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首任总督李国英,政绩卓著,死后多年却被列入《贰臣传》

火耀西南 2024-06-08 09:14:34

文/编辑:nirvana

李国英,辽东人,原南明弘光政权宁南侯左良玉部下总兵,顺治二年随左良玉之子左梦庚投靠清朝,之后为清朝收复四川立下过汗马功劳,并最后成为清初四川的封疆大吏,为清初四川的安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这样一位对于国家和清廷有功的大臣,却在乾隆朝被纳入《贰臣传》,从而饱受非议。

今天就让我们剥开历史迷雾,来谈一谈这位清代首任四川总督李国英督川的一些往事。也许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李国英(1607-1666),字培之,辽东人,明末投效时任辽东车右营都司的左良玉,随着左良玉南征北战,并逐渐成长为了左良玉之干将。

明末之际,左良玉驻军武昌,拥兵八十万,扼南京上游,军事实力在明末中最为强大,从崇祯时期开始,其势力已经是形成拥兵自重、跋扈难制的军事集团,不愿受到朝廷的过多约束。

即便左拥有这么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仍然没有成功挡住农民军攻入北京的步伐。到了南明弘光朝时,当时朝廷由马士英、阮大铖掌控。

弘光元年(1645 年),左良玉以“清君侧”、解救太子为名,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从武昌顺江东下,谁知却病死途中。

众将推其子左梦庚为帅,左梦庚秘不发丧,继续东下,却被黄得功击败于铜陵,不得不退守九江。陷入到被四面包围,进而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

在此进退两难之时,清英亲王阿济格追逐李自成部队至九江,左梦庚率所部总兵十二员,官兵十万归降,李国英恰在其中,被编入正红旗汉军,作为左梦庚的左膀右臂,李国英和卢光祖二人随同左梦庚入京。

此时的清廷重心还在东南和湖广,无暇西顾,遂决定派人前去招降据蜀的张献忠,但张献忠并没有理会,故而,清廷决定派兵入川解决张献忠和他的大西政权。

顺治三年,肃清王豪格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统兵由陕西入川,李国英就在这时加入了豪格的军队。张献忠也率领着数十万大军抵达西充县的凤凰山,双方随即在西充展开了多次激战。

此时由于驻守川北门户朝天关的大将刘进忠的叛变,大西军在西充的指挥部遭到清军的突然袭击,张献忠战死,清军进驻保宁(今阆中),李国英因战功被封为成都总兵,留驻保宁。

顺治四年十一月,清初四川首任巡抚王遵坦去世,肃清王豪格在次年正月班师北归之前,命定西将军李国翰同吴三桂驻防汉中,并奏请朝廷册封众望所归的李国英为四川新巡抚,李国英于次年接受了正式任命,由此开启了李国英在四川的督抚生涯。

此时的四川,由于连年灾荒,频繁的战乱,导致了四川人口锐减,而且张献忠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义子平东将军孙可望、安西将军李定国、抚南将军刘文秀、定北将军艾能奇决定继承张献忠”联明抗清”的遗志,将部队撤往川南,贵州、云南,联合西南各族人民,坚持抗清斗争。

大西军从1646年12月由川北南下重庆,消灭盘踞重庆,四处烧杀抢掠的曾英部。1647年正月,又强渡乌江,进驻贵阳,很快控制了川南、贵州全境,随后又直捣云南,建立了新的政权,并时刻没有忘记攻打占据保宁的清军。

顺治五年时,控制着下川东的明朝旧将谭弘进攻保宁,被李国英击退。张献忠旧部王命臣占据顺庆(今南充)后,计划袭击保宁,李国英得悉后,立即先于王命臣发动了进攻,大败王命臣并攻克了顺庆城。

随后李国英再次主动出击,攻打李自成旧部刑十万、马超,并招降了反清的一些地方将领,成功将龙安(今平武)、绵州、达州纳入控制。随后的一年,李国英又一路南征北战,巩固保宁的同时,又对今绵阳地区的彰明(今江油)、石泉(今北川)发起了进攻,并战胜了原明朝总兵马寿前来攻打的军队。

然而李国英知道,真正的决战并没有到来,那就是张献忠当年的大将孙可望和刘文秀的部队,而孙可望和刘文秀确实也在积蓄力量,准备对清军发起最大的一次攻击。

顺治九年,孙可望和刘文秀的军队成功夺取了川南重镇叙州(今宜宾),随后,大西军集结六万大军,朝保宁袭来。

刘文秀的军队人多势众,很快就将保宁城围得水泄不通,城中的清军顿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一时间人心惶惶。

但是李国英毕竟是久经战阵,向手下人分析了大西军的弱点,那就是骄傲轻敌。于是据此拟定了作战方针。他决定自己亲率主力和大西军正面交战,同时派出一支精锐人马作为奇兵,在自己的主力吸引大西军后,这支奇兵负责从后面和侧翼对大西军发起突然袭击。

果然,大西军毕竟是农民武装,在计谋上先输了一截,当得知李国英出城对战时,也是大喜,这可省去了他们攻打坚固城池的一番周折。

随后,双方展开了一场异常残酷的厮杀。一边是志在必得,一边是苦苦支撑。在战斗进行到最为激烈的时候,突然大西军听得自己身后传来阵阵喊杀之声,慌乱中看去,只见后方的山坡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支清军。

这些清军骑着战马从山坡上掩杀而来,尘烟滚滚中也不知到底有多少人马,大西军也没搞清,为什么突然清军会有援军到达战场,顿时阵脚大乱,士气受了影响。

清军则士气大振,大败大西军于保宁城外,歼灭无数大西军。

经此一战,李国英彻底稳定住了清廷在四川的战局。并因此功被清廷授领兵部尚书衔。

接下来,李国英开始考虑平定整个四川的乱局了。

顺治十二年,李国英上书清廷,全盘分析了如今的西南地区形势,指出应该趁如今两湖两广地区驻有重军,吴三桂和李国翰又扼守汉中的情况下,让吴三桂率军进驻保宁,协调联络各路人马平定川局。

随后李国英凭借这几年在四川的征战,对四川的熟悉程度,制定出了一套战略方针出来,那就是首先占领住物产丰富的成都和嘉定二城,进而图重庆,顺长江而下,取夔关,通两湖,此战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为了收复云南和广东奠定基础。

当时清廷正苦于西南、岭南各地乱局,李国英的这一套计划,很快就引起了清廷上层的重视,最后顺治帝亲自拍板,就这么干!

于是,吴三桂的军队和清廷各路军队开始积极准备,进入四川。

次年,清廷册封李国英为陕西四川总督,负责川陕三边军务。

而这时,清军等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那就是大西军的孙可望与李定国因为在联明抗清的方针政策以及权力分配上上的矛盾,居然内讧起来了。

清廷抓住了这个机会,以三路大军攻打贵州和四川。

此时,川陕总督李国英和四川巡抚高民瞻就主要负责守城和招抚工作,结果就在此时,活动于川东鄂西三峡地区的“夔东十三家”抗清武装突然主动由水路进攻重庆,那时清军正和大西军打得难解难分,还好吴三桂防守严密,未能攻克。

结果十二月份,夔东十三家又一次发动七千人马,战船158只再次攻打重庆,又因指挥不统一,内部人员又有人叛逃而失败。

但是经过这两次会战,这支武装力量开始引起了清廷的重视,但是此时,清军根本抽不出手来对付他们,清廷也只得继续招抚。

康熙元年七月十二日,李国英再次上书朝廷,一针见血的指出,如今这批反清武装虽然各自占据着险要,但是他们却是一个松散的政治武装集团,所以由四川、湖广和陕西分路进攻,各个击破才是上策。

清廷很快采纳了李国英的意见,于是,湖广提督董学礼率军三万,从湖广进剿,陕西提督王一正率军三万从陕西进剿,李国英则亲率四川官兵进剿。

李国英接令后,于十二月十二日率重夔镇总兵陈廷俊、抚剿署总兵梁加琦所部兵丁从万县出发,康熙二年正月初三日,攻克袁宗第据守的大昌城,并乘胜占领巫山。袁宗第阵亡总兵以下官员60余名,损失兵丁数千人,率部转移巴东。

与袁宗第玭邻的大宁,执掌军务的贺道宁于康熙二年二月十八日投降清军。紧接着,李国英会同富喀禅等兵力进军巫山,攻克了陈家坡山寨,首领刘二虎和其妻妾逃至天池寨后自缢身亡。

与此同时,陕西和湖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战绩,但是到了当年七月,夔东十三家的盟主刘体纯和败兵来归附的郝摇旗、李来亨部合兵,继而又联络了另外数部人马,组织起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先把正在巫山驻扎的李国英收拾了。

李国英急忙请援,还好巫山城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夔东十三家是想尽各种办法,竟然都无法撼动城池。而在城墙上指挥作战的李国英却在一次意外的巡查中发现了夔东十三家运送军粮的粮道。

李国英大喜过望,急忙组织了一支精干小队,切断了粮道,此时连连进攻数日的夔东十三家的人马已经是人困马乏,而且关键还得空着肚子在打,所以在攻打了十二天后,终于疲态尽显。

此时,李国英披挂上阵,大开城门发动了冲锋。一举将夔东十三家击溃。

巫山之役是清廷打击夔东十三家的转折点,至此,夔东十三家的人马纷纷开始投降,四川的反清力量消灭殆尽。

战乱平息了,但是面对满目疮痍的巴蜀大地,李国英身为四川督抚,也开始了对四川的治理。

康熙四年,李国英上书清廷,提出了将省会迁往成都,这也标志着朝廷开始恢复四川的各项事宜正式开始实施。那时的四川一些衙署,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像巴州知州许广大上任后,衙署在战火中被毁,办公只能在自己租的民宅里面。

而且当时四川人口已经到了“人烟久绝,尽成污莱,山麋野猪,交迹其中”的地步,李国英开始筹备组建各级政权组织。

在李国英之前,清朝首任四川巡抚王遵坦在保宁地区招收各地流民前来开垦荒地的方法,得到了李国英的大力推广,但是这件事,确实不是一时就能有效果的,大范围的推广这种招募,回来的人并不明显,但是到李国英去世的时候,这件事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直到最后由清廷修改政策,认可外省移民入川才有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

李国英在任期间,也曾多次请求朝廷增兵及运饷来支援军队,但是却是粮饷不继,兵员不齐,但是他还是劝农桑,备战守,恢复民生。李国英在康熙五年病逝于任上,在他去世后,他的这些行政方针得到了继任者的延续以及朝廷的支持。

结语

其实清初的贰臣,是影响明清鼎革历史进程的重要群体。招降纳叛这种事情,其实是每一个新王朝兴起过程中的必要举措,清朝更是如此。

当年满人入关,对明朝大臣和边将极力收买罗致,多多益善。

而在建国定鼎之后,功绩卓著者写入国史,并不区分原属本部还是敌方。

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乾隆要编修一部这样的书来呢?

虽然说这些二臣都已经作古,但是后辈都在啊,《贰臣传》无疑为一种羞辱,那乾隆究竟要干什么?

其实这主要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最先,清廷为了维系人心,维护其统治,以这些归降人员功绩为抓手,通过一定的加官进爵来塑造这些人物的形象,但是这种话语权,同样还控制在明朝遗老的笔下,他们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去评价这批人物。

所以,在随着这批人物作古后,为了所谓的纲常名教,特别是当清廷官方话语愈成一家独尊等现实条件的影响下,朝堂及民间对此班贰臣的品评愈加苛责、归一,此种情况和趋势至乾隆年间臻于顶峰。

故而乾隆皇帝希望将官修史籍作为主导及钳制臣民意识形态的工具,成为后世写史的范本,从而达到夺取和垄断历史话语权的目的,才有了这部作品。

但是总体说来,李国英虽然在故去多年后受到了批判,但是他在督川期间对清初四川的稳定发展和巩固清王朝的国家统一方面的政绩都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周晓宝:李国英与清前期四川治乱

万朝林《四川巡抚总督》:李国英

冯小丽:明末清初川北地区的社会政治生态变迁研究

滕新才:“夔东十三家”抗清史论

1 阅读:53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