理的这类蛀虫并不少。然而,这批贴着溯源码的救灾用折叠床,从救灾物资变成商品,暴露出的社会治理漏洞及应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显而易见。

救灾物资本该用在刀刃上,这批2万张折叠床2021年2月4日就交到了上海某单位的仓库。2022年4月被调拨到上海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救灾床躺在仓库里一年多才被调拨,要么说明这批床并非急用,要么说明有关方面办事效率低下。

直到今年5月底,有关方面要求对这批使用过的旧床清理消毒、塑封打包,送入钢厂销毁。这批救灾折叠床是不是一定要销毁?能不能送给公益组织?或者捐给上海对口支援的贫困地区?该销毁没销毁,“销毁”是不是日后流向市场的借口?

有媒体报道,8月13日上午,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兴路上的这家二手家具回收店,店铺入口处正摆放着用于日常展示的蓝色折叠床样品,该样品与网上流传的蓝色折叠床为同款。折叠床以塑料薄膜缠绕,部分床体已裸露在外。在折叠床的一边,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监制”的字样,旁边有溯源码。

“当时1张床53块,我和另一个人一起收了75张床,我这拿了40张,当时很多床没有包装,也有很多损坏的地方。”二手家具回收店经营者说,这批床是6月12日从他人处收购而来,“我也是从别人那拿来的,说是卖废品时卖出来的。”

“摆放在门口这张床是我挑出来比较好的,这些床很少有人买,不好卖。”二手家具回收店经营者说。这批折叠床样品,床板有磕碰凹陷,部分区域存在掉漆锈蚀的情况。

“昨天(12日),派出所、市场监管局都来问了情况,也做了笔录,该说的我也都跟他们说了,我也不知道会出现这个情况。”二手家具回收店经营者表示,“现在正在退回这批回收的折叠床,他们以我们的购买价收回去,之前卖出去的我也追回了3张床。”

在长期奔走在应急救援一线的志愿人员看来,对部分储备物资进行处理,也较为常见。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虹鹰救援志愿服务队队员顾嘉峰表示:“从我们救援队经验来说,应急救援过程中使用过的旧有物资里,有些是常规物资,有些是特定救援条件下才会使用到的。长期而言,少部分物资使用率非常低的话,反而对我们的仓储库存形成了不小的负担,管理维护和运营都是成本。这时候对旧有物资进行处理,是合理的方式。”

顾嘉峰进一步指出,需要关注的是,这批蓝色折叠床是否属于国家采购。“如果属于国有资产,那么这批折叠床的销毁和再流通应该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

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说,这批折叠床是准备销毁的物资。但问题来了,好好一批塑封“全新的折叠床”,为什么要销毁?是物资有病毒了,还是这批折叠床过了保质期而不能再重复使用?

此外,即便有相关规定使用过的诸如折叠床必须销毁,那这批折叠床又是怎么流入市场,被人私自出售?显然,应急局的解释漏洞百出。

众所周知,凡是标注有抢险救灾字样的物资都是用于救援的,这些物资不是商品。商品有价,救援无价。在大灾大难面前,任何贪污挪用变卖救灾物资的行为都不被法律和道德所容许。所以我认为,上海浦东区发生的这件倒卖救援物资的事,令人愤怒。

我们愤怒的原因是,救灾物资被私自出售这可不是一个小事,轻点说是盗窃国家财产的行为,往重了说这可是在发国难财。古往今来,凡灾民口中夺食者,一旦被发现就是砍头的重罪。 在清朝时期,对私盐的防范和打击尤为严格。例如,唐德宗时期规定私盐超过一石的死罪,而唐宪宗时期把死罪改为流放。五代时期对私盐的处罚更为严厉,不论私盐的重量多少,一律处以极刑。宋朝对私盐的管理相对宽容,主要采取流放措施。元朝时期则加强了盐业交通的监督和管理,对盐贩子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以财产罚款和体罚‌。

这些历史记录表明,对于倒卖物资的行为,古代社会根据物资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影响程度,都会采取不同程度的法律和刑罚措施。

从古到今,无论哪个朝代,用于赈灾的物资都属于国家渠道管控,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私自出售或者转卖这些物资。另外,现如今,法律还规定,对于诸如折叠床此类可再利用物资,不得买卖,不得擅自销毁,在确保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应重复使用。

对标以上规定,救灾物资无论是被人私自倒卖还是有意为之,上海市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的回应都有悖于国家规定。

据了解,代先生购买的两张塑封“全新折叠床”仅是被倒卖物资的冰山一角,网友透露,浦东应急管理局仅这批折叠床流入市场的就有2万张,以批发价53元一张床卖出去,2万张床就可以牟利106万。无本万利,如此高的利益,也难怪有人铤而走险,将大众的智商揉搓在地。

救灾物资被倒卖,慈善款需要用肉体来交换,这人心啊真如幽暗的沟壑,某些人坏起来没有一点底线。

如今,事情过去已经10来天了,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调查后回应确认,在该批物资的分拣清理过程中,仓库管理人员违规处理、私自出售,致使流入市场。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已将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线索报公安机关调查处理,公安机关已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如今看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公安机关尽职履责,查明真相了。不过,广大网友也是疑虑重重,普通的仓库管理人员有这么大的权限和胆量擅自售卖国家救灾物资吗?他的背后有没有授意者?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真的希望公安机关在这方面下功夫好好查一查。

值得注意的是,网友购买的折叠床一旁还贴有溯源二维码。根据生产厂家负责人介绍,用于市场正常流通的产品不会有溯源码,有溯源码则意味着中标企业要依托招标单位的系统生产,其从入库到出库再到销毁,每一个环节都要留痕。但在此次事件中,之所以救灾物资能流入市场,除了仓库管理人员在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外,相关部门也存在明显的监管漏洞。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尽快查明真相,切断背后的利益链条,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给大众一个应有的交代;另一方面,救灾物资在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发挥作用,背后离不开资源监管的清晰严谨。救灾物资的管控部门要作出深刻检讨,吸取教训,不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的培训,更要建立完备的工作台账,加强监管机制,明确法律责任,确保救灾物资能够得到严格、规范的管理和使用。

救灾物资兹事体大,必须弄清楚它是究竟如何流入市场的,以回应公众的质疑。首先,既然是已经使用过的,为何买家却说它看起来是全新的?这里面是否存在更多隐情?其次,有关部门说它是使用过的,那么是谁使用了,为什么使用,什么时候使用的?需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再者,救灾物资的发放、使用和回收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为何明明该销毁的折叠床却没被销毁,而是流入了市场?每一道关口的责任人都需要说个清楚。另外,这批流入市场的救灾物资有多少,都流向了哪些地方,哪些人从中获利?这些数据也需要详细调查,不能止于“到此为止”“下不为例”。

已装车准备退回的折叠床

回顾整个事件,其实我们不仅是在反思救灾物资的私售现象,更是对我们如何重塑公共资源信任的思考。每个市民都有必要关注如何能起到监督和参与的作用,关注社会公平。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在面对灾难时,展现出更强的团结力量,让资源真正服务于人民。

现如今,灾后救援和应急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物资的透明分配则是公众最关切的议题之一。草民在追求利益时,是否忽视了某个群体的基本心理需求?正是因为通常看不到相关资源的真实去向,物流渠道往往让人感到迷茫。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历史上也曾有许多类似事件被曝光,诸如不同地区救灾物资滞留、物资分配不公等。

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公共资源管理的讨论。社交媒体上,许多评论指出了这一现象的潜在风险。资源私售不仅损害了灾后重建的信任感,还可能导致更大的社会不公。以某些地区曾发生的国际红十字会物资被转卖事件为例,公众信任危机一旦形成,后果可想而知。这提醒我们,如何保证公共资源能够被合理和透明地分配,是当前政府和管理机构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为了应对类似问题,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物资的管理,建立透明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对救灾工作的信任感。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针对救灾物资的分配和使用进行有效监督,可以有效防范非正常交易的发生,也让市民感受到过程的公正。

救灾物资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受灾地区的紧急援助,目的在于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根据相关法规,即便是救灾物资不使用了,也必须归公处理,不能作为商品买卖。对于倒卖救灾物资行为,应严肃查处、依法惩治,给公众一个交代。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0 阅读:110

纪实文学百家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