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刘思齐问毛泽东: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主席:他是我的骄傲

学林看历史 2023-02-25 16:09:04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也是毛主席众位子女当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位。这个早慧又努力的儿子,是毛主席的骄傲,也是他心里难以愈合的伤痕。

一、在颠沛流离中长大,不忘父母情深

毛岸英出生于1922年10月24日,那时毛主席正在领导组织湖南工人罢工运动,所以毛岸英出生时,毛主席并没能守护在他们母子身边。

长沙泥木工人罢工运动结束之后,毛主席急急赶回家中,看着怀中白白胖胖的长子,高兴得合不拢嘴,为孩子取名“岸英”。

毛岸英的童年时期,正赶上革命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阶段。他自幼便跟随父母辗转于各地,从长沙到上海,再到广州、武汉。

毛主席无疑是心疼年幼的儿子的,但同时他也很欣慰,他曾感慨道:“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行万里路!”

毛岸英有两个弟弟,1923年出生的毛岸青和1927年出生的毛岸龙。毛岸英自小聪慧懂事,知道父母工作繁忙,他从来不给毛主席和杨开慧添麻烦,还能把弟弟们都照顾得很好。作为家中第二大的男人,毛岸英骨子里的责任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运动,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大革命失败。毛主席迫于形势,只能将革命活动转到地下。毛岸英也跟着母亲杨开慧,带着两个弟弟回到了湖南长沙县东乡板仓隐蔽起来。

“八七”会议之后,毛主席心系妻子和三个儿子,秘密从汉口回到长沙看望家人。八月底,毛主席又马不停蹄地赶去指挥秋收起义。却不知,这短短不到一个月的相聚时间,是他们一家五口最后团聚的日子。

随着白色恐怖日益严重,共产党的地下斗争也越发艰难。之后的三年中,杨开慧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一直坚持组织和领导地下斗争,发展党组织。虽然她与毛主席天各一方,只能靠鸿雁传书聊寄相思,但只要夫妻同心,哪怕相隔千里,心也始终是在一起的。毛岸英虽然没有时时刻刻成长在父亲膝下,但他无疑是在爱的包围下长大的。

1930年,红军前后两次对长沙反革命政府发起进攻。时任湖南省总司令的何键恼羞成怒,他恨透了以毛主席和朱德为领导的红军,但又拿他们没有办法,便将一腔怒火和仇恨都转嫁到了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身上。

何键悬赏一千银元捉拿杨开慧,杨开慧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好几次都从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逃脱。

10月,毛岸英的生日快到了,杨开慧冒险潜回长沙板仓探望母亲和马上八岁的儿子,却被特务发现了踪迹。

毛岸英生日那日凌晨,还沉浸在母亲归家喜悦中的毛岸英被突如其来的撞门声和叫喊声惊醒,一睁眼,就看到杨开慧被敌人用枪逼着往外走。毛岸英焦急地冲上前去,冲着敌人叫道:“我妈妈是好人,哪也不去!”敌人穷凶极恶,哪里肯放过毛岸英,凶狠道:“把这小共匪也一起带走!”

杨开慧和毛岸英就这样被关进了长沙协操坪监狱。杨开慧不怕死,但世界上没有一个母亲能忍受自己的孩子跟着坐牢,她看着趴在自己怀里睡不甚安稳的毛岸英,心如刀割。

何键对杨开慧进行了严刑拷打,逼迫她说出毛主席的下落和地下党组织人员的名单,杨开慧没有向敌人吐露任何信息。

接着何键对她软硬兼施,承诺杨开慧只要主动退党并且公开与毛主席断绝关系,就放她和毛岸英离开。杨开慧在共产党人中威望颇高且身份特殊,只要她肯投降,那么比一百个人投降都更能打共产党的脸。

杨开慧怎么会不懂敌人的盘算,她对何键开出的条件嗤之以鼻,拒绝得干脆果断。被关押的二十多天里,敌人对杨开慧进行了非人的折磨,杨开慧没有过半点屈服。

何键失去了耐心,下令将杨开慧游街示众,处以枪决,暴尸三日。

杨开慧临刑前嘱咐毛岸英,要学会坚强,作为儿子,要听毛主席的话,孝顺他、心疼他。最后,杨开慧让毛岸英给毛主席带话说:妈妈永远爱爸爸。毛岸英哭着点头,将母亲说的每个字都铭记于心。

杨开慧就这样牺牲了,那一年她才29岁。刚满八岁的毛岸英亲眼目睹了母亲遭受的苦难,以及牺牲的全过程。杨开慧言传身教地告诉毛岸英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屈,也同时在毛岸英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小小的毛岸英暗暗发誓,他一定要为母亲报仇。

杨开慧就义后,经多人说情、作保,毛岸英才被释放,回到了板仓外婆家中。但这里并不安全,毛主席在革命中冲锋陷阵,三个孩子的处境相当危险。1931年年初,经组织商谈,决定将毛岸英三兄弟秘密转移到上海。

鉴于孩子都还太小,年龄最大的毛岸英八岁,年龄最小的毛岸龙还不满四岁,组织决定将三兄弟交由中国革命互济会开办的大同幼稚园抚养,经费用由党组织承担。

在大同幼稚园的生活起初还算平静,但6月的时候,毛岸龙突发疾病,高烧不退,当天夜里便救治无效夭折了。还没等毛岸英和毛岸青从弟弟死亡的阴影里缓过来,在敌人的高压之下,大同幼稚园已经有了暴露的风险,只能被迫解散了。毛岸英和毛岸青无处可去,幼稚园负责人董健吾将他们接回自己家中,生活开支仍是组织负担。

可是董健吾的家人并不愿意照顾毛岸英和毛岸青。没过多久,董健吾只能把二人交给他的前妻黄慧光家中代为照料。

当时上海的风声很紧,白色恐怖的阴影无处不在。毛岸英和毛岸青都是湖南口音,在一众上海话中实在太过于显眼,黄慧光担心他们的身份暴露,几乎不准他们出门,更不敢送他们去上学。为了掩饰行迹,黄家先后搬了三次家。

但这并不是最大的困扰。

初时,组织上每个月都向黄家支付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生活费,董健吾也会提供帮助。但1933年以后,由于上海部分的地下党连续遭到敌人打击,地下活动难以维系,连带着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生活费也没了着落。

黄慧光一家本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加上自己家的四个孩子,要同时抚养六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毛岸英和毛岸青经常吃不饱,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睡觉也只能靠着破棉絮取暖。黄家人对他们两个外人态度越来越恶劣,动辄打骂。

毛岸英可以忍受贫穷饥饿,但不能忍受侮辱和弟弟吃亏,于是带着毛岸青离开了黄家,在上海街头流浪。

两个半大的孩子在上海滩摸爬滚打,他们曾经在一家烧饼铺做学徒,被店主打骂折磨,好不容易才逃出来。之后只能靠着捡破烂、拾烟头、做苦力来维生。多年后,两兄弟回忆说:“我们在上海的生活,真的就是《三毛流浪记》那样。”

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国共达成一致,共同抗日,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得以缓和。

同年秋天,中共特科接到上级命令寻找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下落,上海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找两个居无定所的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找就是半年。流浪的日子里,两兄弟吃尽了苦头,看到了同志哭得泪如雨下,让人心疼不已。

1936年,董健吾去到陕北,说起了两个孩子的近况。谈话结束后,时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的林伯渠悄悄找到董健吾说:“周恩来讲,现在戎马倥偬(kǒng zǒng),毛主席的孩子,如果有机会就将他们送到苏联去。”董健吾点头,将周总理的嘱托记在心里。

回到上海后,董健吾借由与张学良的交情,向他提起:是否能送两个孩子去苏联读书?张学良闻言痛快地答应下来,并主动出资十万法郎。

二、远赴苏联留学,给斯大林写信主动请缨上战场

1937年初,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送到莫斯科,就读于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不久后,转到伊万诺沃城国际儿童学院。那时中共和苏联关系密切,除了毛岸英和毛岸青,还有很多中共领导的子女也都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

对于毛岸英来说,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学习指导。过去经历的波折和苦难让他更加珍惜眼前学习知识的机会,他从没有忘记母亲临终的话和自己发过的誓言,他一定要学有所成,成为父亲的助力,替母亲报仇。

很快,毛岸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儿童院中脱颖而出。他的领导才能似乎是天生的,在儿童院中很有威信,一直担任干部职务。

一方面,毛岸英在苏联适应良好,开始了新生活。另一方面,毛主席也非常牵挂自己的儿子们。1938年,毛岸英托人将自己和毛岸青的照片带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轻轻抚着照片上已经是少年模样儿子们的脸庞,不禁泪盈于睫。

毛主席激动地给儿子们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欢喜和思念之情,祝福毛岸英和毛岸青健康、进步。

家书抵万金,尤其是经历了数年动荡和苦难之后,父子之间的感情越发浓醇炽热。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突袭苏联。纳粹德国与苏联的恩怨由来已久,斯大林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正式打响。

战事愈演愈烈,为了抵御德国军队的坦克突袭,毛岸英所在的伊万诺沃市组织挖筑反坦克战壕,国际儿童院也参与其中。毛岸英在众多学生中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充分诠释了中国人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苏联和中国同为反纳粹同盟国,德军的铁蹄虽然没有践踏在中国的土地上,但毛岸英作为中国人感同身受,他心中的热血在沸腾,他迫不及待地想上战场,让那些无耻的侵略者有来无回。

为此,他用俄文给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斯大林写了一封请愿信。毛岸英在信中写道:我是一个中国人,在苏联学习和生活了五年,这里已经成为我另一个家园。我无法忍受纳粹德国的军队肆意践踏苏联国土,同时,我也要为无数在战火中失去生命的中国同胞讨个公道!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

他在信尾不仅署了自己的俄语名字,还特地注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但中苏两党早有过承诺,不会让中国的孩子上苏联的战场,结果可想而知,一封信石沉大海,并没有得到斯大林的首肯。

即便如此,毛岸英也没有放弃。正值苏联军事政治部副主任曼努意尔斯基将军前来国际儿童院慰问视察,毛岸英向他提出了自己想上战场的意愿。曼努意尔斯基将军觉得这个中国孩子很有意思,虽然不能同意他的要求,但还是很愿意跟他多聊几句。两人从珍珠港事件聊到世界反法西斯局势,聊得越多,曼努意尔斯将军对毛岸英越是赞赏。他被毛岸英言谈举止间表露出的共产国际主义情怀所深深打动,决定引荐毛岸英去军事学校学习。

不久后,毛岸英进入苏雅士官学校,从那时起,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军人。1943年1月,毛岸英考入莫斯科列宁军事学校,而后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从军校毕业后,在苏联第一方面军中担任指挥员。在战场之上,毛岸英没有辜负所有人对他的期望,他英勇无畏、机智果敢,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由于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斯大林接见了毛岸英,并送给他一把手枪作为留念。

三、毛主席的儿子,也不能搞特殊

1945年12月,毛岸英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了近十年的祖国,见到了分别了十八年之久的父亲。

那时毛主席正抱恙在身,见到儿子的那一刻,病似乎好了一半。毛岸英见到父亲,还未开口先向毛主席行了一个标准的苏式军礼,毛主席欣慰地拉过儿子的手,伸手摸摸他的头,毛主席不禁想起上次这样摸儿子的头时,他才五岁。毛主席心头一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地开口说:“好哇,回来就好!”

毛岸英初回到延安时,被中央办公厅安排住在延安交际处。这是专门待客的地方,住宿环境和饮食标准都很高。毛主席得知后问负责人:“为什么让他住在这里?”负责人回答说是上级考虑到毛岸英刚刚归国,担心他不太习惯。毛主席当时并没说什么,过了两天,就让毛岸英搬到了联防司令部大院里,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毛主席对毛岸英说:“我可不想让别人说我毛泽东的孩子搞特殊呀!”

毛岸英在苏联待了近十年,不管是穿衣风格还是言谈举止,都还保持着在苏联时的习惯。毛主席将儿子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一日,他将毛岸英叫到院子里的石桌旁,认真地跟他谈话。毛主席提醒毛岸英既然已经回国了,就要按着东方人的传统和规矩行事,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讲中国人的规矩。

毛岸英深以为然,毛主席让毛岸英把从苏联带回来的衣服都换了,找了一套自己穿过的灰布军装给他,衣服穿在毛岸英身上又肥又大,并不合体,但毛岸英显得十分高兴。

毛主席告诉毛岸英,想要了解革命,就要先熟悉农民和土地,虽然在苏联吃的是面包牛奶,但回到这里,就要学会吃五谷杂粮。毛岸英认真听着毛主席说的每一个字,用心领悟。

为了让毛岸英真正了解中国革命的根本,毛主席主张让毛岸英到农民中去,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土地,毛岸英欣然接受。

毛岸英开始了务农的日子,他白日里跟着农民师父们学习农活,晚上与农民同吃同住,农民们没想到这个看着没干活儿的小伙子上手这么快,又勤快,都很喜欢他,毛岸英很快与农民们打成一片。毛岸英本就是能吃苦耐劳的性子,人肯学,又聪明,不仅学会了农活,还找到了许多干活的窍门。

毛岸英一直非常尊重毛主席,几乎事事都听他的话。两人第一次有“争执”,是因为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

毛岸英与刘思齐在工作中相识,两人情投意合,毛主席也赞成两人谈恋爱。刘思齐比毛岸英小8岁,毛岸英很想早点结婚,来找毛主席商量。当时的规定是女孩子满18周岁才可以结婚,但刘思齐还差几个月才满18岁。

毛主席不同意毛岸英和刘思齐现在就结婚,不能违反规定,毛岸英很是失落。片刻后,毛岸英带着刘思齐一起来找毛主席,毛主席很坚决,必须等刘思齐过了18岁才能结婚。毛岸英平生第一次跟毛主席顶嘴道:“我的事,还是让我自己做主吧!”毛主席闻言非常生气:“这是纪律!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更应该遵守纪律!”

几个月后,毛主席亲自主持了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礼。

四、毛岸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请命加入志愿军,去朝鲜战场作战。毛主席一家已经有六口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毛岸英是毛主席唯一一个健康的儿子,身边许多人都劝说毛主席让毛岸英留下。毛主席只是说:“他不去谁还去?谁叫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毛主席亲手将毛岸英交到彭老总手上。临出发前,毛岸英问毛主席:“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当时毛主席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等你回来,爸爸给你个答复。”

那一年,一场五十年不遇的寒流席卷了朝鲜半岛,联合国军队的炮火比志愿军强大了好几倍,但即便如此,人民志愿军还是粉碎了麦克阿瑟的计划,浇灭了无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毛岸英在志愿军中负责翻译和参谋工作,11月25日,美军的轰炸机突袭志愿军指挥部,毛岸英不幸牺牲,那一年,他28岁。彭老总与周总理商量之后,决定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主席收到毛岸英牺牲的噩耗时,毛岸英已经去世一个多月了。毛主席当时嘴唇颤抖着,吸了两支烟以后,才发出一声叹息:“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得关系,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以后,彭老总就毛岸英的遗体是否运回国内安葬一事征求毛主席意见,毛主席赞同彭老总和周总理的决定。毛岸英不仅仅是他的儿子,还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将他的遗体埋在朝鲜的土地上,更能体现两国同甘同苦的革命精神。中国和朝鲜的友谊是无数革命战士用鲜血铸造而成的,牢不可破,且无坚不摧。

毛主席一直珍藏着毛岸英的遗物,其中有一本日记本,在日记里,毛岸英一直在问自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在毛岸英牺牲以后,刘思齐问毛主席:“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毛主席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谨以此文献给毛岸英同志,这盛世,如您所愿!

0 阅读:12

学林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