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诗五首:千金买骏马,百金买宝刀,瘴云浓似墨,昨梦到哀牢

初衣胜诗词 2024-10-09 12:28:33

哀牢山最近火了,无数的游人驱车前往,去领略原始森林山谷独特的风貌。当然也有哀牢山景区的慎重提醒,勿前往未开放的区域,违者罚款5000元。

那么哀牢山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呢?原因之一,是头两年,有地质工作者深入哀牢山,因为失温等原因,再也没有走出,而关于哀牢山烟气弥漫,原始森林繁茂的画面,吸引着很多人。原因之二,是近期,有视频博主,进入哀牢山直播,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吸引力,三,则是都市人们在城市生存的高压下,对于森林场景的一种向往,可做身心的释放。四,当然还是关于哀牢山的从古至今的神秘感,烟瘴弥漫,传说众多。

哀牢两个字,从汉语来讲,是颇具古意,令人遐想的。

最早记录哀牢的古文献,是东汉班固所做的《东都赋》,“遂绥哀牢,开永昌。”公元59年,朝廷安抚归顺的哀牢人,在当地,设立永昌郡。可以知道在东汉归顺之前,那里曾经出现过哀牢人,或者以哀牢人为首的部落联盟或国家,可见哀牢最初是指的生活在那块地方的民族,这其中自然就包含了,当地最高的山脉,称为哀牢山。

哀牢两个字,肯定是音译。这两个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傣族的酒的含义,又有人认为这是“安乐”的含义,当地人将安乐说成哀牢。

但是音译为什用这两个字呢,哀牢,在中国古汉语中,有着悲苦囹圄感。实际上历史中,对于哀牢和哀牢山的记载很少。

传说上古时期,有一女子名曰沙台,住在牢山下,在水边捕鱼,怀孕生下十个儿子,有次龙游过来问,谁是我的孩子,最小的孩子不避让龙王,就叫作九隆,这个孩子和他的哥哥们娶了山下夫妻生的十个女孩,部落强大,繁衍生息。那个叫九隆的孩子勇武出众,被推举成王,统领着各个小部落。这九隆王的后代柳貌,率领国族归顺东汉。

实际上这个传说,也基本还原了古哀牢人的历史,原始的母系氏族部落,居住在深林里,后来和山下其他民族通婚,逐步走向父系氏族,但是由于部族内部争斗不断,且自然条件恶劣,还要和山林野兽做斗争,这个柳貌看到了汉朝的强大和文明,主动接受了招抚。

在上世纪50年代,哀牢山区还生活着最原始的部落,苦聪族,他们刀耕火种,停留在钻木取火、构木为巢的原始艰辛里,婴儿出生只用芭蕉叶子裹着,终年迁徙跋涉在哀牢山的原始森林中。从他们身上,几乎可以看到古哀牢人的生活状态。

那么古哀牢人,到底是什么民族呢?实际上有个大致的答案范围,就是原生的部落和靠近此地区的各个民族,通过血缘或者生存需要聚集在一起的原始部落群。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

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

川原绕饶毒雾,溪谷多淫雨。

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

昔时闻道从军乐,今日方知行路难。 ”初唐 · 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节录

自汉朝设立永昌郡,唐朝有六诏,这些归附中央的地区,必然会派驻军事人员和力量。

古代交通不便利,去往边境戍守的军人,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

我们去的地方是遥远的哀牢,我们要去没有稻谷和粮食的荒蛮之地。

那里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千里险境,一座山连着一座山,到处都是高山。

这里不同于中原,这里风土人情两样。

南方有交趾国,西方则有乌孙国,都在虎视眈眈。

这里的水流平原,多弥漫毒雾和瘴气,在山林间,则多潮湿的雨。

这里一路上到处是水流,看不清方向,而折断横卧的古树,在这里已经千万年。

顺着溪流瀑布,时刻都是险境,攀着树藤,度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山啊。

我从前总听说,从军是件快乐豪迈的事,现在我才知道,行路难。

骆兵王有从军的经历,且在四川军幕府,我相信他是去过哀牢山的。因为这首诗非亲历者不能写出靠爬藤翻越高山,且到处都是潮湿瘴气的险恶环境。

也只有在原始森林中,才可以看到摧折的千年古树,横卧在潮湿,到处都是积水的森林里的那种悚然。

“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

螣蛇游雾瘴氛恶,孔雀饮江烟濑清。

兰津南度哀牢国,蒲寨西连诸葛营。

中原回首踰万里,怀古思归何限情。”杨慎《霁虹桥》

明朝的杨慎,可谓悲催。他本是状元,翰林。因为大礼议事件,得罪嘉靖皇帝,被杖责,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永昌地区,生活了三十多年,有生之年没有获准回京返乡。

但是三十多年的生活,让他热爱这片土地和山水,对云南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永昌就是哀牢地区啊。

在这里,群山众多,这里是用铁索做成悬梯,步步惊心,但是当我登上去时,上接霄汉,独立山头。

这里龙蛇众多,烟雾弥漫,瘴气缭绕,往往使人中毒生病,但是也可以看到其他地方没有的景色,我看见孔雀飞到江边饮水,山水清晰。

沿着古河渡过去,就是古代的哀牢国,西边的村寨,连接着传说中诸葛亮的驻营地。

我站在这里望向中原和故乡,那是多么苍茫而感慨啊。

而关于古哀牢的传说和历史,杨慎做了精细的整理,写出了具有历史价值的《滇载记》。

“阴崖积雪涧流冰,自入哀牢感慨增。

老我只今诸事废,此山从古几时登。

武侯祠屋应难泯,樊绰志书犹足征。

纵到五天依象教,不如三泖下渔罾。”明 · 程本立《永昌山行》

程本立也是贬谪到云南的官员,自然哀牢和哀牢山他并不陌生。

背着太阳的北面山崖,积着厚厚的雪,而山涧里的泉水也结冰了。

我进入哀牢山后,感慨倍加啊。

我现在已经很多事都做不了了,唯一一件自豪事,就是登哀牢山。

因为从古到今,几人登上过哀牢山?

那么我真的佩服这位诗人的勇气,因为哀牢山原本见雪少,但是他居然是在有冰雪的时期,进入的哀牢山。

或者这种大自然给与的奇美,也消解了很多人生的失意,并带给他征服的快慰吧。

他想到了曾经进入云南的诸葛亮,曾经开疆扩土的古代历史。

真实的山川之美,带着严寒气息的山林之风,使他质疑这里象教盛行的虚妄,因为,最真实的生活,不是祈求神佛,而是安心做个自由自在的渔民。

“千金买骏马,百金买宝刀。

瘴云浓似墨,昨梦到哀牢。”清 · 杨琼华《偶作 其一》

实际上决定写关于哀牢的诗词,就是因为这首诗。

在梦里,千金买下骏马,百金买下宝刀,那哀牢山瘴气如墨,但是我偏偏梦见自己,骏马宝刀奔赴在森山老林中,我要去哀牢!

这不是当下很多人的写照吗?长车直入,探索哀牢!

但是,这首诗只是表面应景,其中还有更深刻的故事。

杨琼华是个女性。她的祖父杨应琚是大学士,封疆大吏,乾隆时征战缅甸之役,杨应琚失利,被赐自尽,而她的父亲杨重英被俘虏,留在缅甸,而乾隆大怒,惩罚了杨门家眷。杨重英滞留在缅甸的佛寺二十五年,坚决不和缅甸方合作。乾隆晚年才悔悟自己的惩罚太过,以苏武之礼迎接杨重英,但是杨重英已经病逝。

只有杨琼华知道自己的父亲,不会投降,也只有她思念牵挂父亲,想象自己学花木兰骑上骏马,带上宝刀,去救父亲,并且杀敌雪耻。

杨琼华是在云南哀牢生活过的,所以她才做梦,万里赴关山,不畏瘴云,烈马奔驰在哀牢山中,只为冲破层层雾霾险峻,去营救父亲。

知道了这个故事,才发现这首诗真的慷慨厚重啊。

“忆昔官南滇,曾上哀牢山。

哀牢山头老松几万本,松花松叶落地如铺毡。

清阴下,跨骢马;

款段徐行神潇洒,飘飘一若登仙者。” 清 · 颜检《由南山口至松树塘》节录

颜检的父亲是云南巡抚颜希深,而颜检也曾经任云南盐法道,迤南道,这都是经济和军事的重要岗位。可以说,颜检对云南熟悉,就像童年的故乡。

我曾经记得在云南做官的时候,曾经登上过哀牢山。

哀牢山的山头,有老松树几万棵啊,松花松叶落在地上,就像铺着厚厚的地毯。

在松树林中,跨着骏马,缓缓前行,那种感觉,就像神仙一样。

哀牢山有普洱松和云南松,这些古老的松树,挺拔秀美,四季长青,形成最美的穹庐和走道,庇护着这里的生态。

而颜检也是不多的享受这种天然至境的古人。

哀牢山景色森美,但是并不适合旅游者冒昧进入。

去哀牢山,一定要遵循当地旅游部门的通告,不要前往非安全区。

因为那里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0 阅读:4

初衣胜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