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怎么了?

白风聊财经 2024-09-28 04:22:41

串台了华夏基金的播客「大方谈钱」,发散地聊了聊有关消费的种种。

欢迎大家收听关注:

从当初准备的节目提纲中摘抄了一些想分享的观点和事实:

1 对消费的认识:

原来觉得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后来,消费是收入和预期的函数。再后来,消费是收入、预期,心情、闲暇时间的函数。

问题是:有心情和闲暇时间吗?十一票抢到了吗?

2 「预期」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本的斜率和久期,资产价格的预期、家庭财富责任的预期——放弃越多越快乐,但怎么选,都有代价!

3 谁是最乐观的消费者?

干净的家庭资产负债表+可预期的收入+有限的家庭财富责任+代际帮扶更易得的本地化家庭。

4 三大阶层的消费约束:

富人被「消费意愿」约束,中产被「月供和预期」约束,中低收入群体被「收入」约束。

5 看收入要问:有没有?

看消费要问:敢不敢?愿不愿?

6 经济数据清晰表明,储蓄增速>可支配收入增速,这就解答了「钱是怎么省出来的」。

7 原来房贷是居民部门最容易的贷款。

如今,由于存量房贷利率不降+净值化和低利率,消灭4%+的房贷就是最好的理财。

8 房子到底挤压消费还是支撑消费?

看你屁股在哪里。

如果有房,房价下跌会抑制消费。确实影响心情和预期,进一步影响消费支出;

如果没房,不买房会释放消费。

9 2023年的演唱会,到今年似乎票也不是那么难抢了。

刘德华演唱会最便宜的票也要780元,废话!还爱听华仔的年纪,这点钱算啥啊!

10 一线城市社零增速同比负增长,大量中产支柱型企业(互联网、医疗、教培、金融、央国企)的降本增效。

11 很多可选消费都被迫收缩了——中产皮、钢琴、高端餐厅、重疾险、私教课...

日本当年造出个「微利时代」的概念,它的意思是用杜邦公式拆解看,通过「资产周转率」赚钱的公司,比通过「营业净利率」赚钱的公司更安全。但就怕内卷,最后周转率都赚不到了,那就只能关店了。

12 一些看好的消费品类:

旅游,旅游是最大的精神文明消费。

奋斗叙事瓦解,出门乐呵乐呵挺好。

随心飞和高铁2小时旅游圈。

车,房子都不买了,买辆车还不行吗?

买车能扩大生活方式半径,还能彻底改变生活方式。

13 个体在看不清未来和收入时,选择消费降级+重视储蓄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但是个体支出形成企业收入。

企业不赚钱,资本开支下降,降本增效,又会影响个体的收入。

合成谬误在所难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这个螺旋一旦形成,只会不断自我实现,要想扭转,唯有靠外力。

14 强周期消费是地产、家电、汽车,弱周期是医药、服装、零售、旅游、食品饮料。

强周期顺势而为,弱周期只能挖掘结构性机会。

15 汽车占社零的比重超过20%,而且一旦买车,还会增加石油或电力消费。

16 SKP等高端消费与贫富分化加剧更加正相关,与经济增速和基本面其实并不太相关。

17 最傻*的消费,说说LV:

2022年,9.2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万,总计27.8亿,其中大概有1万亿奢侈品消费,最诱人的一块蛋糕,大部分利润是被国外品牌赚走的。

聚焦到LV集团,中国人贡献了30%左右的销售,美国人贡献了23%,大本营法国贡献7%,日本7%,欧洲14%...

个人年收入低于300万的,都被LV归于「无收入群体」。

年收入在300~1000万的,才算高净值客户。

这把每年收割万亿的镰刀,富人是用户,中产是流量。

18 甭管经济什么样,群众智慧总会发明出与之相匹配的,喜闻乐见的叙事,最终都会合理化的。

19 雪球上有两个很有趣的股票组合,节俭生活组合 vs. 奢侈生活组合。

美国本轮加息周期下,「节俭生活组合」的净值表现完胜「奢侈生活组合」,很有意思:

⚠️仅作举例之用,不构成任何参考或建议。

20 另一种通胀:

如果你的收入涨幅小于水、电、煤、电话费以及必要服务业的价格涨幅,那么属于你的「个人通胀」就实打实地发生了。

此时,你只能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21 我知道绝大部分人看到我国的储蓄率时,内心往往有个感觉,嗯,这日子还能过,还有结余,还算安全。

再看到美国等高消费国家的储蓄率时,内心往往充满费解,甚至带有一丝可怜——这日子咋过啊!他们不害怕吗?

我又找了下美国储蓄率的最长历史数据,像这样:

犹记得2020年新闻报道一般的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的应急款。

我们嘲笑美国没储蓄,美国嘲笑我们没内需,环境确实不一样。

22 日本,第一二三四消费社会:

23 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总结了扛起日本消费的四类人群:

① 老龄化下高退休金和储蓄的老年人

② dirty old man(好色老登儿)

③ 有工作但没娃的女性

④ 啃老的年轻人

中产阶级一般被经济泡沫重伤过,还处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阶段,而且必要消费占比很高,所以没啥多余的消费意愿了。

别看本书是06年出版的,现在读来有同感。

24 中国哪个群体更乐观?

谁最乐观?

一线和三线的富裕中老年人,他们都是婴儿潮一代人,受益于过去这些年的城市化进程,资产增值,还有近在眼前的退休后永续现金流。

三线老人还有多年积累下的本地社会资源,没有负债,没有现金流损伤。

Z世代零零后们也普遍乐观,这真让人开心。他们成长的阶段,恰逢全球化顺畅期、中国崛起、互联网和手机的高渗透。

谁最悲观?

千禧一代,或者说80、90后,一二线城市,中年吗喽,中产。债务周期高位上车买房,然后3年现金流受损,可能还有一些PTSD,对久期非常怀疑。

还有就是人均退休金200多块,没有什么资产的农村老人。

而最悲观的群体,很可能还是一家人——

农村父母辛苦培养出的做题家们,在大城市打拼交社保,同时每个月还要给老家的父母打钱,接济他们的基本生活。

25 几个消费原则:

为提高生产力付费(研发、工具、知识资本支出);

买体验,买时间,为方便付费;

买健康,比如贵一些的健康饮食;

如果花点钱可以帮朋友忙,也很值!

26 中美两国老百姓是怎么花钱的?见下图:

27 补充一项个案研究,上海和洛杉矶物价的细节对比(币种已对齐)。

当然,这两个城市不能代表两国的整体水平。

28 从财务视角看待消费:

成本是做生意必须花的钱,费用是可花可不花的钱,资本开支是为了未来花的钱。

其实我们最应该重视类似企业「资本开支」的消费,如果一笔消费能提升你的职业竞争力,那么它的效用就可能远远超过其他消费。

29 换个角度看,很多消费其实是在积累资产。

《百岁人生》给出了资本的四种定义:

① 生产资产,因为工作时长和技能习得变化非常快,所以知识储备很重要。

② 活力资产,健美和健康、家庭关系和情绪。

③ 转型资产,新时代不需要旧的你。转型需要对自我清醒客观的认知,还有多元的人际社交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

④ 有形资产,大家所熟知的各种大类资产。

再细想,①②③归根结底都是在提高「人力资本」的上升斜率、熨平波动、拉长久期。

30 有时候会觉得:努力的我们,小镇做题家,中国制造业,底色颇有些类似——

都要克己,要努力,要爆产能,要拉储蓄率。正经人谁消费啊,正经人谁享乐啊,哪个正经人不存钱啊!

个体太努力,忘了关照自己。

制造业太努力,忘了需求端,光盯着外需,忽视了内需。

0 阅读:0

白风聊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