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跷诡异的渭水之盟,李世民可能是被“自己人”给坑了

巧凡评历史 2023-08-11 22:04:00

说到唐朝,在盛世繁华、武德充沛的背后,总让人忍不住想到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老李家的国都长安,实在是忒脆了点。

国都沦陷对别的朝代是生死考验,对于唐朝来说那是常规操作,无须大惊小怪

在古代,国都基本就象征着一个王朝的一切。因此一旦国都陷落,基本就相当于要改朝换代了。秦朝就是这么亡的,西晋就是这么灭的,再往后的宋元明也是这么没的,唯独唐朝是个例外——在其存续的289年间,长安一共被攻陷过6次,但李渊和李世民的不肖子孙们照样活蹦乱跳。即便最后大唐还是亡了,居然都亡在了洛阳,跟长安有什么关系?

别人家的国都沦陷一次就完蛋,长安丢了6次后老李家居然还能回血死撑,看着似乎很像个奇迹也很励志热血,但其实给人更大的感受还是尴尬。尤其是广德元年(763年)那回,长安居然是被吐蕃人给攻破了,这就更丢人喽!要知道在此之前,历代中原王朝的国都还从未被外来民族攻破过呢。

(匈奴人刘聪确实曾攻破过洛阳、长安,灭了西晋。但那场五胡之乱实际上是内迁并当顺民已过百年的胡族掀起的一场叛乱,应属于内战性质,跟完全是外来入侵的吐蕃不是一回事。)

唐朝留下的丢人记录还没完——武德九年(626年)长安城还曾被东 突厥给围了,英明神武的贞观大帝李世民被 迫跟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签下一纸渭水之盟。话说在此之前但凡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国都还从未被境外来敌给围上过呢!最接近的一次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人放火烧了回中宫(今陕西陇县西北),前锋骚扰了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北),距离长安还分别有近500和200里地呢。

汉朝就被匈奴烧过一座宫,唐朝连长安都被点着过好几回

因此渭水之盟也被李世民视为一生之耻,连做梦都想着要报复。仅仅3年之后,他就派遣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淑这六大总管率大军十余万气势汹汹的去找回这个场子。最终由李靖夜袭大破之,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也被抓了俘虏,被押赴长安靠给李世民献舞才能苟且偷生。

这就是大唐朝的德性和底气所在——尽管经常丢人现眼,但在大多数时候他们都能凭自己的本事捞回面子、找回场子。

但让千古一帝李世民签了一纸城下之盟这码事,根本禁不住细品,否则全是不合常理之处,根本说不清。

因此就很令人怀疑,英明神武的李大帝是不是被自己人坑了?

01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要从像韭菜般割了一茬又冒一茬的北方游牧民族中找个战五渣出来,突厥人要是谦居第二,还真没人敢自称魁首。

这条黄色的大笨鱼对于“CIN”来说其实非常无害

别的不说,就问谁能张嘴就来说出个突厥英雄人物的名字?就像匈奴的冒顿、鲜卑的檀石槐、契丹的耶律阿保机、女真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成吉思汗、满洲的努尔哈赤那种的能带领本民族崛起,起码也能称雄一时的。

只要一个就行,请问有谁?

是突厥汗国的创立者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还是灭掉柔然使得突厥成为塞北霸主的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或者导致突厥分 裂为东西两部的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再或者是甘当隋朝顺藩以至于去世时得到了隋炀帝杨广“废朝三日”厚待的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又或者在雁门关围过杨广一回的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世?要不咱们干脆拿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这个亡 国之君凑个数?

汉民族延绵数千年而不绝、不裂,靠的是深厚的文明积累和文化共识,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不然。他们想要崛起,当然少不了天时地利之类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个靠谱的带头大哥领着,能让大家的劲儿往一块使,而不像正常情况下那般的一团散沙。

典型如匈奴——其历史渊源据说能一杆子扯到跟黄帝打过交道的荤粥(xūnyù),但对中原而言其威胁程度也就相当于个讨人厌的小偷、蟊贼。但等到冒顿一现身立刻就取得了白登之围这么个空前绝后的大胜,并在其后的70年里把堂堂大汉朝欺负得欲仙 欲死。可等冒顿一死且影响力消亡殆尽后,匈奴人就一 夜回到解放前,眼睁睁的看着汉军成天跑草原上拆家,却只能唱着“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哀歌,要么辗转西迁,要么只能沦为汉朝的“北藩”。

没有英雄的草原,就像失去耶路撒冷的西方……

更典型的例子则是女真。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的舜、禹时代,却在其后的3000多年里不但默默无闻而且人见人欺。直到完颜阿骨打横空出世,女真人就像打了针鸡血般突然间战斗力爆表——仅用11年就灭了北方霸主辽国,又两年再亡北宋,号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可完颜阿骨打死后仅7年,女真人就突然变得不会打仗了,不但成天被更加生猛的蒙古人揍得鼻青脸肿,连常年的手下败将宋人也经常打得他们满头包。在苟延残喘了一百年后,当金国被蒙宋联军群殴致死时,这个版图一度曾超过360万平方公里的王朝,居然只剩下了蔡州(今河南汝南)这么一座孤城,这种惨状在历朝历代中都是很罕见的。

由此可见,游牧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否则就注定是个渣,比如突厥人。

那突厥人为啥这么渣?可以说完全是时势造就的。

话说汉末之时中原大乱,但“汉以强亡”可不是闹着玩的——魏武就那么轻轻的一挥鞭,一众从东北排队到西北的蛮夷如高 句丽、乌桓、鲜卑、南匈奴、氐羌等就全体倒了血霉,不但被统统殴打了一遍,有的长得不顺眼的还不止挨过一顿揍。

老曹倒是打爽了,但却造成了两个后果。其一是被打服了的胡人纷纷内迁当起了顺民,为百年后的五胡之乱埋下了隐患;其二就是塞外的大漠草原突然没了主人,于是从拓跋鲜卑部分离出来的柔然人就莫名其妙的当上了主角。

“曹贼”是管杀不管埋的坏典型

当然这个主角也是相对的。在今天除了蹲在某些反映花木兰事迹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当个反派角色外,柔然几乎毫无存在感。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柔然150多年的短暂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挨北魏这个曾经的主人的熟悉的胖揍,一度还跟后秦、北燕以及南(朝)宋结成过“抗魏同盟”,可见被打得有多惨。

在北魏挂掉后不久,柔然也归西了,是被给他们打铁的奴隶——突厥人干掉的。当然了,柔然这么弱鸡,干掉他们的突厥人也很难说有多强,但架不住人家运气好啊?

此时的中原,不但南北分 裂,而且在北方还呈东西对峙之势,毕竟北魏分化出了东、西魏,后来又换代成了北周、北齐,还都是仇深似海的那种。再加上自汉末以来,中原战乱不绝,百业荒废,人口凋零,是华夏有史以来力量最虚弱的时期,而且没有之一。

因此可以说,只要突厥人有志于南下中原、一统天下,可谓是赶上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样没有之一。话说冒顿、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铁木真、努尔哈赤等异族枭雄要是能化身为此时的突厥人,中国历史必将改写。

可是突厥人干了什么?只要东西魏或北周齐献上金银财帛以及公主,他们就心安理得的安坐在草原上吃瓜。哪怕中原乱成了一锅稀粥、弱成了一直柴鸡,又关信誉卓著的突厥人什么事?

说不南下,就不南下!

直到一代雄主、隋文帝杨坚横空出世,再也不肯缴纳一文钱的保护费,突厥人才火冒三丈。开皇二年(582年)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发兵40万突破长城杀入隋境,打算给“不讲信用”的杨坚点颜色看看——谁能想到这居然是突厥这个塞外霸主的首次南侵?

突厥人第一次露头,就被杨坚大帝给打爆了

对此杨坚一点不怵,并毅然推迟了南下灭陈以一统南北的战略决策,调集主力部队迎战突厥。结果在朔州白道(今内蒙土默特左旗北)一战中,宗室名将、卫王杨爽以五千铁骑大败突厥十万大军,沙钵略可汗率残部远遁千里,在此后的20年内不敢南望。

开皇十九年(599年),没挨过揍的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觉得自己强爷胜祖,于是又跑来撩闲。这回杨坚压根就没想过防守,直接下令郢国公、尚书右仆射杨素杀到突厥人的老窝去拆家。结果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两军相遇,杨素二话不说直接率3万骑兵冲阵,将十余万突厥人杀得精神崩溃,一边逃亡还一边嚎啕大哭——“群虏号哭而去”(《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

草原民族的脸,都快被战五渣的突厥人丢尽了。

仁寿元年(601年)因贼心不死的达头可汗老是跟“突奸”启民可汗作对,杨坚再派杨素北伐。不过这回达头可汗学乖了,压根不敢决战,只管闷头跑路。杨素追不上,就甩开大部队只带了4个人亲自混进突厥人的大营里化装侦察。等他把突厥人的老底都摸清了,再一声令下发动大军突袭,将达头可汗部近乎全歼。

自此,“突厥远遁,碛南无复虏庭”(引用同上)——大漠以南再也找不到一个突厥人了。

02

因杨广在大业十一年(615年)被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世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围了一回,所以给人留下了突厥人很厉害,或者起码也是重新支棱起来了的印象。

杨广跟微操大 师常凯申一样,最擅长将一盘好棋折腾成一滩烂泥

但这完全就是个意外。且不论此时的大隋朝已经被祸祸得快咽气了,就说这位隋炀帝打仗的水平简直跟微操大 师常凯申有的一拼,所以他闹出什么幺蛾子都用不着大惊小怪。

事实上突厥人能在雁门赚回点面子,除了杨广主动上门送菜的缘故外,就纯属是阿史那咄吉世脑子一热搞出来的意外。为啥这么说?

从大业七年(611年)起,杨广先后发动军 队和民夫超过600万人、连续三次攻打高句 丽却屡屡惨败而归,不但将大隋朝用以立国的十六卫精兵损失殆尽,也把他爹杨坚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下的偌大家底败了个精光,更将全国百姓祸害得活不下去了。于是乎整个中原大地上烽烟四起,叛乱频发,前后有超过上百股割据势力相互攻杀,都快把人脑子打成了狗脑子了,猫在扬州醉生梦死的杨广根本管不了,局势简直比五胡之乱时还要乱上一筹。

此时天下实力最强者,并非我们熟悉的李渊、窦建德、王世充、薛举、刘武周等所谓的隋唐枭雄,而是突厥人。不是突厥人忽然打了鸡血又行了,而是中原太散、太乱又太弱了。可以说要是此时的阿史那咄吉世脑子再一热、倾举族之力南侵,没准还真能过把中原皇帝的瘾。

然而他在干吗?

南下是不可能南下的。突厥人都是死肥 宅,最不乐意干的就是离开他们最心爱的草原大漠。但有便宜不占那是忘八蛋,于是乎面对南方的一大堆弱鸡,突厥人又操持起了老本行——敞开大门收保护费。

为了稳住这个塞外巨无霸不至于亲自下场抢大家的买卖,像薛举、窦建德、李轨、高开道、王世充等一时枭雄纷纷向突厥称臣纳贡,刘武周、梁师都更是臣附突厥,受其封号、旗纛。就连浓眉大眼的唐高祖李渊,也一度跟突厥搞起了PY交易。

突厥人最大的爱好就是蹲家里收保护费,只有钱收不上来了才出门去抢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于晋阳起兵反隋,随即进军关中。可问题是杨广把李渊弄到山西就是为了防御突厥,而且他在造 反前还刚刚跟突厥人打了一仗,将数万突厥大军揍得哭爹叫妈,彼此间可谓是仇深似海。这要是李渊前脚一走,突厥人后脚就跟过来,岂不要腹背受敌,没准就是灰飞烟灭的下场?

这可咋办?好办。老李家为啥能夺得天下?除了能打,更在于会忽悠。

于是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去跟阿史那咄吉世打个商量——我知道你们突厥人就爱钱,要不咱们合作一把,你要是不抄我老窝,那么只要我打下了长安,缴获的金银财宝就全是你的。

即“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旧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眼珠子里只有孔方兄的阿史那咄吉世一听这话,美得鼻涕泡都冒出来了。他当场宣布跟李渊结盟,不但白送了千匹战马,还派大将康鞘利率骑兵两千(另有五百人之说)南下助战。

这就是坊间传言李渊向突厥称臣,而且突厥派兵助其立国的由来。

事实上李渊在攻打长安时,麾下大军的数量超过20万,两千突厥骑兵夹杂其中连个水花都打不起来。因此这些突厥人之所以南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监督李渊不要贪墨并将其承诺的财货拉回塞外去。

因此跟李渊跑到长安的突厥兵,根本不是援军,而是廉政监察官兼武装押运队。

李渊可没向突厥称臣,但保护费没少交,起码是答应过要交不少

那么李渊有没有兑现承诺?史书中对此语焉不详。但根据老李家人一贯的德性以及突厥人后续的反应来看,这厮弄不好就是耍赖了。

在李渊南下期间,面对兵力空虚的晋阳突厥人一直按兵不动。但在前者拿下长安仅仅一年之后,突厥人就忽然翻脸,驱使狗 腿子刘武周攻打晋阳,并吞并了整个并州地区(今内蒙河套,山西中北部和河北保定一带)。

这就等于是跟李渊翻脸了。不仅如此,从武德二年(619年)到武德八年(625年),三代突厥可汗阿史那咄吉世、阿史那俟利弗(处罗可汗)和阿史那咄苾(颉利可汗)都一反常态的突然不宅了,不但连年南下骚扰唐朝边境,而且还打得比以往更卖命,动不动就是死磕。

可见对突厥人而言,杀父夺 妻之仇或许可以化解,但要是欠了他们的钱,那可就真要不死不休了。

03

前边啰里啰嗦了这么多还没切入正题,看似跑题偏题其实却是必要的铺垫,否则就很难发现并理解渭水之盟的蹊跷诡异之处。

只要给足票子和妹子,突厥人的信誉就非常好,从来都懒得南下出差

根据前文所述,截止武德九年突厥人已经立国超过了70年,但一直对南下中原缺乏兴趣——只要保护费给得足,他们就非常享受在草原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小日子。即便中原王朝变卦不来送钱了,突厥人恼羞成怒的想要报复,也是十战九败。即便在他们战斗力最爆表的时候,也就是在国境线附近跟隋、唐两朝的边军拉拉锯、顶顶牛,像攻取一座重要城市或一战歼敌数千、上万之类的胜利,基本上一次都找不到。

说实话,突厥人给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压力,还不如依附于他们的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汉 人走狗。

那他们怎么就突然把长安给围了?要说这里边没鬼那才是活见鬼了!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 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得李渊不得不册立其为太子。两个月后的八月九日,李渊宣布禅位并退居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

而就在此期间,突厥人也没闲着。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突厥人在6月围乌城(今陕西定边),寇陇州(今陕西宝鸡)、谓州(今甘肃陇西),7月犯秦州(今甘肃天水),但无一例外都照例被打退。尤其是秦州一战,大将柴绍杀特勒(即王子)一名,斩敌首级上千,杀得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似乎乱了阵脚,赶紧遣使赴长安请和。

结果这边突厥使节还在跟大唐鸿胪寺官员扯嘴皮子呢,那边的阿史那咄苾突然率领十几万骑兵经泾州(今甘肃泾川北)一路势如破竹的南下,仅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奔袭超过500里,直抵武功(今陕西武功)城下,距离长安仅百余里的距离。

屁 股刚沾上皇帝宝座、还没坐热的李世民闻讯后,当场懵逼。

从边境到长安至少千里之遥,要么是突厥人会隐身,要么唐朝边军都是瞎子和聋子

换谁谁都得懵。虽说唐初时河套地区大半还落在突厥人的手中,导致关中北部不时成为两国冲突的战场,但哪怕唐突交界处的最南端(灵州,即今宁夏吴忠)距离长安之间也有千里之遥。而且其间遍布着坚城险隘无数,驻守的精兵强将数以十万计——以突厥人的本事,别说10天,就算打上十年,他们也未必能打到长安城下。

不过现在不是计较突厥人为啥来又是怎么来的时候。毕竟还没等李世民回过神来,突厥人已经开始攻打高陵(今陕西西安高陵区),兵锋直指长安城下了。

李世民做出的反应有三。其一是派大将尉迟敬德带兵去泾阳(今陕西咸阳境内)以威胁突厥大军的侧翼。不过此时的长安兵力空虚,李世民近乎无兵可派,所以尽管尉迟敬德勇不可当的猛冲猛杀,生擒大将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余级,但这点战果只能算是给阿史那咄苾挠了个痒痒,根本无法阻止其前进的步伐。

八月二十六日,阿史那咄苾率领近20万大军进抵渭水北岸,与长安城隔河相望。

其二就是宣布长安戒 严,城门紧闭。当然这属于常规操作,没啥好说的。

其三则是在八月二十八日那天,李世民囚禁突厥使节执失思力,然后率领房玄龄、高士廉等大臣出城与阿史那咄苾会面。根据史书的记载,李大帝与咄苾隔河交锋,一开口就指责突厥违约南犯,这种行径连狗都嫌弃,于是“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唐纪第七》))。然后突然间长安城头涌上无数将士,渭水南岸的山间树林中也是烟尘滚滚、旗帜飘扬,看上去不是伏兵就是援军,反正对突厥人来说绝不是什么好兆头。

于是咄苾“有惧色”,继而“来请和,诏许之”。两天后,李世民与阿史那咄苾如约在城西便桥之上斩白马为誓,随后突厥退兵。

在当时的条件下,李世民对渭水之盟的应对没什么问题

这就是史书中所载的关于渭水之盟的全部内容。但正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根本禁不住细品。

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渭水之盟的内容是啥?

从古至今的历朝历代对内对外签下过无数的各种文书。每当我们在今天介绍这些玩意时,重中之重无非就是里边到底写了些什么,几乎无一例外。唯独渭水之盟是个怪胎——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和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签下了这份意义非常重大的文件,但这份盟约的内容,甭管是正史野史,却连一个字的记载也找不到。

还有阿史那咄苾带着近20万大军狂飙千里直杀到长安城下,沿途好像就在泾州和武功遭到了守军的抵抗。而在其余数十座关隘前,满坑满谷的突厥人却仿佛隐 形人般遭到了无视,直至长安被围、连新鲜出炉的大唐皇帝都不得不出城上演空城计时,也不见一兵一卒回援勤王。

这种情况正常吗?

要是正常的话,大唐早就该亡了,突厥人早他母亲的该成中原之主了,何至于成天在边境被揍得满头包?

还是前边的那句话,这里边要是没鬼,那才是真见鬼了。

04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应该清楚,那就是李世民有个恶癖——修改史书。反正但凡他干了点见不得光的破事,都要大笔一挥统统涂抹修改。实在改不了的,也要施展“春秋笔法”的神技搞一出改头换面的把戏。

我们看到的这段历史,很可能是李世民涂抹篡改后的结果

因此很多人认为,正因为渭水之盟是个让大唐朝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所以李世民恨不得不留一字存世,所以才使得我们至今仍对其内容一头雾水。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不过俗话说得好“凡走过,必留痕”,因此李大帝即便遮掩得再好,也难免在某些犄角旮旯留下些蛛丝马迹。

比如《资治通鉴》中就说了这么件事——突厥人退兵后,宰相萧瑀拍了个婉转的马屁,说咄苾兵临城下时,我们这些目光短浅的笨蛋都觉得大唐药丸,为啥陛下就能信心十足的让突厥人滚蛋呢?李大帝被拍得全身舒坦,所以在神吹了一大堆牛皮后不小心就说漏了嘴:“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唐纪第七》)。而宋人王谠也印证了这一说法:“(李)靖请倾府库,邀其归路,帝从其言,突厥兵遂退。”(《唐语林·卷五·补遗》)

以突厥人爱财如命的德性,要是李世民把大唐国库里堆积的钱财都交出来了,别说退兵了,让他们改口叫爸爸问题都不大。

所以在渭水之盟中,有唐朝向突厥贿以钱财,或者叫赔款这一条,应该是跑不了了。

李世民拿钱打发了突厥人应该没有疑问,说难听点就是赔款

但这还没完。

唐初有个人叫张俭,亲妈是李渊的侄女。他凭着这层关系以门荫入仕,官至东夷都护、金紫光禄大夫,爵封皖城郡公。

贞观初年、也就是渭水之盟后不久,张俭被任命为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县)刺史,然后他就发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

“时颉利可汗自恃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

啥意思呢?就是突厥的颉利可汗公然给大唐的边境诸州发文书索要财帛、粮食等物资,而收到文书的大唐官员居然还奉命行事。不仅如此,阿史那咄苾还把自己发布给大唐官员的命令称为“敕”!何为敕?唯有皇帝发布的诏书、命令才有资格称敕。因此颉利可汗称敕,大唐官员乖乖奉命,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唐朝对突厥称臣了。

正史中找不到任何唐朝对突厥称臣的记载。因此,如果确有其事的话,那也只能发生在渭水之盟。

因此除了赔款,还得加个称臣——尽管可能不全面,但这大概就是李世民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在长安城下将阿史那咄苾忽悠回老家的诀窍所在。

既赔款又称臣——丢人现眼的澶渊之盟都没这么丢人现眼

380年后,北宋和辽国签下了一纸澶渊之盟。根据这份盟约的规定,北宋与辽国结成兄弟之国(因为辽圣宗耶律隆绪年纪小,还得管宋真宗赵恒叫哥),开 放榷场进行贸易,同时每年北宋还得辽国向辽国缴纳“助军旅之费”、即岁币三十万两匹。

又过了130多年,南宋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又是称臣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搞了个大套餐。

因为澶渊之盟,北宋成了千古笑柄;因为绍兴和议,南宋成了众所公认的能跟晚清并列的废物兼软骨头。可是渭水之盟呢?论丢脸程度澶渊之盟都要自愧不如,比起绍兴和议来也是五十步笑百步,那为啥后人在提起那些丢人现眼的不平等条约时,很少会想到这一茬?

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李世民知耻而后勇,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对突厥人展开了血腥又残酷的报复——不但把东 突厥灭了国,还把阿史那咄苾这个老冤家抓回长安给自己跳舞,可谓是痛血前耻。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李世民乃非战之罪,很可能是被自己人坑了,才栽了这么大一个跟头。

05

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记载了这么一件颇为蹊跷的事情:

“九月,突厥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上不受,但诏归所掠中国户口,征温彦博还朝。”(《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第八》)

也就是说,在长安城下还嚣张跋扈到想上天的阿史那咄苾,载着从李世民手中讹诈到的大批财宝还没回到草原上的老家,就突然怂了。不但突然想起来给大唐皇帝回礼,还释放了部分掳掠到的唐朝百姓,并将头一年俘虏到的并州道行军长史、西河郡公温彦博这条大鱼无条件释放了。

颉利可汗为啥怂了?因为他应该也被坑了,而且坑他的跟坑李世民的应为同一人

很显然是发生了什么事,让咄苾害怕了。这位东 突厥可汗很可能在此时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得罪了一个根本得罪不起的人,为了预防或推迟可能遭到的报复,爱财如命的他才忍痛大出血,拼命的向李世民释放善意。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爆发,仅仅23天之后幽州都督、庐江郡王李瑗就宣布造 反。这位李唐宗室中一度军功仅次于李世民的悍将(李孝恭封赵国公时,李瑗已因攻取巴蜀之功受封郡王)一旦起势,将与已在塞外整顿兵马准备南下的阿史那咄苾形成钳形攻势,就算不能将刚刚被册立为太子的李世民掀下马,也足以折腾得他痛彻心扉。

然而本来说好跟李瑗一起搞事的王君廓突然反水,还亲手勒死了这位自己的上司,导致这次叛乱连个水花都没扑腾起来,就无声无息的寿终正寝了。

本来狂飙突进直奔长安城而来的咄苾,很可能就是在得知李瑗失败的消息之后才改了主意,捞了一票就走。否则以突厥人一贯的德性,就算再贪财但更怕死,咄苾也不是那种杀伐决断的英主,很难想象他倾举族之兵深入敌后千里之遥,难道就是为了勒索一笔钱财?

而事实上在咄苾认怂跑路之后,之所以等了3年多才等到李世民姗姗来迟的报复,也不是因为他献上些人口、牲口以及放回个温彦博,就让那位心眼其实比针鼻大不了多少的大唐皇帝心慈手软了。

而是因为李世民压根就没工夫管他。

在贞观元年前后,李世民就像坐在个不断喷发的火山口上

就在李瑗谋反失败和咄苾捞一票就跑之后不久,被李渊赐李姓、授左翊卫大将军、封燕郡王的李艺(即罗艺)又在幽州反了,李世民不得不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率兵讨 伐。话说李艺造 反,李世民是有准备的,毕竟当初咄苾南下首先路过的就是李艺的防区,而当时这厮跟眼瞎了似的,根本无动于衷。

所以在咄苾退兵、国内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李世民赶紧拜李艺为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加1200户,就是想先稳住他。

结果李艺没稳住,李幼良又反了。这个李幼良是李渊的侄子、李世民的堂兄弟,爵封长乐郡王,官拜凉州都督。想当初咄苾过境时,这位正牌的李唐宗室眼也瞎了,压根没拦。

要说咄苾临场变卦没弄死李世民,使得李艺和李幼良彻底暴露,必将遭到清算,所以没得选必须反,而且李世民也有这个心理准备的话,那么紧接着刚弄死李瑗的大功臣王君廓突然间就叛逃突厥了,这到底是为啥?

估计手忙脚乱的李世民的脑子里,全是问号。

这还没完。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同样是宗室的利州(今四川广元)都督、义安郡王李孝常又竖起了反旗。同时民间也不安生,尤其是在山东,“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第八》)。

突厥人一走,大唐国内就叛乱四起,而且反的都是大人物

从玄武门之变起的一年多时间里,李世民屁 股底下坐着的好像不是皇帝宝座,而是一座火山口,三天两头的冒烟着火,折腾得他焦头烂额。

这一切是巧合吗?哪有那么多的巧合!

06

因为史书对这段历史要么闭口不谈要么语焉不详,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靠猜。

其实也不难猜。

很显然,是有人不愿看到李世民登基为帝,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搞掉他。即便搞不掉,也得弄得他浑身难受,起码也得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很显然有人在竭力阻止李世民当皇帝,最大的嫌疑人就是士族门阀

在这个刚刚以充沛的武德一统天下,杀得隋末“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股烟尘”到头来连个喘气的都没剩下的铁血大唐,谁还有胆子捋老李家的虎须?

于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士族门阀。

隋末战乱起于大业七年率先揭竿而起的那位“长白山下知世郎”,随后闻风而动的如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人,身份倒是也对得起后世对其农民起义的称谓。不过自杨玄感、李密等人跟着掺和了一腿之后,这场战乱的味道很快就变了。

尤其是从大业十二年(616年)起,眼看着大隋朝已经被杨广祸祸得有进气没出气了,于是如王世充、薛举、罗艺、萧铣、刘武周、梁师都、沈法兴等士族、勋贵、官宦都争先恐后的跳了出来,并迅速成为了这次反隋“义战”的主角。

当然最后的胜利者老李家,也是同路货色。尽管他们自称的陇西李氏出身很可能是水货,但李渊能顺利的在太原起兵并迅速占领长安,背后要是没有关西士族的鼎力支持就活见鬼了。

所以隋末农民起义的实质,就是场炮灰趟雷,大佬摘桃的游戏。最终的赢家,表面看是老李家,但实际上永远是世家——从魏晋以来的历次改朝换代,都莫不是如此。

任何投资都须有回报。唐朝立国、李家上位之后,当然也要给那些幕后的大股东们分红。

士族投资了老李家,然后李世民不想分红还要夺走全部股份,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对此,李渊似乎没什么意见,本来铁定要接 班的李建成好像更没什么意见。毕竟在这位太子的东 宫里,充斥着各种世家子弟及其代言人,早将其的心肝肺摸了个通透。

然而这对原本令世家大族非常满意的父子,在玄武门之变中都折了——一个吃了亲弟弟的一箭哦吼了,一个在亲儿子的刀兵威逼下晋升太上皇了,因此大唐朝的天,是注定要变了。

偏偏这个凭杀兄逼父上位的新皇帝李世民,给人的感觉就很像一个人。

像谁?要是李世民的表叔杨广还在世的话,说不定会给他留下一个“英果类己”的评价。

没错,李世民看上去太像杨广了。

一样的雄心大志,一样的杀伐决断,一样的权力欲和占有欲极强,一样的眼睛里不容沙子,一样的怎么瞅士族门阀怎么不顺眼。

杨广在位期间,修运河、建东都、兴科举、改官制、定律法,远征四夷八荒,尤其是不惜民力财力三征高 句丽,表面上看是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横施暴 政,但实质上的目的呢?

作为直接受害人的世家大族对此体会最深——一个是为了中央集权,一个就是为了打 压士族。

崛起于魏晋,鼎盛于南北朝的士族门阀,之所以衰落于隋唐并在唐末被一网打尽,起码有三成的“功劳”应归于杨广。

李世民太像杨广,这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面对这个不惜拿性命与江山与自己同归于尽的可怕对手,世家大族们哪能容忍再冒出第二个?

在当时的天下,除了士族门阀,还有谁能同时调动异族、皇室、勋贵、高 官和民间力量同时跟皇权对抗?

而这样的事情,自魏晋以来他们可没少干,算是轻车熟路。

只是没想到,李世民不光跟杨广是同路 人,而且其娴熟且隐忍的政 治手腕不知要比他的那位表叔高明多少倍。于是经李世民、李治、武则天这三代帝王的打 压削弱,士族门阀终于失去了数百年来轻易就能改朝换代的能力,并逐步失去影响力,直至最终被黄巢和朱温斩尽杀绝。

1 阅读:100
评论列表
  • 2023-08-25 11:26

    写的真好[点赞]

  • 2024-02-21 15:33

    玄武门政变之后,李大李三被杀,李世民上位,李唐宗室不服的也是大有人在

巧凡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