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1.8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丹东,是中国最靠近朝鲜的城市。仅一江之隔,却如同两个世界。
丹东,古称安东。唐代置安东都护府,清代设安东县。九一八事变后,安东县隶属于奉天省。1945年,成立安东市。1965年,安东市改称丹东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野心,向安东派出了很多探险家和学者,秘密收集安东天文、地理、历史变迁等方面的资料。
《亚东印画辑》就是他们在安东探险取得的“成果”之一。下面这些老照片,就出自此画辑。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进行了上色和清晰度修复。照片中,有些老建筑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这是位于安东大和桥通(今七经街)街景。坐落在七经街的日满旅馆和撒坡罗啤酒屋,建国前叫老一百,现在叫新一百商场。七经街是安东最繁华的商业街。
日军占领时期,在日本人集中居住地,一般用“通”、“町”、“台”等做街道名。街边转角处,有一座三层大楼,楼顶上竖立着硕大的日文招牌。街上有不少拉黄包车的。
30年代,辽宁安东火车站。该站始建于1904年,当时叫“铁一浦驿”。1928年,火车站又进行了扩建,改称“安东驿”。站前广场十分宽阔,人并不是很多。站房为欧式建筑,附近有不少黄包车等待载客。
一列火车停靠在站台边,长长的站台上建有风雨棚。有不少乘客正在等待火车的到来。铁路警察在站台边维持秩序。
通过这条贯穿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直通釜山,抵达日本的大通道,日本侵略者从中国疯狂掠夺的粮食、煤炭、矿产等物资,然后通过铁路运回日本。
30年代,安东火车站前景象。街道笔直宽阔,一眼望不到尽头。火车站对面,左上角那栋高大建筑,是日本人开设的大和旅馆,旅馆对面,还建有一个很大的公园。街道上不时有汽车驶过。远处,青山连绵不绝。
这是位于安东鸭绿江边一个货运码头。码头边停靠着数不清的货船,桅杆遮天蔽日。码头上堆放着很多货物。图中这些圆形的东西是豆粕。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
这栋两层建筑,是当时的安东海关大楼。位于今元宝区菜市街南端,是安东首座海关楼。大楼前还有邮筒。1907年,安东成立海关,这座海关大楼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修建的。院内过去有马厩、网球场等,现已拆除。
30年代,安东城内大街上的景象。街道宽阔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街道两侧建筑多为欧式风格,充满了异域风情。
街上人不是很多。不远处一栋建筑的墙壁上,画着“仁丹”图案。它其实是日军行进的路标暗记,其秘密在胡子的画法上,各有不同。
站在镇江山公园的楼阁上,远眺安东城。公园里的楼阁,明显带有日式风格,楼阁前还种植了很多樱花树。1964年,镇江山公园改名为锦江山公园。
镇江山公园,始建于1905年,位于今丹东市区北部锦江山上。公园内亭台错落,园内有上百年的樱花树近千棵。风光秀美,为东北八景之首。
这栋建筑,是30年代位于安东的商品陈列馆。建筑一层,由几座建筑群组成,建筑风格为欧式。陈列馆建筑前,有环境幽静的花园景观。如今,这些建筑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30年代,安东城内一条大街上的景象。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两侧建筑中西合璧,很有年代感。
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街道上有赶马车的,有骑自行车的,还有拉板车的。这样的画面,看上去很有年代感。
这是当时镇江山公园里的一个圆形建筑,典型的日式风格,看上去更像是日军修建的一座纪念碑。镇江山公园内绿树苍翠,环境幽静,游客也很少。
镇江山公园,依山势修建。亭台错落,绿树成荫,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公园大门始建于1924年,起初为木结构,1935年改建成混凝土结构。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当时的镇江山公园内。公园内景观古朴自然,翠山掩映,层峦叠嶂,人工痕迹很少。
在公园内一条小溪上,建有石桥,栏杆立柱上写有建桥的时间。桥下有一个小池塘,池塘中间有石头垒砌的喷泉,一股喷泉正从石头缝里冲向高空。水珠落在石头上,沙沙作响。
30年代,安东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市场通。市场通,就是今天的五经街,是当年日本人在安东的主要商业街。
街道宽阔笔直,两侧建筑古色古香。沿街商铺的门头上,有的写着外文。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有拉黄包车的,有骑自行车的。
这栋建筑,是当时伪满洲国安东省公署大楼,位于八道沟(原八道沟丹东四中旧址)。位于元宝山麓、满洲人街。建筑三层,高大壮观,楼前停着几辆汽车。现为丹东工商银行干校。
1934年,满洲国把东北4省划为14省,新增设安东省,下辖12个县。
鸭绿江上的铁路大桥。该桥始建于1909年,全长944米,宽11米,有十二孔。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可旋转90度,便于往来船只航行。
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可以电动旋转的大桥,放行大型船只,超高舰艇都能顺利通过。放行完成后,又可制动归位。照片中,一列火车正在桥上飞驰。
在这张照片中,鸭绿江大桥正在开桥,便于大型船只通过。江面上,停泊着数不清的大小船只。一艘日军的警备船,正在驶往大桥方向。
1950年11月8日至14日,美军多次派出轰炸机轰炸,大桥被拦腰炸断。钢梁落入水中,并有三座桥墩被炸塌。
这张照片,显示了大桥第四孔开闭梁,正在旋转90度。江面上的船只就能顺利通过大桥。这样的场景,看上去令人震撼。
丹东市鸭绿江断桥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我国的见证。如今,断桥属于鸭绿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
30年代,这座位于安东的建筑,是当时的安东公会堂大楼。公会堂的性质是公众礼堂,隶属于伪市公署行政科社会股,附设影剧场,是市公署召开各种会议的场所和娱乐场所。解放后,这里成为丹东市二轻俱乐部。
冬季的鸭绿江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一场滑冰比赛正在冰面上举行。冰面上设置了椭圆形赛道,几名参赛选手正在奋力往前冲刺。岸边站着不少观众为其喝彩。远处,鸭绿江铁路大桥横跨江面,看上去非常壮观。
这张照片,是站在镇江桥上拍摄的。镇江山位于今丹东老城区市中心之北,与鸭绿江相望。
镇江山下有一桥,名镇江桥,通百年银杏老街之八纬路。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栋欧式建筑,那是日本领事馆大楼。
这是站在日本领事馆外拍摄的,建筑风格为欧式,有高耸的尖顶建筑和塔楼。领事馆四周绿树掩映,环境幽静。领事馆后面,青山连绵不绝。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东北地区有四处总领事馆,领事馆也达到了八处。其中就有位于安东的日本领事馆。
30年代,鸭绿江上壮观的放排场面。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山上砍伐下来的木材,大部分都是通过水路运输。一根根木材捆扎在一起,放排人还在上面修建了小木屋。
巨大的木排铺满了江面,顺流而下,场面十分壮观。放排是一个很辛苦又危险的职业。一旦遇到水流湍急、水下礁石,靠的是放排人丰富的经验和运气。
这是当时安东城内一条街道上的景象。街道不是很宽,两侧大部分是欧式建筑。照片上文字介绍说是满人街街景,满人街是日本人对中国商埠地街道的称谓。
这条街上,很多店铺是日本人开的,门口的广告牌子上,能看到很多日文。街上有赶着马车的,有骑自行车的。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30年代,鸭绿江大桥下,三名男子正在冰面上运送几根巨大的圆木。圆木放在雪橇上,三人拉着雪橇在冰面上滑行并不吃力。此时的鸭绿江面,结了厚厚一层冰,一眼望不到尽头。
你一定会很惊讶,这么大的江,怎么会结冰。的确是这样,每年的十二月初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左右,是鸭绿江江面的冰封期,船只也不能通航。
30年代,安东城内街景。街道宽阔笔直,房屋建筑鳞次栉比。街边还有公园,环境幽静。
写在最后:回看30年代辽宁安东老照片,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带着历史的底色,令人印象深刻。对比过去的安东,现在的丹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国家级边境合作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有理由相信,丹东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