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中国没有冬天——恢复高考当年,考生的一些回忆片段

火耀西南 2024-06-04 02:12:47

文/编辑:nirvana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的科教工作座谈会,听说教育部还在按照往年惯例搞“群众推荐,组织审查,领导批准,学校录取”,学生毕业后“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而且已下发了招生文件。

邓小平听完汇报后,下令全部收回已经发出的招生文件,另外重新起草。新文件送邓小平审阅时,他对“自愿报名,单位同意,领导批准,统一考试,地方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再次提出质疑:如果单位不同意怎么办?领导不批准怎么办?,一边说一边大笔一挥,去掉了“单位同意,领导批准”这8个字。

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均可报考。邓小平一言九鼎,弹指间扭转乾坤。1977、1978年,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那是1977年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在塞北插队五年,回城后又当了两年待业青年,做了四年工厂学徒的田惠明终于听到了工厂下班的铃声,他将穿了一周的油腻的、带着补丁的工作服用报纸包好,放在自行车后架上,拖着疲惫的身子,缓缓的蹬着车回到了家。

田惠明在家休息了一会,决定先把工作服洗掉,谁知就在这时,他无意中瞥了一眼扔在一边包工作服的《北京日报》,谁知就是这无意中的一瞥,竟然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原来那报纸上竟然写着“大学招生”的字样,田惠明心里咯噔一下,急忙上前拿起被揉得皱巴巴的报纸仔细查看,这一看心跳突然加速,那竟然是恢复高考大学招生的简章,并且附有学校招生专业的名录。。。

老三届高66级学生王天柱回忆到,那时我们算是最大的一批,大多都结婚成家,为人父母,刚出校门的高中生十七八岁,稚气未退,还有些竟然是十四五岁的娃娃,也跃跃欲试。

那年,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一同赶考的情况,屡见不鲜。我当初的学生给我监考,高中同班同学又有参与阅卷工作的。

得到消息的时候,距考试只有一个多月了,大家都是拼了命的复习,说是复习,不如说是重新学习,有人感叹:“这么多年没有读书,学的东西早就还给老师了哦!”甚至还有人问“大哥些,水的分子式咋写的啊!”

十年浩劫时期的学生,数理化不分科,笼统称为工业、农业基础知识,好歹找到的课本不过是基本《工基》、《农基》,于是当时,找课本,找复习资料便成了当务之急。谁要是找到一份复习参考,就复写几份,众人传阅,资源共享。

而这次高考是分了文理科的,同样的四川考生、本来喜欢文科的邹放鸣选择理科的原因是,亲友们的建议,理由很简单,搞文科容易犯错误,学理科,四化建设正用得着。

复习教材问题和备考,同样让老三届的郝继飞很是头疼。他是1968年初中毕业,到农村插队,1975年回城当的工人。他由于是1965年上的初中,1966年开始停课,总共上了一个半学期的课。那么多年后,他都还回忆得起,66年停课时数学讲到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式。

他那时是工人,每天要上班,好在常白班,星期天休息,所以只能在晚上和星期天学习。不能请假,客观原因是请假也不会准,主观原因是自己对考试实在没有底气,请了假又考不上,徒惹人笑话。

晚上学习不能太晚,一般到11点多钟,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晚上经常停电,家中准备了很多蜡烛。他和弟弟对面坐在各自的床上,中间放了一个小桌,在小屋中开始了高考前的准备。

教材让他同样非常焦急,学过的书早就不知到哪儿去了,就是还在也没有用,试想初中一年级的教材对高考有多少用处呢?那时也没有现在这样多的复习资料,而且他所在的工厂地处农村,更没有地方去找资料,只好把弟弟的教科书拿来学。弟弟属于“生下来就挨饿,上学就停课”的那一代人,他上高中时“文革”尚未结束,那教材的质量可想而知。

相对于郝继飞的教材严重缺乏,在江西永修县恒丰农场的熊庆年就稍微幸运些了,他竟然在县城中买到了“工农兵学员”补习用的《初等代数》、《初等几何》、《解析几何》等教材。

1966年小学毕业,南昌市中学停招,无书可读的他,1968年好不容易进了中学,又碰到上山下乡,这一走就是十年,他说,我最怕的就是数学。为此他自己制定了计划,定下了日程表,规定一天要学完一章,看不懂,他就去请教农场中学的老师。习题不会做,就向场部的技术员求助,硬是废寝忘食的把三本教材过了整整一遍。

从10月下旬消息公布到12月初考试,不过一个半月的时间,又值秋收冬种繁忙季节,复习只能起早摸黑。谁知这时又碰到传染上了疥疮,一到夜晚,奇痒难忍。身心的折磨,使得他形销骨立,一个多月下来,足足瘦了 10 多斤。1米 72的个头,体重竟不到 45 公斤。

高考时间,12月10日,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1974年高中毕业的吉少堂所在的考区是由四个公社的考生组成的,那天参加考试的有两百多人。头几天下了大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他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嘎吱嘎吱的走向考场。吉少堂说:“天很冷,但是那皑皑的白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干干净净的世界。”

高考第一堂是语文,王天柱正在紧张写作时,外面突然变天了,雷鸣电闪,暴雨倾盆。当时考场设在绵阳成绵路的五中,他坐在临窗的座位,窗子恰好又缺几扇玻璃,一阵飘雨突然打湿了试卷。在这节骨眼上试卷打湿了怎么办?

他急忙忙举手把监考老师叫到跟前,监考老师也是无可奈何的说:“没有多余的试卷啊!

恰好这时,王天柱发现教室前方点着一盏二三百瓦的大灯泡。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几个箭步奔上去,跳上讲桌,举着试卷在灯光下烤起来。一面烘烤试卷,一面低头扫视,满屋子考生都在唰唰唰地奋笔疾书,独我居高临下作等闲观!好在灯光强烈卷子没用多少时间就烤干了,急忙跳下讲台回到座位赶写起来。

同样在这次高考的作文考试中,朱保平在文章中的那句引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因为隐隐感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而被当地阅卷现场广为传阅。

结语

这年高考时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天举行的高考

在我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历史上我们治国理政,推动社会进步,知识分子参与管理国家的一项制度发明,也可以说是这种制度对世界政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1905年9月20日,清政府发布了一则上谕:“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被终结,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而随之而来的,是新式学堂的逐渐开办,新旧更迭,中西交融,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传播,国外办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在中国一一落地。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学招生方式有些五花八门,从1952年起,大学走上统一考试入学之道,统一高考制度才基本形成,并且平稳运行了14年,直到“十年浩劫”,高考制度被取消,70 年代初,部分高校开始陆续恢复招生。

但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由于录取学生没有客观标准,难以做到公平公正,“走后门”现象严重,高校录取的新生总体文化水平下降,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

到1976年10月,高考制度被废除整整十年,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

随着“文革”的结束,开始终结持续十年的混乱状况,社会要逐渐走向正轨,要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必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而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恢复高考这件事,起始于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的科教工作座谈会,高层决策于9-10月,公布消息和考生报名在10-11月,举行分省命题的考试在12月,录取在1978年1-2月,77级入学于1978年2-5月,至此高考只是基本恢复。及至1978年3月国家决定将来高考公布分数,7月举行与“文革”前相同的全国命题的统一高考,恢复高考的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而这件事,的确是我们国家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虽然今天的高考故事很简单,也很平凡,但是,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参考文献:

邹放鸣主编:回忆高考,1977年的那个冬季

王天柱:恢复高考亲历记

0 阅读:38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