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亡,亡于东林党人

从菡聊历史 2024-07-14 14:44:59

拥有1亿人口和百万军队的大明,却被只有20多万人口和几万军队的满清吞没,大象亡于蚂蚁,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现实。

大明的灭亡原因,众说纷纭,有说亡于君王,万历的懈怠、天启的荒唐或是崇祯的多疑,有说亡于阉党,魏忠贤的乱政祸国、残害忠良,有说亡于流寇,李自成、张献忠的大杀四方,然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亡于东林党人。

最早认识东林党人,是中学课本《五人墓碑记》中不畏强权的周顺昌,以及后来认识的铁骨铮铮杨涟和左光斗。但,更深一步研读明史,才发现东林党人,特别是后期的东林党人,不仅有周顺昌和杨涟、左光斗,更有一大批自诩清高、不干正事的“愤青”,正是他们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亡不亡国不关我的事,我只管唱高调

关外的满清与大明相比,体量实在是太小,无论土地、人口还是军队,都不是一个数量级别,所以满清一直以来都没有吞并大明的想法,不时侵扰大明边城,与所有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目的一样,只是为了抢夺大明的人口和财富,对领土不感兴趣。

满清真正打算吞并大明,是大量的明朝官员投降满清之后,如洪承畴、祖大寿、范文程等,将大明风雨飘渺的实情,透露给了清廷高层,直到皇太极的最后两年,清廷才开始觊觎大明的领土,才将灭亡明朝作为打清的国策。

大明的军队,不可谓不多、不强,但终究抵不过两线作战,北方与满清,中原与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崇祯时期的大明,其实猛将辈出,军队的战斗力也很牛,但终归经不住满清和流寇的前后夹击。如果让大明的军队,专心对付一个方面,完全可以取得绝对的胜利。

大明有没有机会实现单线作战,各个击破呢?历史给个一次绝佳的机会!

1642年,明清的松锦大战结束,此战虽然明朝惨败,但清军也同样损失惨重。皇太极意识到,彻底打败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不太现实,见好就收,保住既得利益,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才是最佳选择。

作为胜利的一方,满清主动向明朝提出议和,而且诚意满满,对明朝派出的访问代表团,满清皇帝皇太极,率领文武官员出城20里迎接,对明朝使臣态度非常热情虔诚。

满清开出的条件也相对友好:明朝和满清以宁远、塔山一线划定边界线,互不侵犯;明朝逃进满清境内的人口,满清负责遣返回明朝;明朝每年向满清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换取满清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两国会盟,互为兄弟之国。

相对于内外交困的大明,这是难得的喘息之机,如果明朝与北方的满清议和,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歼灭流寇,改革弊政,稳定中原,积蓄力量,没有内患的大明朝,是满清无法撼动的存在,大明仍可苟延残喘上百年。

如此可遇不可求的良机,在东林党人眼中,却是丧权辱国,他们义愤填膺、慷慨激昂,人人高喊“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天朝上国绝不可与满清蛮夷议和,有此提议的人,就是大明帝国的罪人,人尽可诛 !

被汹汹舆情裹挟的崇祯皇帝,为表自身清白,将议和的责任,全部推给主导此事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以私通敌国之罪,下旨杀了陈新甲,断然拒绝了满清的议和。

清流误国,可见一斑!

亡不亡国不关我的事,我只管斗天斗地

明朝的天启朝,就是魏忠贤与东林党人的斗争史,从表面上看,东林党人占领道德高地,主张改革时弊,营造清正廉洁的吏治;而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却恰好是东林党人的对立面,专制弄权,残害忠良,贪污腐化。

但事实果真如此呢?宦官集团的一切特权,均自来于皇帝的默许,必须依附于皇权,没有皇权的背后支撑,宦官集团什么也不是。魏忠贤是陪护着天启帝朱由检长大的老奴仆,对皇帝恭恭敬敬、忠心耿耿。阉党的作恶,其实就皇帝的授权或默许,东林党人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归根到底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以“忠君爱国”为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的东林党人,为何明知阉党是皇帝的爪牙,是皇帝为平衡东林党人的势力,而有意培植的力量,为何还要与其争斗不止呢?阉党贪污腐化,东林党人就干干净净吗?显然也不是,东林党人中贪婪之人也不在少。

再说忠君,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时,最终一直守在崇祯帝身边的,只有少量太监,那些平日里高喊“君父”的东林党人,大都跪拜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机,满清入关进入北京后,又有一大批东林党人投降了清廷,文人风骨,在现实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东林党和阉党之间争斗,使得朝廷无休止的内斗和消耗,导致整个大明政权失去治理能力,也无法应对内外敌对势力的强力挑战,大明最终走向覆亡在所难免。

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后,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上,福王朱由崧在高京建立南明政权,东林党人又充分发挥能斗善斗的优良传统,暗中或操控或利用南明三大案:妖僧大悲案、伪太子案、假童妃案,以社会上的无赖之徒,冒充齐王、太子和皇妃等皇室要人,并以此大做文章,大造舆论,否定朱由崧继位的合法性,动摇弘光帝的执政基础,结果只能是造成内乱、内耗,削弱朝廷的整体实力,又间接搞垮了南明。

亡不亡国不关我的事,我只管团体利益

东林党人的斗争,站在道德和正义的高地上,满嘴的仁义道德,让对手无可辩驳,但真实的目的和意图,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东林党创立于江南无锡,主要成员都是南方人,代表着东南地区的地主势力,反对贵族大地主(皇族贵族)专政,全力打击大贵族、大宦官把持的政权,他们在江南拥有大量的土地房产和无数的财富。他们与皇帝和阉党殊死斗争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自己这个群体,逃避国家对江南富人征收税赋,保障江南的财富掌控在东林党人的手中。

东林党人坚定反对魏忠贤,主因还是魏忠贤为维护风雨飘渺的大明王朝正常运转,主张加大对地主和工商业的税收,而江南正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大多出身江南的东林党人利益受到损害,要取消了工商税收,只能打倒阉党集团。

南明弘光朝廷时,东林党人又与皇帝和马士英等权臣斗得不可开交,也决非是为了国家前途和道德正义,仍然是为集团利益。他们反对拥立福王,只是因为福王朱由松的祖母是明神宗的郑贵妃,神宗与郑贵妃当时打算立他们的儿子、老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图谋废黜太子朱常洛,由于东林党人的据理力争,才保住了朱常洵的太子之位,但也因此与郑贵妃及老福王结下怨恨。

东林党人担心,如果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做了皇帝,会重翻旧案,打击报复东林党人。即使不报复,东林党人也很难在朱由崧组织的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原有的政治地位会受到影响,为了小团体的权势和利益才奋起斗争。

亡不亡国不关我的事,该投降我就投降

东林六君子之一的魏大中,其儿子魏学濂,才学过人,16岁时高中进士,崇祯帝对其赏识有加,很年轻就成为了复社的中流砥柱,也是朝廷一颗冉冉升起新星。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魏学濂夜观星象,一改平日大义凛然的气节,立即向李自成投降,还说什么天下已定,再折腾也是徒劳。他不仅第一时间投降,还恬不知耻地巴结李自成的宰相牛金星,被推荐成为大顺朝的户部司务。

东林党人周钟,与魏学濂是同年进士,位列榜眼,授庶吉士,成为天子近臣。李自成进入京城后,他迅速拜在大顺朝丞相牛金星的门下,自己投靠李自成后,还不断劝诫身边的人,不断为李自成歌功颂德,以表达自己的忠心,写下像《劝进表》、《士见危致命轮》等文章,号召他人改投明主,四处宣扬牛金星对他的知遇之恩,全然不记得崇祯曾今对他的器重。

复社骨干龚鼎孳,崇祯七年的进士,在崇祯朝时,作为言官,大义凛然,经常弹劾权臣,面对权贵,毫不畏惧。但是明朝灭亡后,先后投降了大顺和大清,谁来了他就向谁投降,有奶就是娘,与曾经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自诩忠君忠爱国的东林党魁钱益谦,清兵进城时,他率诸大臣打开城门,跪迎在滂沱大雨中,向清军统帅多铎投降,而他们一直抨击的权臣奸逆马士英,却为南明战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南明朝廷流尽最后一滴血。

更讽刺的是,当时的史料《恸余杂记》曾记载过钱益谦奴性的一个细节: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原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有一天,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然后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他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时人作诗一首,“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不怕强大的敌人,不怕公开的奸臣,怕就怕哪些自诩忠君爱国的“东林党人”们,自己不干正事,也一定不让别人干成事,打着正义道德的幌子,专干谋求私利的勾当。

0 阅读:18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