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艰难求真经,一心光明悟佛理,论玄奘法师的功业

車茶谈历史 2023-06-17 11:20:07

唐僧因《西游记》而家喻户晓,书中详写师徒四人去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小说中的唐僧原型其实是唐朝时玄奘法师,玄奘为求真正的佛理,前后十七载在外奔波,每想及此事,一个伟岸、坚毅的背影便浮现在目前,在交通落后、通讯闭塞的情况下,靠着双脚,行走在中华大地与天竺之间,其艰辛难以想象,若不是为了心中的光明,为了永不磨灭的信仰,怎会求此功业?

出家之前,玄奘姓陈名祎,祖上虽家世显赫,殷实富足,但是到他这辈时,已是家道衰落,在经历父母相继离世的悲痛后,玄奘随同兄长出家为僧。玄奘十分聪慧,对佛教义理了解的也很透彻,时常能够阐发新意。正是由于他对佛学的参悟与把握,与其他僧人相比,他的佛性修养更高一筹,他经常被其他寺庙的住持邀请去解释佛经,宣讲佛理,他对经文信手拈来的能力,让他名声大震。

在游学讲经的过程中,玄奘发现了一个问题:各地的佛教义理混乱不堪,由此萌发他去佛教的发祥地天竺的想法,贞观初年他由唐朝都城出发,经过秦州、兰州至新疆,在新疆时,他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地进入沙河,此地周围皆是沙漠,气候干燥炎热,玄奘因未找到水源,四夜五天没有喝水,险些丧命,幸亏老马识途,这才帮他度过险境,保住性命。

玄奘西行求经的重点一站是烂陀寺,这儿是印度文化的中心,也是印度最高学府,该地有德高望重,年近百岁的住持戒贤法师,于是玄奘便跟随戒贤学习佛法,参悟佛理,他的学习能力极为惊人,除阅读寺内的佛教经典,还学习掌握了古印度书面语——梵语。在烂陀寺学习五年后,玄奘辞别主持,此后几乎游历了整个印度,每过一处,他都要参拜当地的佛教寺庙,并向学者请教、阅读佛教典籍。经过几年游历,玄奘最终又回到烂陀寺,在寺中主持讲座,主要宣讲大乘佛教,在此发表了流传很广的《制恶见论》,反驳了小乘佛教及其他教派对大乘佛教的诋毁,十八天内,虽有不少法师发起诘难,但没有人能够推翻此说,玄奘法师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成为最广博多学的僧人,收获无数掌声与鲜花。

在贞观十九年,历时十七年,玄奘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起点——长安,城中百姓闻讯赶来,夹道欢迎,玄奘此次旅途收获颇丰,功德圆满,他不仅带回了大量佛典,还带回了许多佛像和舍利。为将旅途见闻、异域风情等介绍给世人,玄奘完成了《大唐西域记》的撰写,此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学意义,众所周知,由于印度留存下来的典籍寥寥无几,所以要想了解古代印度历史,必须参考中国人撰写的关于古印度佛教、文化等内容,而《大唐西域记》恰好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印度情况,因此玄奘实际上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对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

3 阅读:91
评论列表
  • 2023-07-16 22:04

    啥功业?只要是有人性的就不是功业,就是个功能。只存佛性叫功业,在这我觉得差点意思

車茶谈历史

简介:感谢关注!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