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说到了孩子的“爬”,本期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孩子的“走”。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走路的孩子:
在日常的测评和教学中,我经常见到踮脚尖走路的孩子。很多家长对此着急万分:“这样走路不疼吗?”“是不是已经定型不能改了?”。
但实际上,在孩子学步期(10个月~2岁左右)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话,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有助于孩子提升平衡能力,加强脚部的肌肉力量,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姿势和速度。
但如果孩子到了3、4岁,还是经常踮脚尖走路,影响了正常活动,比如经常摔跤、不会维持蹲姿等,那就要及时进行干预。
造成踮脚尖走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肌肉紧张、肌张力过高、长短脚等。
今天我就从感觉统合角度帮大家分析部分原因和简单训练方法。
抗重力肌肉群发育不良
顾名思义,抗重力肌肉群就是要帮助我们抵抗重力的牵引的各种肌肉。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无时无刻都会受到重力的吸引,如果我们想要平稳自由地在地球上活动,比如站立、走路、奔跑等等,就要有足够的身体力量来支撑我们反抗重力的牵引。
于是从我们还是婴儿开始,抗重力肌肉群就在慢慢发展了。比如我们常说的“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就是一个简单概括抗重力肌肉群发展的过程。
身体上的大肌肉群主要分布在四个关键位置:颈部、肩部、躯干和髋部。
孩子踮脚走路就是因为髋部抗重力肌肉群发育不良。
髋部抗重力肌肉群主要影响着腿部的粗大运动,而腿部的粗大运动几乎关系到我们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很多孩子习惯踮脚尖走路,就是因为大脑对腿部肌肉感知能力不足,需要通过肌肉的收缩、拉伸来强迫大脑感知腿部的运动。
可以说,如果孩子习惯踮脚尖走路,那家长一定要考虑孩子腿部抗重力肌肉群是否发展良好。
锻炼游戏:
脚投纸杯
准备一个盆和若干纸杯,让孩子用脚夹住纸杯,然后把纸杯投到盆里。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下肢稳定性、身体协调性和上下身体分化能力。
同时可以改善孩子视觉空间感不好,提高视觉预判能力。
小兔子跳跳
让孩子沿着地板缝隙或沿着一根跳绳,先用手支撑地面移动上半身,然后再移动腿部、向前迈步。
这个游戏对孩子上下身体的分化能力、肢体稳定能力和协调性都有很好的帮助。
触觉敏感
孩子触觉比较敏感,不喜欢脚上有任何让他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他经常踮脚走路,减少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可以参考孩子是否喜欢光脚触碰地板,是否喜欢刷牙,喜欢洗手等,来评估孩子是否触觉敏感。
锻炼游戏
压马路
让孩子趴在软垫子上,家长用大龙球在孩子身上轻轻按压滚动,如果孩子喜欢这个游戏,那可以稍微加大一点力气。
当然要注意力气不要过重,要考虑孩子穿衣服的薄厚程度。也可以用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球在宝宝身上来回滚动,减缓触觉敏感。
通过大球滚动对孩子身体的压力刺激,强化孩子的触觉处理能力。
脚印作画
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板,比如A4纸、瓦楞纸、木板等,再准备不同颜色的颜料。
在宝宝的脚上粘上颜料,踩在不同质地的纸板上,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在脚印上画画。这个游戏主要训练孩子脚掌的触辨觉,并提供脚掌触觉刺激。
前庭觉失调
前庭觉可以接收身体部位特别是头部的晃动和变化。
前庭接收器在内耳,左右各一个,负责掌管身体的平衡,这个刺激主要来源于重力,还有头部位置的变化,包括一些身体的移动。
正因为前庭器官特殊的位置和重要的功能,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前庭系统的稳定运行有关。
有的孩子为了追求前庭感觉的刺激、满足自己的摇晃感觉而踮起脚尖走路,让自己走起来较为不稳,以不稳定的步态增强前庭觉刺激输入。
奔跑时钟
家长和孩子面对面相距一米左右,两人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或家长抓住孩子的手腕,让孩子以家长为中心,以旋转的方式跑动起来。
奔跑过程中可转换跑的方向与速度,当然要注意速度和频率,避免儿童出现不适。
翻滚运物
让孩子躺在地上,双手举过头顶拿住一个物体,然后进行左右翻滚,把物体运送到指定位置,可以锻炼孩子的前庭觉、空间感知和平衡协调能力。
最后有一点要注意,家长不要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给他使用学步车。长期使用不利于宝宝锻炼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影响后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