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有多重要?说对一句话飞黄腾达,说好一句话富贵一生

从菡聊历史 2024-09-14 18:58:58

会说话的关键,在于在最合适的时间,跟对的人,说了最应该说的话。

公元前89年,西汉朝堂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而亡。

丞相公孙贺,以及两个公主,也牵涉其中,满门被害。另有大批的朝廷官员,也因此丧命。

年迈的汉武帝刘彻,借此机会,成功彻底清洗了朝堂之上卫太子刘据的政治势力。

但随着时间的拉长,事过境迁之后,汉武帝逐渐清醒,天下所有的人也慢慢清楚,所谓的利用巫蛊害人,都是不实之词,太子、皇后,还有所有因此被害的人,都是被人冤枉的,都是遭人陷害的。

66岁的汉武帝,心情极为复杂、沉重,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绝不会认错、改错。

皇帝可以不认错,但这件事影响实在太大,必须有人出来背锅担责,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待。

正是这个时候,负责护卫汉高祖刘邦祭庙的郎官田千秋,给汉武帝上了一道奏章,为太子刘据鸣冤:我最近梦到了一位白发老者,他让我给您带话,儿子擅自调动父亲的军队,其罪行应该被鞭打,而不应视为造反,天子的儿子不小心杀了人,更算不上是什么罪过呢!

田千秋这两句话很值得玩味,首先向汉武帝表明,这不是我要替太子叫屈,而是一个白发老头让我传话,至于这个白发老头是谁?田千秋没有明说,但结合他的职业,自然就可以联想到,这个老头就是汉武帝的曾祖父,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

其次,他并没有直接替太子辩解,但汉武帝一看就能明白,太子刘据调动了军队,杀死了皇帝的宠臣江充。

这样的话,如果有人提前一年说出来,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必定灭了他的九族。但此时的汉武帝,已幡然醒悟,只等着有人给他递过来一把梯子,好体面下台。

借着田千秋的话,汉武帝将“害死”卫太子和卫皇后的江充满门抄斩,将黄门监苏文烧死。

田千秋恰到好处将梯子递了过来,汉武帝自然龙颜大悦,亲自召见田千秋,态度非常友善:老田啊,您真是我的知心人,只有您才真懂我呀,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派您来指点我的,您应该担当我的辅佐大臣。

田千秋从一个没有品秩的郎官,一步登天,一跃成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正部级高官。

九个月之后,汉武帝更是将田千秋提拔为丞相,封富民侯!

田千秋说的这两句话,明显是假话、鬼话。但,一定是在正确的时间,说了最该说的话,说了听者想说却又不方便说的话。

上官桀曾任汉武帝的未央厩令,负责管理照顾皇宫的御马。

有一次,汉武帝生病了,很长一段时间没去遛马。等病痊愈之后,汉武帝来到未央厩,发现皇宫的御马大都很瘦弱,完全不是以前膘肥体壮的样子。

汉武帝雷霆震怒,怒斥上官桀道:“厩令大概是觉我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吧!”说完就下令要将上官桀抓起来下狱。

汉武帝这话的分量很重,不仅仅是要追究上官桀没有履行好厩令职责的失职之罪,还怀疑他对自己的忠心,更严重的是还有诅咒皇帝的嫌疑。

按照汉武帝的思路,上官桀必定是灭族之罪。

上官桀叩头回答道,“我听说皇上病了,因此日夜忧伤担心,实在没有心思照料这些马了!”话还没说完,眼泪便夺眶而出。

上官桀也许说得是真心话,但即使是真心话,信与不信,全在汉武帝当时的判断,许多人讲出真心话,反而惹得对方勃然大怒!

汉武帝特别敏感,疑心重重,最看重的是别人对他的忠诚,也最渴望得到别人的忠诚。

虽然上官桀表达了对皇帝的忠心,但并不能掩饰他失职的罪过,但汉武帝却很高兴,认定此人值得信任,很快就升任上官桀为侍中,放在了自己身边。随后又升任其为九卿之一的太仆,最后再次升迁其为左将军、辅政大臣,成为汉昭帝一朝的三号人物,女儿更是成为了汉昭帝的皇后,上官一门因此显赫一时。

所以,真话假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对方想听的话,说对方认为是“真”的话才是问题的关键。

当然,说对方想听的话,并不是要说违心的话,献媚的话,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夏侯胜在汉宣帝时任谏大夫,因为人质朴、性格耿直,深得皇帝的信任和亲近。

有一次,夏侯胜在宫中与皇帝谈完工作,一出宫就将皇帝的话传了出来,汉宣帝知道后很不高兴。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封建社会做官,特别是在皇帝身边做官,不能保守秘密是大忌,稍有不慎就是杀身之祸。

夏侯胜的行为,已是非常危险,好在汉宣帝是一个宽仁的皇帝。

皇帝立即命人找来夏侯胜,很生气地责备他。

不料夏侯胜却郑重其事地回答道,“正因为陛下的话说得好,所以我才告诉别人的。以前尧帝的话天下传扬,我觉得陛下的话也值得传诵,所以才有意说了出去!”

宣帝传怒为喜,从此更加信任夏侯胜,不久后升其为太子太傅,其九十岁去世时,皇太后还为其穿素服五天,成为当时天下读书人的骄傲。

夏侯胜的话,是临机应变的辩解也好,还是出自真心话也罢,问题的关键是宣帝相信他说的是真话,愿意听他的这番解释,因为几千年来,做皇帝的最高境界,就是被自己的臣民比作尧舜那样的贤君。

说话艺术的核心,在于看对象说话,清楚说话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往往事得其反。

0 阅读:0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