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nirvana
前言瑶族,在我国早期的历史文献中是这样记录的:“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梁书·张缅传》。
但是随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桂系的崛起,加速了对山地社会的控制,作为瑶族主要聚居区的广西大瑶山逐渐走进了国人的视野。
这其中,以剿匪而名声大噪的大瑶山石牌头人、后来被当时的报刊杂志宣传为“瑶王”的李荣保一时成为了瑶族风云人物。
而他招赘的女婿、1930年从国民党广西党政训练所毕业的学生黄云焕,以办教育进入瑶山,在这个曾经的“化外之地”生活了十几年,同样演绎了一段极不寻常并颇有建树的传奇经历。
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这一段颇有意思的大瑶山旧事。
大瑶山的历史在说李荣保和黄云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简单了解下大瑶山及其当地瑶族的社会制度。
1929年的广西瑶山旧照
大瑶山位于广西的中部,稍偏东北,境内万山丛簇、脉络纵横,数百里连绵不绝,山高而陡,地势十分险要。
旧时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全山只有几个大隘口通往山外。
故而在历史上,特别是清末之前,这片“化外之地”从来没有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没有纳粮、赋税及服役的义务。
在中央王权统治缺位的情况下,这里实行的是一种非常具有原始色彩和民主性质的石牌制度。
民国时期的瑶族人
石牌制度始于明初,是大瑶山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它的产生是由大瑶山的瑶族人民把有关维护生活生产秩序、维持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内容与原则,制成若干具体而详实的条文,经过群众认可后,镌刻在石牌或写在木板上、纸上,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习惯法。该制度的最高形式是石牌会议(即瑶族人口中的会石牌)
而这中间的主持者就是石牌头人,他是由村寨群众公举产生,由为人公正、有能力办事的德高望重的人担任,不脱产,也没有薪酬,可自然罢免。
同时,石牌头人还负责管理十多个石牌兵,又叫做“令团”或“瑶练”,作为抵御外侮和维护治安的武装力量。
从明末开始,大瑶山地区一直便实行着石牌制度,直到民国时期,因为大瑶山控三江又临榕、柳、邕、梧四大城市,为横断东西的捷径,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
正因为如此,特别是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在镇压了桂北瑶民暴动后,就更加重视起了这一国家统治力量长期以来都没有达到过的大瑶山区,开始了“开化瑶山”的工作。
壹大瑶山的历史简单介绍完,我们进入正题,说一说这个李荣保。
李荣保,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于紫荆山横冲村的一户普通瑶民家里,因在家行二,故而俗名李二,他的母亲姓冯,父亲是上门入赘的,姓李。按当地瑶族的风俗习惯,男入赘女方,所生的子女两边顶,既是一半随母姓,一半随父姓。
这其中又是,长随母姓,次随父姓,依次类推。李荣保的哥哥冯荣赞,弟弟冯荣林,他作为次子理应称李荣保,但也曾称冯荣保。
后来民国时期的报纸上登载说,是因为他投靠李宗仁以后才改姓李,此说不符合当地瑶族的习俗。
当时大瑶山区已经开始有了私塾,开明一点的瑶族人就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习,长大后也能识文断字,李荣保是九岁开始读私塾的,虽然只读了三年,但是也算是粗通文理。
由于家境困难,从13岁开始李荣保就开始务农,直到26岁那年,开始和几个汉族朋友开办纸厂后来又做过加工胶粉的生意,但是都没有什么成就。虽然在33岁那年做过一段时间的紫荆团第八段段长,从事过一些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但是还是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所以第二年,他不得不又返家重新务农,由于李荣保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加之他刚直勇敢,故而在1924年被推举为了当地石牌兵(瑶练)的头目,没想到这件事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因为大瑶山方圆数百里,山高林密,峡长峪深,历来是打家劫舍的匪徒荫蔽之所,尤其在军阀混战年代,更为兵败为匪的流寇们提供了蔽身之地。
清末民初,在山内残害百姓的匪馆不下三十处,匪徒盘踞之地百姓称之为:“死人潭”、“死人岩”、“死人树”,可见匪徒们的残暴。
那时在紫荆交界象州县白马山一带盘据着一股以黄阿峰为首的土匪,约六十余人,经常在岁庙王、那义、村背垌、六冲等处,四处劫掠。
黄阿峰是非常残暴的一个匪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的政府曾数次派兵会同地方团练围剿,但总是兵来匪去,兵去匪还,官府对他是毫无办法,就连山内山外的各路其他股匪也惧怕这帮人。
有一次,这股土匪居然掳去了瑶族盘成王的妻子、女儿以及村中女子十多人为人质,勒索每人一百元东毫,才准赎回。
广西因无造币厂,民国初年购生银向广东造币厂搭铸银毫,广西市面流通广东银毫,当地人称之为“东毫”。
盘成王盛怒之下,当即取出调兵信物禾杆串铜钱,决定“起石牌”,指派李荣保带领几十个瑶练去解救人质。
起石牌即组织武装行动,类似于四川藏族村寨发动战争之时的“羊毛疙瘩”调兵,瑶族人起石牌的调兵符是禾杆串铜钱。
贰次日早上天刚破晓,李荣保带领着瑶练,背着大板钩刀,提着鸟枪,就进了山。他们行动迅速,五十多里的山路,不到三个时辰,就到了距匪巢两里的山坳处。
他们隐入草丛,一直等到晚上十点左右,当探知匪徒没有防范后,李荣保果断下达了攻击命令。
他们摸上悬崖,见一伙夫正在准备次日早餐,李荣保冲上前去,一刀将旁边的马灯打灭,随即再次挥刀将伙夫杀掉。
同时,瑶练们鱼贯而入,李荣保高喊一声:“被抓的人不要起身,我们来救你们了!”
土匪们睡眼朦胧的醒来,还在准备找枪的时候,愤怒的瑶练们已经提着刀就开砍了。
这一仗,匪首黄阿峰被李荣保砍伤,负伤逃脱后遇见卫兵和老婆,要他们背着一起逃走。
谁料黄阿峰的老婆和卫兵为了丢包袱,干脆把黄杀死在了离匪巢不远的山岭上,自顾逃命而去。
李荣保带着瑶练的这一战,不但将盘成王的妻女以及村中的姐妹十五人悉数救出,而且共打死土匪二十余人,在大瑶山中为患多年的黄阿峰毙命。
剿匪告捷,使李荣保声名大噪。
1925年3月,在紫荆山内及大河尾处,有广东匪首李四率领的二十余匪众骚扰。
李荣保又率领瑶民团练会同当地的民团,一举打垮了李四匪股,生擒四名匪徒,缴获十五支匪枪一并上交政府。
同年六月,李荣保率领瑶民团练打垮了瑶山草冲以吴大六为首的三十余人的匪股。这一仗,打死土匪三人,夺得匪枪一支,救出被土匪抢去的妇女一人。
到1927年召开的石牌大会上,李荣保被推举为新的石牌头人已经是众望所归。
次年2月,广西省府派石华林团来办理桂平、武宣两县的清乡工作时,石团长获悉李荣保剿匪有方,就叫他带领他的瑶练八十余人到武宣东乡白涯漕援助剿匪。
在战斗中,李荣保勇猛过人,生擒姓温的匪首(外号“三猪郎”),以及匪首蓝亚元夫妇、匪徒十四人,全交石团长发落。
石团长问李荣保:“你要不要功?”
李荣保说:“不要功,功是团长的。我只不过是为地方治安出点力而已。”
自此以后,东乡的匪患得到平息。
石团长将清乡剿匪情况汇报国民党广西省政府时,极力夸奖瑶民李荣保为地方治安效劳的功绩。
事后,在石华林的举荐下,桂平县政府又委派李荣保带一班武装在桂平、武宣交界处护路,在护路期间,桂李荣保和他的团队又杀掉八九个拦路抢劫的土匪。
叁从左到右:黄旭初、李宗仁、白崇禧
由于李荣保多次剿匪告捷,从而引起了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的重视。
同时,本着“开化瑶山”的政策,1930年,广西省当局派遣国民党党政训练所毕业的几个学生,从办教育入手,进入大瑶山区创办“化瑶”学校。
当时,被派往三百石牌大头人李荣保家住地——横冲寨的,是扶绥籍人黄云焕等三人。
那天,年轻英俊的黄云焕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来到横冲寨,住进石牌头人李荣保的家。
他和广大瑶族同胞一样,生活贫困而又俭朴。为了消除瑶胞对山外来人的戒备心理和敌对情绪,黄云焕吃住在李荣保家。
他硬着头皮,艰难地吞食着杂粮稀饭和缺油少盐的野菜;壮着胆子,按当地习惯跳进大木桶里泡澡;在昏暗的松明灯下,他忍受着蚊子、跳蚤的侵袭;
同来的另外两人受不了瑶山的艰苦生活,不久就溜之大吉了。而黄云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闯过了生活关。
他还向瑶胞们学会了讲瑶话、唱瑶歌,学会了上山狩猎。他还引导瑶胞冲破封闭型经济的束缚,增强商品意识。
黄云焕鼓动李荣保带头把猎获的野兽挑到山外圩场出售,他还亲自掌称收钱,将所得之钱用于采购日常生活生产用品。
刚开始,大家觉得经商羞于见人,但又被其中的实惠所吸引。黄云焕勤于为瑶胞着想,又乐于为瑶胞服务,逐步取得大家的信任,并得到大头人李荣保的器重。
黄云焕的勤奋,博得众人的称道;李荣保更是看中了这个既能吃苦耐劳又聪明能干的小伙子,他决意要把长女冯慕仙许配给他,招他上门入赘,而黄云焕和冯慕仙早已情投意合,只是羞于启齿而已。
黄云焕入山的次年秋天,李荣保按当地瑶族的传统习俗,举行了极其隆重的招郎入赘仪式。
衣着瑶族婚服的黄云焕和冯慕仙在热烈喜庆的唢呐声中,在祝福山歌声中,在震耳欲聋的地铳和鞭炮声中,结成了幸福的爱侣。
黄云焕春风得意之际,更是雄心勃勃,他决意借助李荣保的声威,在瑶山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来。
黄云焕直接上书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向新桂系的要员们介绍这块神秘的处女地的属俗风情、社会状况、“开化”方案意见。为于解决三百石牌辖地大多数瑶胞没有山林田地之苦,同时也从稳定地方治安秩序着想,黄云焕草拟了开发十八山的计划。
十八山后又改称木山,位于大瑶山区西南部的一角,东界紫荆山,西连大藤峡,北接武宣东乡,南邻桂平金田,四面崇山峻岭,到处棘密林深,当年是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策源地之一,也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故乡。
从清末以来,此地已沦为土匪强盗渊薮之地,土著人家均因无法安居而他迁,以致田地荒芜。
黄云焕请求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和广西省政府拨给瑶胞枪械和经费,由李荣保率瑶胞迁入十八山驱匪定居。
这个计划,体现了黄云焕顺应历史潮流的远见卓识,后来果然得到当局的批准实施。
上海艺联当年曾把这一件件真人真事摄制成电影搬上银幕,这部反映黄云焕在瑶山的无声影片的片名就叫《瑶山艳史》。它的上映,确使黄云焕大为扬名,为其后来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奠定了基础。
肆黄云焕的报告,引起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和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的极大兴趣,他们指令桂平县长引领李荣保等晋省府南宁,黄云焕自然也在晋省行列之中。
1931年冬,广西省府下公文到县府,召李荣保到南宁。于是李荣保由国民党桂平县长引领,带着十六个瑶族同胞一行三十多人前往南宁。
那次是“瑶王”李荣保的冯慕仙第一次见到汽车,她后来回忆道:“那小车的形状像我们农村的风谷柜,里面很窄,只能坐两三个人,我们的汽车将到南宁时,李宗仁坐汽车来迎接我们进城,爸爸上了李宗仁的车与他坐在一起,我与李宗仁的夫人坐在一起,李夫人很年轻,与我年纪相近,她叫郭德洁,是我们桂平城里人。”
这件事当时的《南宁日报》曾作了连续报道,李荣保和黄云焕被称作“瑶王”以及“驸马”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他们的各种活动,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使之更是名声大振。
第二天,在广西省政府举办的宴会上,李宗仁、黄旭初亲率军政大员们轮番给李荣保和黄云焕劝酒,显然当局业已同意开发十八山计划,并决定拨给枪械和经费。
自古以来,瑶胞祖祖辈辈爱喝酒,李荣保当然不肯示弱;盛情之下,畅怀大饮的李荣保当场醉倒在地。
几天后,“瑶王”李荣保和“驸马”黄云焕就领到了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资助的百余支枪和万余发子弹及广西省政府拨洽的一万五千元东毫。
为防意外,李荣保离开南宁返乡时,省政府还派出武装人员护送,先坐火船到桂平,然后,一路上坐着大轿子,十分威风地回到紫荆木山。
十八山是紫荆山的心脏地带,山高林密,最易为土匪啸聚之所。以陈五、陈七(绰号亚花七)兄弟为首的股匪,人枪百数十,盘踞在这里已达二十年之久。
陈匪在碧滩强行收税,并经常于桂平、大宣、江口和武宣东乡一带打家劫舍,大肆抢夺猪、牛和财物,强抢妇女、儿童,勒索赎金。这帮老牌的惯匪,为害多端,政府当局曾派兵清剿,但始终未能肃清。
李荣保接受新桂系省府的指示后,几经动员筹备,于1932年7月带领石牌兵和四十户瑶民约一百多人,由横冲、良段开进十八山。
陈家兄弟知道李荣保有些本事,加之听闻这次他们去南宁得到了一大批的先进枪支弹药,哪里敢斗,在李荣保还没到的时候,便望风而逃了。
没想到十八山区二十多年的匪患就这样戏剧性的终结了。
于是,李荣保就将从广西省府领回的东毫,每人发给五元作为定居费,率领瑶民正式在十八山定居。
李荣保还给定居的瑶民每人发一个装满盐巴和炒辣椒的竹筒,一把砍山刀、一条扁担、一把锄头。
在李荣保的率领下,瑶民们风餐露宿,开荒种地。
伍1933年春,李荣保被正式任命为瑶区区长,黄云焕当助理。同时,省府还把十八山,紫荆山北部的横冲、良段,以及原属象县瑶区的小横冲,红台、洛西、岭桂、黄铃、六庙一带的盘瑶聚居地区,划归李荣保管辖,并“按照当时省府公布的《广西苗瑶民户编制通则》编为三个瑶乡。
就在这一年,黄云焕在这一辖区内推行教育,每乡设立“化瑶小学”一所。从此,紫荆山瑶族开始了正规的教育,有了传播知识的阵地。
李荣保夫妻
虽然说当时是成立了区公所,也算得上是归顺当局了,当时当时桂系的力量其实还是达不到瑶山中,所以李荣保这个集石牌头人和区长于一身的人物,摇身一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瑶王”。
在黄云焕辅佐下,李荣保统治在十八山区中,对社会有些功劳,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往事。
最为流传的是,在李荣保统治区离十八山区约三十里地的洪水界,是往返于柳州、梧州、桂平、象州、武宣之间的重要山隘。平时过往客商很多,但这里山高路陡又远离村庄。
由于当局鞭长莫及,股匪对客商拦路抢劫、杀人害命常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民间贸易往来和山区经济的发展。黄云焕能从实际出发,提请李荣保在洪水界设立哨所,保护客商过往瑶山的安全,并按一定的比例收取护送费,以供养武装人员和支付家族中的庞大开销。
征得李荣保同意后,黄云焕还亲自着手筹建洪水界哨所,并安排三十余人的武装轮流驻扎。从而出入瑶山的客商,在洪水界保证安全,带来了民间贸易的空前繁荣,给山内外各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十八山区虽已“开化”归顺当局,但仍是“特区”色彩,李荣保仍沿用严格的瑶俗石牌条律来治理地方。而石牌的律例,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时代的变迁,黄云焕认为不能完全照搬老一辈留下的条律办事。有一次,宣化乡有两个村民入屋破箱行盗被抓获秉告区政府,李荣保决意要按石牌条律的有关条款给予处死。
黄云焕过问这两人,知道这两人行盗的原委,便对李荣保劝道:“人有过错,马有失蹄,既然他们已承认了错误,且又认给罚银钱。再说,现在已实行“开化”,就免他们一死吧”!
李荣保历来就很信任和尊重黄云焕,自然也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又有一次,宣化乡的赵有珠等青年,因对李荣保持势骄横的作风不满,背地里发点牢骚。
李荣保获知后,竟派武装人员将他们捕捉到十八山区。正欲将赵有珠等人处予极刑时,黄云焕从桂平闻讯赶来说情,认为要把青年人在一时之气说些不满的话作为判罪依据是不适合潮流,主张处罚些银钱就算了,李荣保又采纳了黄云焕的意见。
瑶族旧照
类似此情况很多,所以黄云焕在瑶山也博得瑶民的好评。他的父亲在扶南老家去世时,瑶族群众曾自愿捐献二千多斤谷子给黄以处理父亲后事之用。
从李荣保建立十八山区到解放前夕,在黄云焕的辅佐下,曾一度出现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
陆抗日战争期间,1944年9月,日军入侵桂平。十月,县城沦陷。此后,桂平县各地抗敌战斗接连打响。当时担任木山乡乡长的李荣保,组织了瑶民抗日自卫中队,自任中队长,两次率领瑶民中队参加抗击日寇的战斗。
1945年春,一连日军从大湟江口移营大宣新圩。北区民团指挥部通知各村派人去攻打,各村民众自卫队几百人前往参战,把日军包围在新圩北街乡公所内。
驻县城日军接讯后,急忙开拔前往解救。民团指挥部通知李荣保中队赶到桂平至大宣新圩的必经之处——龙塘、古冬两村交界的岭坳拦阻截击。
李荣保接到通知后,立即率领六十三名瑶民自卫队员,荷枪实弹,开赴战场。他们从紫荆湴田村出发,翻山越岭,经鹤田、浔排到古冬,当晚在古冬扎营休息。
第二天早晨七时许,中队副朱文雄按照李荣保部署,与李铸光、李桂初带队进入阵地。李桂初当过国民党军连长,有指挥战斗的经验,朱文雄委托他指挥战斗,自己担任机枪射手。
李桂初仔细观察地形后,便把瑶胞分成几个战斗小组,每组十人,分散在糍粑岭上埋伏等候。
八时许,从桂平而来的一百零八名日军到达古冬。当日军行至瑶胞伏击圈时,李桂初喊声“打!”朱文雄便抓起轻机枪,向日军连扫了两梭子弹,撂倒了几个日兵。
接着,炮手用香火点燃铁管土砂炮,向敌军轰击。“轰”的一声,铁砂、碎铁象撒网一样飞向日军,那个骑马腰佩指挥刀的日军头目当即中弹倒于马下。
战斗从上午八时开始,持续到下午三时。古冬截击战打死打伤日军官兵数名,拖延了日军赴大宣新圩援救的时间。
古冬战后不久,六月初,李荣保又接到北区民团指挥部司令官刘瑾堂通知,要他率领瑶民自卫中队参加收复县城的战斗。东、南、西、北区的民团都参加,北区民团李国柱的特务队、李荣保的瑶民自卫中队以及紫荆、南木、大宣、化等地的自卫队共三百多人,由刘瑾堂指挥攻打北门。
李荣保接受战斗任务后,感到中队武装力量不足,便和黄云焕召集瑶民开会,动员抗日,采取“抽签”的办法抽人,共抽出青壮瑶胞一百多人前往参战。
当时,北区民团指挥部由大宣迁至南木的禾社。李荣保率队报到后,便在思盘河边驻扎待命。
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围攻桂平县城的战斗正式打响。拂晓,县城四周的战斗越打越激烈。东、南、西门先后被民团攻破,防守北门的战斗的日军负隅顽抗,一时还攻不下。
李荣保看到时机成熟,便集结瑶民队伍,迅猛冲过北教场,穿过公园,汇合李国柱的“特务队”,趁敌寇阵势发生骚乱之机,突然发起强大攻势,突破城北门,沿城北街直攻入县府日军指挥部。
日军突围出指挥部后,组织力量又反包围攻入指挥部的瑶胞。眼看就要成为瓮中之鳖,李荣保指挥瑶胞突围出县府,在街巷与日军对峙。
天亮后,守城日军看到桂平各族人民的攻势强大,最后不得不从西门突围,仓猝弃城,沿桂贵公路朝蒙圩、南宁方向逃遁。沦陷了八个多月的桂平县城终于光复。
李荣保率领瑶民抗击日寇,开战两仗,立了功,受到县政府的嘉奖。在战斗中死难的瑶胞也得到抚恤。
柒1947年秋,国民党撕毁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实行所谓“民主宪政”,在全国国统区搞起“国大代表”和“中央立法委员”等选举运动。在选举中央立法委员时,规定给广西少数民族立法委员一个名额。
广西当局提名黄云焕作为候选人参加竞选。
黄云焕本是扶南县那隆村的汉族人,但因他已入赘瑶家,并早有报道和《瑶山艳史》电影将他称为“瑶王驸马”为基础,再加上他有特殊身份,国民党广西当局为他宣传鼓动。
因而,黄云焕即以广西少数民族的身份参加竞选。他当选国民党的中央立法委员后,便于1948年3月正式赴南京就职。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广西。国民党政权崩溃瓦解,身为国民党行宪第一届立法委员的黄云焕跟随国民党政府从南京逃到广州后,匆匆忙忙地赶回十八山区,要求李荣保和他一起出走台湾。
但李荣保却舍不得离开生他养他的大瑶山,便说:“要走你就自己走吧!我离不开十八山,要死就死在大瑶山。”
黄云焕无奈留话给李荣保说:“看来国民党在大陆是完全没有指望了,今后你就自己随风转向吧!我要走了。。。”
黄云焕出走台湾以后,广西随之解放。原潜伏下来的国民党国防部二厅的情报参谋罗绍章和匪55军长黄距英相继到十八山区向李荣保进行反共游说,阴谋在大瑶山建立反革命据点。
罗黄随即委任李荣保为“反共救国军七县民团总司令”,从而,李荣保又和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沆瀣一气。
除了威迫瑶民捐粮之外,还伏击解放军小股部队,攻打新生的基层人民政权。李荣保由一个剿匪英雄沦为千古罪人。
1950年12月,广西军区司令部发出了对瑶山地区之匪进行重点会剿的命令,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围剿大、小瑶山的土匪,瑶山大会剿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解放军山山设卡,村村驻军,无山不上,五路不走,无林不进,无洞不搜的拉网式剿匪中,大量残匪落网。
此时也有瑶民带信给李荣保,劝他出来投诚自新。
1951年1月26日,柳州军分区438团在瑶族同胞的积极协助下,采取了严密封锁,断绝粮草加政治攻势的策略下,李荣保带着全家二十多人从一个悬崖峭壁上的山洞中出来向我解放军投降。
之后,他开始动员瑶民把所有枪支一律缴出,计有轻机枪2挺,冲锋枪5支,卡宾枪3支,加拿大手提机枪1支,以及其他长短枪共计137支,子弹约1万发。
其后,李荣保又到武宣东乡,动员各村瑶民缴出长短枪55支,子弹1000发。
1951年初,大瑶山剿匪胜利结束后,人民政府政法部门根据李荣保参匪的罪行和剿匪中的表现,给其判处无期徒刑。由于在劳动改造中悔改表现较好,又给其减刑为有期徒刑18年。
当他改造到1966年1月,因病保外就医。同年6月,因病死在家中,终年80岁。
略谈新桂系广西自治活动和广西少数民族关系“瑶王”李荣保和他的女婿黄云焕的事迹,和一件事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这个称谓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宣传性质。
而这件事情就是新桂系广西自治活动。
作为民国政坛的地方实力派,以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为首的新桂系能从 1926 年至 1949 年雄霸广西长达24 年之久,并使偏居一隅的广西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模范省,与其在 1930 年代推行的广西自治建设有极大的关联。
历经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连败后退居广西的新桂系痛定思痛:把广西这个大本营建设好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在 1931 年解除各种危机重新底定广西后,打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旗号,提出“三自政策”(自卫、自治、自给),制定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大建设为基本内容的《广西建设纲领》,开展以乡村自治建设为核心的富有特色的广西自治活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实在新桂系上台初期,新桂系并没有重视广西的民族问题, 因而出现了民族关系较为紧张的局面, 甚至促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大的民族冲突事件之一的桂北瑶民起义。
北伐时期的白崇禧和李宗仁
但是在这次起义的触动下,新桂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后逐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缓解了民族关系的紧张局势。而宣传“瑶王”李荣保的事迹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在这一时期,新桂系不但开始笼络少数民族精英和上层人士,同时确实做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对进一步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这一时期,当年十分严格的限制瑶汉通婚的石牌法令条文也开始土崩瓦解,黄云焕的故事就是一个重要案例,这个举措使得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频率与数量都较以前有所增加。
而民国时期广西民族地区发生了两次大的民族融合,一是改土归流,二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不少大后方的人民逃难到广西民族地区,这两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 互相认识。
而当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和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缓和,这类事情同样在湘西和四川、甘肃、内蒙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之前的文章都有谈到过。
参考文献:
金玉宝:大瑶山历史上的封闭与开化
覃晓:“瑶王”李荣保事略
冯慕仙:跟随爸爸上南宁的回忆
陈胡雄:“瑶王”和他的“驸马”
赵富金 陈胡雄:黄云焕先生在瑶山
覃晓:李荣保抗日纪实
梁耀海:瑶山剿匪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