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决定三方前途命运的,恰恰是实力最弱的那一方

从菡聊历史 2024-07-19 18:16:32

几何图形中,三角形最稳固。三角形当中,等边三角形最稳固。

历史长河和现实生活当中,三股势力并存是常态,但三方实力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却很少出现。

一旦出现三强并立的势力格局,决定最终历史走向的,往往不是实力最强的老大,恰恰却是实力最弱老三。

三股势力共存,老大与老二似乎是天然的敌人,二者几乎不可能结成同盟来共同对付老三。一者实力上不需要,二者灭了老三,仍解决不了老大和老二的生存危机。

要么是老大拉拢老三,一起灭了老二;要么是老二结交老三,共同对付老大。老三反而是香饽饽,成为老大、老二争相笼络争取的对象。

三强并立,三方最终的命运前途,交到了实力最弱一方的手中,也最考验实力最弱老三的政治智慧。

老三选择与老二结盟,共同对付老大,让老大不能轻易灭了老二,再吞食了自己,努力维持三角形的形态不变,才是长久生存之道,也是老三最优的选择方案。

但,往往老二与老三矛盾重重,有利益的纠葛,有前世的仇恨,也有现实的冲突,就看老三有没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观的智慧了。

三强并立的形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常见,最典型的当属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是北宋、辽、金,南宋、金和蒙古,还有南明、清和大顺等。如三角原理运用得当,则求存图强,如反道而行,则自取覆亡。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形成,老大是统一了北方的大佬曹魏,老二应是拥有江东膏腴之地的孙吴,老三自然是刚刚发展起来的刘备。

刘备深谙做老三的道行,坚决执行“联吴拒曹”的国策,与老二肩并肩手挽手,共同抵抗曹操。得益于与老二的良好关系,共同打败老大后,实力迅速壮大,又向东吴借了南郑,沿长江西进,不久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占据了整个川蜀地区,兵强马壮,风头和实力一时盖过老二东吴。

正是由于老二与老三的实力排位发生逆变,两者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两者之间的联盟遭遇危机。

虽然刘备一方对执行“孙刘联盟”的政策坚定不移,诸葛亮在离开荆州前往益州时,一再告诫荆州守将关羽:“联吴拒曹”的决策,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否则荆州一定守不住。

但东吴一方在执行这一方略时,却出现了摇摆。首先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不满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出力最小,战后却获利甚多,占据了荆州四郡,之后又“借走”南郑,向孙权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

这是明显在抢刘备的地盘,彻底否则了“孙刘结盟”的国策。

奇怪的是,周瑜从荆州前线回京口向孙权汇报工作提出如此方略后,在重新返回荆州的半道上,突然暴病而亡了,病因不明,其时正当36岁的壮年。

周瑜如果真是染病而亡,功勋卓著的他,为何没能享受应有的哀荣,他的儿子也不明不白地因罪被流放,很快也死了,这就很能说明其中另有隐情。

如果说周瑜是真病死了,那东吴的另一个大都督吕蒙,从荆州前线回到建业向孙权汇报工作后,也莫名其妙地染重病突然死了!吓得副都督陆逊,急忙向孙权辞职,闭门读书,再也不敢过问军旅之事。

吕蒙干了啥事呢?趁关羽与曹操大战襄樊之际,白衣渡江,从刘备手中夺了荆州,还派手下杀了刘备的心腹大将关羽,彻底葬送了“孙刘联盟”的大局。

“孙刘联盟”破裂,刘备大举兴兵,讨伐东吴。如果不陆逊临危受命 ,在夷陵火烧联营大败蜀军,刘备兵败后急火攻心,死在了白帝城,后来的掌权者诸葛亮头脑清晰,与东吴重归于好,重新结成军事同盟,老二和老三握言和,刘蜀和孙吴根本就等不到司马氏,早就被老大曹魏收拾灭国了。

孙权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两任大都督都因破坏“孙刘联盟”,都被他弄死了,也难怪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无奈和感慨!

蜀汉和东吴后期,早无诸葛亮和孙权这样的大战略家,没有很好执行联盟政策,最终被司马昭各个击破逐一灭了国。

如果说蜀吴的早期领导都是战略家,很好地执行三强并立的生存法则,那宋朝的君臣,明显都是糊涂蛋。

北宋与辽国,可谓是世仇。自从后唐的混蛋玩意石敬瑭,为了当皇帝,把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人的辽国以后,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被动防御和被动挨打的命。

到了北宋,辽国更过分了,一直打到了澶渊(今河南濮阳),危及大宋的都城开封,宋真宗不得已御驾亲征,背水一战,死伤惨烈,最终被迫签下城下之盟——澶渊之盟。从此,北宋每年要进贡辽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祖宗留下的地盘被人抢占了,还要年年进贡,实在是屈辱!

没过多少年,北方另一个游牧民族女真人崛起了,他们连续打败辽国,地缘格局形成了金、辽、宋三家并立。

北宋君臣激动了,苍天啊!大地啊!报应终于来了!复仇有望了!

1120年,宋金结盟,商量决定:金国的军队攻取辽国中京大定府,北宋出兵收复燕京,胜利后北宋将每年进贡给辽的岁币转送给金国,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长城以南地区,归还给北宋。

老大与老三联合,结果没有意外,金宋联合,很快就攻下了辽国首都燕京,辽国的皇帝被杀,辽国灭亡。

金国的目的实现后,马上毁约,向北宋勒索每年百万两白银,却只将燕京一座空城给了北宋。

辽国灭亡,没了老二,老大对付老三就是手到擒来。1127年,金军大举南下,一次将北宋的两位皇帝,徽宗和钦宗,以及一大批皇室成员掳走了,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王朝从此亡国。

宋钦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运地逃了出来,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与金,血海深仇。

历史的齿轮转得飞快,80年后,北方草原民族不断兼并融合,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强大的统一国家,而且实力强大,锐不可挡。

南宋君臣眼前的世界版图,再次发生戏剧的一幕:给自己复仇的人,又从天而降了!再次形成了蒙、金、宋三国共存的格局,不过南宋仍然是千年的老三,是三家当中最弱的那个。

又到了考验宋人智商的时候了:是该联蒙打金,还是联金防蒙呢?真是太难了!明明是送分题,为什么了到了我们宋国君臣手里,都成了致命题呢!

南宋的决策者们,怀着对金国不共戴天的仇恨,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老大蒙古人结盟,共同对付老二金国。

1217年(宋嘉定十年),南宋首先对金国发难:每年对金国进贡的岁币,老子不给了!

金国自然大怒,打不赢蒙古人,打你宋国还是绰绰有余的。于是,不顾蒙军三面压境,仍然重兵伐宋,双方损失惨重,金军精锐更是折损大半。蒙古人还没出手,老二和老三就打得头破血流了。

结果已在意料之中了,1234年金朝灭亡,1279年,宋朝灭亡,蒙古人统一了中原大地,成了元朝。

南宋不与金国结盟,共同对付蒙古人,是对蒙古人的实力预估不足吗?显然不是。

1231年,蒙军以武力强行从宋军的防区“借道”、扫荡川蜀的“辛卯之变”,宋廷对蒙古军力之强深有体会。

早在决定蒙金两国命运的野狐岭大战前,曾出使金国的余峥,便向宋廷进言道:“今鞑靼坚锐,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丧销耎,有旧辽灭亡之势。”余峥讲得很清楚,现在的蒙古就是曾经的金国,现在的金国就是原来的辽国。

南宋不愿与弱势的一方结盟,还是被曾经的仇恨蒙蔽了双眼。

历史的车轮,再向前滚动400百年。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城,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上,大明朝廷覆亡。随后的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吴三桂与满清联军大胜李自成,清军入主北京城,李自成败走陕西。

中原大地上,再次形成满清、大顺和南明三股势力共存在的局面。

刚刚入关的满清政权,实力正盛,当属老大,李自成虽败却仍有百万大军,实力排在第二,拥有江南、江淮地区的南明,实力最次。

从三方角力的目的出发,南明应该联合大顺共同抗清,以实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谋求三方长久共存。

但李自成对南明来说,有亡国之恨、杀君父之仇。于是南明君臣没有意外地提出“联清灭寇”的基本国策,派出使臣北上,给满清送钱送粮,派出重兵西进,配合清军围追李自成大军。

当李自成的大顺军,被清军彻底剿灭后,清军调转枪口,挥师南下,直逼南京,南明弘光朝廷应声而亡。

假使南明君臣稍有常识,放下前仇,联合李自成共同对付满清,趁清军全力西进与李自成决战之机,迅速举兵北上,占领山东、河南、山西等广大中原地区,威慑北京。清军不敢全力围攻陕西,必然抽军回防南明。

如此,形势将完全是另一番结局,清军将无力全部剿灭李自成。李自成不亡,清军也必然不敢全力挥师南下攻打南明,则南明拥有江南、江淮,满清占据北方,李自成盘居西北地区,三足之势成已,南明将长期生存下来。

环顾当今之世界,也是三强并立的世界,最终将向何处去,很考验老三的智慧,但愿北极熊头脑足够清晰,别犯战略错误。

0 阅读:186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