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开国中将孔从洲外孙女大学名额被顶替事件

百晓声谈历史 2024-10-19 13:49:39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人们就常常听说高考顶替、冒名上学的事情。一般人都觉得,被顶替上学的肯定是无权无势的平民子女。但是在1979年,有一位开国将领的后人,也遭遇了“顶替”事件。这个不幸的考生,正是孔从洲将军的外孙女——孔辉。出身将门孔从洲作为杨虎城将军的爱将,曾经参与过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他发出两枚信号弹,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在极短的时间内解除了蒋介石嫡系卫队与特务组织武装。

西安事变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来到西安。孔从洲作为西安城防司令,保障了中共代表团的安全,为事变的和平解决做了很大贡献。很多年后,周总理还感叹:“孔从洲在西安事变中立了大功!”建国后,孔从洲先后担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炮兵工程学院院长等职,为新中国的军事建设付出了毕生心血,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除了开国中将以外,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毛主席的亲家。孔从洲的夫人名叫钱俭。她出身贫寒,但是思想进步,大革命时期就跟随丈夫东征西战。北伐时期,钱俭参加了杨虎城夫人谢葆贞组织的学文化小组,给北伐军伤员募捐粮饷、宣传革命。

孔从洲和钱俭有一儿一女,女儿名叫孔淑静。儿子名叫孔令华,后来和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喜结连理。孔淑静的童年十分坎坷。由于父亲在西安事变中参与了“捉蒋”,彻底得罪了蒋介石,孔家几乎遭到了灭门之祸。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抄了他们的家。为了保命,母亲钱俭不得不带着一双儿女躲在乡下,艰难度日,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那段时间,孔淑静几乎没有见过孔从洲,对父亲的印象一片空白。1946年,孔从洲带领部队去了解放区。孔淑静母女的日子就更艰难了,他们不仅每天忍饥挨饿,还有时不时面对国民党的搜捕,终日提心吊胆。为了避难,钱俭忍痛将儿子孔令华送给了一户大户人家当伙计。后来,蒋介石的亲信胡宗南下令追捕钱俭母子。他们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抓捕,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逃难之旅。钱俭带领一双儿女沿途乞讨,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周恩来派来接应的同志,辗转到达了延安,才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来到延安后,孔令华去了石家庄的八一学校,也正是在这里,他认识了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在孔淑静的回忆里,李敏丝毫没有“共和国公主”的架子,她非常的温和善良,就像一个邻家姐姐一样。毛主席是个很开明的父亲,他不讲出身,尊重子女自由恋爱。他得知女儿和孔从洲的儿子恋爱后,当场就叫来了孔老将军,定下了婚事。1959年8月,孔令华和李敏在中南海举办了简朴的婚礼。孔淑静对这个嫂嫂很亲近,日子久了,两人就成了好朋友,时常以姐妹相称。哥哥结婚以后,孔淑静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

她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叫王戈征的青年。两个人经历风风雨雨,最终冲破阻碍,步入了婚姻殿堂。1961年,孔淑静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孔辉。遭遇顶替在父母的悉心培育下,女儿孔辉慢慢长大成人。她继承了外公和舅舅的聪明才智,而且刻苦上进,平时成绩非常优异。

1979年,孔辉参加了高考。在填写志愿的时候,她抱着满满的信心,将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写进了第一志愿。这是孔辉多年以来梦想中的高校,她自信高考成绩不错,一定可以被录取。

作为母亲,孔淑静也对女儿的实力很有信心。就这样,志愿报完以后,一家人开始开始日盼夜盼录取通知书的到来。然而万万没想到,结果出来后,孔辉居然名落孙山,和北京广播学院失之交臂。一时间,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心情差到了极点。孔淑静也有点不能理解。按道理来说,女儿的分数够上北京广播学院了,怎么会榜上无名呢?

她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了令人意外的真相——孔辉的名额被其他考生顶替了,所以才没有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当时高考制度刚刚恢复,高校招生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所以顶替事件屡见不鲜。孔淑静知道真相后,一开始觉得很气愤。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到上级组织要个说法,甚至准备通过父亲孔从洲的关系将女儿重新送进北京广播学院。但是懂事的孔辉阻止了母亲。她明白外公这一生都是光明磊落、高风亮节,肯定不会帮着家人搞特殊化。建国后,孔从洲将军三次让贤的故事,一直在军中广为传播:第一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征询孔将军工作意愿时,他选择了条件艰苦的炮校,放弃了去升迁机会更大的军区工作;第二次是七十年代,叶剑英元帅让孔将军做军委炮兵司令员,他推荐了比他年纪小的人,自己婉言谢绝了司令员一职;第三次是八十年代,当很多人推荐孔将军为国家政协副主席的时候,他再一次主动让贤,去了人大常委会。尽管与毛泽东主席是亲家,但孔从洲从来都没有利用这种“特权”,为自己和家庭谋取任何私立。毛主席曾公开赞扬他:“是个老实人,他教育子女很严的!”

孔从洲高尚的品德,一直深深影响着家人。耳濡目染之下,外孙女孔辉也将外公视为自己的人生榜样。 她知道,如果让外公利用影响力解决自己的上学问题,就是“公器私用”,无疑是让老人家为难,也不符合孔家三代的门风。在深思了很久之后,最终孔辉告诉母亲,虽然自己很希望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就读,但是木已成舟,她愿意去第二志愿学校——西安工业大学就读。当时“文革”结束不久,国家进入了建设发展的新时期,急需工科、理科方面的人才。孔辉虽然年级不大,但是继承了父辈的爱国精神,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建设祖国奉献出一份力。更何况,西安这座城市和外公有着不解之缘。很多年前,外公正是在这里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身为他的后人,多年后来到这里求学,何尝不是一种继承革命先辈精神的体现?至于那个顶替自己去了广播学院的人,孔家也没有再追究下去。在西安工大读书的时候,孔辉发愤图强,成绩优异,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航天部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留学热潮在国内兴起。孔辉为了进一步深造,踏上了前往澳大利亚的留学之旅。

对于女儿的成长,母亲孔淑静既欣慰又骄傲。有感于岁月变迁,孔淑静后来相继出版了《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和《岁月记忆——一位将军女儿的酸甜苦辣》两本带有回忆录色彩的著作。在书中,她记载了一个开国将领家庭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包括哥哥和李敏的婚姻、孔家和老一辈革命家交往的故事、女儿孔辉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等等,从某些方面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这是一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的记忆,同时也是对“国”与“家”的深厚情感的高度浓缩。

0 阅读:3

百晓声谈历史

简介:过去的一秒已成为历史,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