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微微寒风,点点清露中,菊花开了。
上古人们,看到的是野菊花,在采集食用的过程中,发现了它药用价值。
于是开始人工种植菊花。至少在三千多年的周朝,被流放到湘沅的屈原,不忘记种植兰草和菊花,可以证明,菊花在当时就是祛病辟邪的重要草本。
古代医药不发达,往往仰赖身边的草本,菊花迅速培植和发展起来,到了唐朝,则进入了菊花由药用到欣赏花卉的时期。晚秋赏菊花,喝菊花酒,写关于菊花的诗,成为时令活动。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唐 · 元稹《菊花》
秋天丛生的菊花,绕在房舍周围,好像是晋朝陶渊明的家,我在有菊花的篱落边漫步流连,而太阳已经快下山了。
我不是花中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开后,就是漫长的寒冬来临,再也没有蓬勃的花草。
这句诗非常堪回味。看似贬抑,实际是褒扬。
因为秋冬无花欣赏,所以才不得已爱菊花吗?当然不是。
诗人在菊花边做了很长时间的散步,想到了晋朝陶渊明开满菊花的庭院,本身就是带着自己的向往之意。
菊花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晚秋开放,耐小霜寒。
而古代高官人生最大的圆满就是能够回归故里,过田园生活。
或者这是元稹对自己的期望,期望自己长寿,活到能悠闲养老。
不过他本人却命运不济,53岁暴病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唐 · 陆龟蒙《忆白菊 》
在唐朝已经培育出白色的菊花,相传是令狐楚在太原任上获得,然后带回京城。不几年,白菊花就盛开在都市的庭院当中。
所以在中唐和晚唐,白菊花还很名贵。
看惯了各种黄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更洁净动人。
陆龟蒙写,我的孩子写信来说,家里的白菊花开了,可是我滞留在西边,菊花盛开的时节没有回来。
我在想象在家里的夜晚,明月照到窗边的白菊花,一定会有幽幽的清香透过窗纱,飘荡进来。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朝黄巢《菊花诗》
这首诗,传说是黄巢五岁时写的,当时他的父亲和祖父正在写菊花诗,而这个黄巢,信口就说,菊花是百花的领袖,是天赐予的黄衣裳。当时他的父亲就很恼怒,准备打他,而他的祖父说,另外再让他写一首。
实际上这首诗是不是黄巢的,已经很难确定。
但是这首诗里昂藏的志气和不平,倒是千年不灭。
在西风庭院里,满院子都是菊花。
菊花花是冷的,香也是冷的,这么美丽,却没有蝴蝶飞来。
他年我若是成为天帝,就将菊花也放到春天,和桃花一起盛开。
“菊生不是遇渊明,自是渊明遇菊生。
岁晚霜寒心独苦,渊明元是菊花精。“”杨万里《菊花诗》其三
通常说起菊花,就会说起陶渊明。这是因为,他是文字流传史中第一个自述自己爱菊养菊的人。
在当时的魏晋时代,日常养生祛病,都用草药,而菊花是常见的中草药。
陶渊明回到家乡隐居后,种植大片的菊花园·,其目的可能不仅仅是欣赏,而用作草药以及售卖。但是陶渊明又不同于普通的农民,他是由读书,走向仕途,而后又从仕途折返,回到家乡隐居务农。这中间是有思想转变的。
陶渊明崇尚自然主义,而当时的社会,十分动荡,且作为读书阶层,实际是附庸于豪门,卷入权力斗争,最后他笃定的选择在家乡务农。有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不满,也有他自己人生的取舍和考量。
杨万里的菊花诗,则是将菊花和陶渊明的关系,做了更诗意的深入。
不是菊花遇见了陶渊明,因为菊花在陶渊明之前就有,而是陶渊明遇到了菊花。
菊花在晚秋岁寒的时候盛开,花心却是苦香,只能说,陶渊明前辈子就是菊花精。
一种花,不开在春天,却在风霜里绽放。
一种人生,不寻求高攀,却返回故土,扎根田园。
说的是菊花,也说的是陶渊明。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妍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杨万里《菊花诗》其四
实际杨万里是懂得陶渊明的。也懂得菊花。
陶渊明的回乡隐居,其实带着他更多的主动选择,而且并不后悔。因为他辞官归隐时,是四十多岁,这个年龄,激流勇退,必定带着他个人的思想情怀。
他觉得这样做,更合适自己的人生。
也是,读了半辈子书和混了十来年官场圈的陶渊明,连彭泽县令这样牧一方百姓的地方官都不做,必定是他知道官场不好混。对于他的性格不适合。
陶渊明在乡村,并非是人们传言的大地主,因为很多农活他都亲力亲为。
或者是在最接近土壤的气息里,他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笃定。因为他最爱的书,是山海经,最喜欢的时代是伏羲时代。
那么说起菊花,菊花为什么会开在秋天呢?这种物种,曾经经历地球上的严寒期,对于短光照和黑夜特别敏感,所以在寒冷有短暂光照的时期奋力开花,这种基因遗传下来,在地球四季正常时,就专门在秋季开花了。
这是生命和自然互相的选择,有着生命的主动性。
杨万里说,菊花自己选择在风霜的秋天开花,不是春天不眷顾菊花,也对。
有时候忠于自己的选择,也是人生快意。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