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给毛主席献花和戴红领巾的男孩和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学林看历史 2023-02-25 16:09:02

这张被誉为是 “画面彷佛听得见声音”的照片是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时拍摄的。照片中,毛主席戴着红领巾和一群孩子亲切合影,所有孩子都在开口大笑,似乎能听得到他们开心的笑声。。。。。。除此之外,这张照片还被称为“月老的红线”红线的两头牵着的就是靠在主席身边的男孩和女孩。他们是谁,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呢。

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摄影者:侯波

缘起: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1959年6月,地点:韶山学校。校领导蒋守仁将蒋含宇、彭淑清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 “明天会有一位重要首长来咱们韶山学校视察,学校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让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学校全体师生给这位首长系红领巾、献花。”蒋含宇、彭淑清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激动的说“好!蒋老师,我们一定把任务完成好!”校领导蒋守仁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对这两个孩子还是很放心的。蒋含宇、彭淑清今年都是14岁,两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韶山学校最优秀的少先队员,蒋含宇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兼迎宾团团长,彭淑清则担任少先队大队委员。“重要首长会是谁呢?”从辅导员办公室出来后,蒋含宇、彭淑清开始猜想。“我猜很可能是毛主席!” 蒋含宇说“你还真敢猜。”彭淑清回答。蒋含宇撇撇嘴,说:“我可不是乱猜,你没看报纸都说了毛主席正在湖北视察,咱们湖南紧挨着湖北,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加上蒋老师这么神秘,不提首长的名字,我猜肯定是毛主席要来我们韶山学校了!”“真的?”彭淑清听蒋含宇的分析头头是道,但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蒋含宇点点头,“我猜一定就是!咱们赶紧好好准备吧!”夜里两个少年各自想着自己的“光荣任务”激动的睡不着觉,全校700多名师生,只有他们两个被选为幸运儿,给毛主席敬献鲜花,戴红领巾,这是何等的幸福和荣耀啊!由于过于兴奋,两个人都是几乎一夜没睡,脑子里全是给毛主席献花和戴红领巾的场景

毛主席回韶山时与群众在一起

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主席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等人陪同下,乘车回到了韶山。“毛主席来韶山啦,等下还会来学校看我们呢!”6月26日一早,这个爆炸性的好消息迅速传遍了韶山学校。一时间,学校沸腾了!全校700多名师生一起走到校门外,在道路两旁排好队,夹道欢迎毛主席。孩子们井然有序站好队,一个个都踮起了脚尖,伸长了脖子,他们急切地向外张望,都想第一个看见毛主席。7点多钟,毛主席从故居向韶山学校方向过来,他步伐快捷、有力。全校师生立即热烈鼓掌,欢呼声此起彼伏,“毛主席好!”“热烈欢迎毛主席!”这个时候,最激动的人莫过于蒋含宇、彭淑清了。毛主席在夹道欢迎的人群中缓慢穿行,当他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时,彭淑清、蒋含宇像两只雀跃的小鸟飞到主席面前,向毛主席行了一个少先队礼,紧接着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人民爱戴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

蒋含宇、彭淑清向毛主席献花敬礼

毛主席接过鲜花,亲切地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笑着问 :“你们多大啦?” 两个孩子齐声说道:“14岁!”“读几年级?”毛主席又问。“初中二年级”。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聆听着主席的教诲,两个孩子郑重地点下头。随后,毛主席拉着他们的手,在孩子们的簇拥下,一道向学校走去。走到校门口,毛主席抬头看到“韶山学校”四个大字,他伫立了一下,凝神注视了几秒钟,脸上露出了微笑。这是他1952年亲笔题写的,饱含着毛主席对故乡孩子们的深情。

韶山学校

进了校门之后,毛主席和师生们边走边聊,兴趣盎然。当看到学校正在进行扩建工程时,毛主席感慨地说:“学校变化不小呀!”听到主席的称赞,学校负责人赶忙回答说:“主席,我们勤工俭学,正在打地基建房子;学校里种的蔬菜也自给有余哩!”当听说学校在1956年刚设立了初中部,是由原来的小学部扩展而来时,毛主席高兴地说:“原来你们是中小学并举啊!”学校负责人高兴地回答,“毛主席,我们以后还准备办高中呢。”毛主席更高兴了,夸奖道:“哟,这么厉害,那你们是要搞一条龙咯!”毛主席的幽默风趣,一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这个时候,蒋含宇拿出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看着毛主席,不知该怎么开口。毛主席一看红领巾就明白了,他微微弯腰,低了一下头,蒋含宇踮起脚,敏捷而熟练地给毛主席戴上红领巾,毛主席很配合地再微微仰起头,蒋含宇把红领巾系好结,整理了一下。

蒋含宇在给毛主席佩戴红领巾

新华社摄影师侯波看到这里,连续按下快门,咔嚓,咔嚓……留下了好几张精彩的瞬间。毛主席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开玩笑说,“你这红领巾是送我,还是只是给我戴一下的?”蒋含宇响亮地回答:“送给您老人家了!”毛主席开怀大笑,“那我就把红领巾带到北京去咯,我又年轻了,又变成少先队员了!”毛主席那浓厚的乡音、幽默的话语,让大家觉得特别亲切,也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样开心,那样爽朗,就像一大家子人一样融洽、和睦,这是多么温馨和谐的场面啊!

蒋含宇在给毛主席佩戴红领巾

咔嚓!新华社摄影师侯波迅速按下快门,一个精彩的瞬间就此定格,“画面彷佛听得见声音”的照片就此诞生。对韶山学校所有师生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而对蒋含宇、彭淑清两个孩子来说,这一天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脑海中,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那次见面之后不久,蒋含宇、彭淑清都得到了那幅珍贵的合影照,蒋含宇郑重地在照片下方写下了十个字:“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向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确实是一份极为罕见的荣耀,但是蒋含宇、彭淑清从来没有把这份荣誉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当作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蒋含宇和彭淑清都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毛主席老人家的期望!

1960年,蒋含宇、彭淑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市一中,仍在一个年级读书。两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你追我赶,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还热心于社会团体活动,都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委员。在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蒋含宇和彭淑清相互佩服,但他们只是把对方当作好同学、好朋友,互相鼓励着朝一个共同约定的目标前进——考上北京的大学。1963年高考,两人终于圆了到北京上大学的梦。

年轻时的蒋含宇

这一年,蒋含宇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机械系炼油机械专业,两个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名校,也是本校最王牌的专业。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蒋含宇和彭淑清尽管不在一个学校,功课也很繁重,但两人是多年的老乡、同窗、好友,来到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彼此都是对方唯一的亲人,有什么事都想跟对方诉说,交往更加密切,两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越走越近,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美好情愫。缘分开花:1967年,在大学四年级那一年,蒋含宇、彭淑清两个人正式相恋了。1968年,蒋含宇、彭淑清大学毕业, 当时正值知青山上下乡运动,两人毅然决定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服从国家需要,选择到最艰苦的基层一线工作,最终蒋含宇、彭淑清都被分配到辽宁省工作。蒋含宇先在凌源县的基层农村劳动锻炼了一段时间,不久后就被调往县教育局任干事;彭淑清则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成了国家石油战线的一名科技新兵。两人虽在同省,但工作地点相距200多公里,当时交通、通讯条件十分有限,根本不能经常见面,只能靠鸿雁传书,诉说衷肠,两人聚少离多,2年半的时间里一共才见过3次面。1971年的元月,蒋含宇和彭淑清喜结连理。这天,彭淑清从锦西只身一人来到凌源县,和蒋含宇结婚。当时,新郎蒋含宇还住在好几个人一间的集体宿舍,没有房子,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床,只好借一名同事去部队探亲的空当,借用同事的家暂作新房。一床新床单、一对新枕头、两双新鞋,这就是一对新人的全部家当。

新婚当日,蒋含宇单位的领导在会议室主持仪式,花生、糖果一散,彭淑清就成了蒋含宇的新娘。从1959年到1971年,经过12年的“漫长修炼”,昔日一对金童玉女,终于结为夫妻。在很多人看来,蒋含宇和彭淑清的结合,跟那张《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的经典照片不无关系,有人曾好奇地问:“是不是因为毛主席为你们做媒,是不是那张经典照片为你们牵了红线,鼓舞你们在前进道路上攀登?”蒋含宇、彭淑清认真回答说,“是毛主席、是那张经典照片为我们牵了红线,但更是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使我们相亲相爱,心心相印。”

缘分果实:举案齐眉贤伉俪,相互扶持创佳绩,永记毛主席教诲1972年5月,蒋含宇终于从辽宁调到荆门,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蒋含宇年轻、有活力、有思想、有能力,到了湖北炼油厂后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从此之后,这对伉俪无论走在哪里,他们始终牢记毛主席教诲,国家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后来服从调遣一起来到江西九江石化总厂。这是一家大型国有炼化企业,也是今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的前身。在九江石化总厂,蒋含宇充分发挥自己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长,先后任教育科干事、副科长、教育中心主任,他一边工作,一边潜心职工教育研究,编著的职工教育教材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部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成为人人羡慕的青年才俊。1991年,蒋含宇调任九江石化总厂党委委员、宣传部长;1997年,蒋含宇以最高票数当选为九江石化总厂党委委员、组织部长;2005年,蒋含宇卸任江西石油总公司任党委副书记,以副厅级正式退休。

缘分永存:向毛主席献花和红领巾,并和他老人家合影,是蒋含宇、彭淑清终身难忘的大事。几十年来,这幅照片一直珍藏在他们身边,时不时拿出来欣赏、回忆。面对记者采访,蒋含宇感慨道:“回过头去看,60多年来,我们将这一荣耀变成了前进的动力。怎样对待生活、工作,怎样对待困难、荣誉,我们坚守一条原则: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不能给毛主席丢脸,不能给韶山人民抹黑!”尽管有着人人艳羡的荣耀经历,但蒋含宇、彭淑清从不张扬,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这张照片经全国40多家媒体报道,蒋含宇、彭淑清的真实身份才被人们熟知,他俩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彭淑清对记者说:“我们的结合,有人说是机缘,是天意。我们对结婚纪念日倒不是十分看重,但毛主席的诞辰日,毛主席会见我们的日子,成了我们最难忘的‘节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开始关注毛主席的专题收藏,还常常在这些日子办展览,写研究文章,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红色情结’融进了我们的血液,一辈子永不变色。”“60多年了,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每当我遇到困难,毛主席的鼓舞就像一座灯塔,为我照亮前行的路,给予我奋斗的力量!”这些话语时常挂在蒋含宇、彭淑清的嘴边,他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一幅经典照片,体现了一代伟人对青少年的深情厚意,演绎了一对有情人白头偕老的幸福良缘,如此传奇,如此励志,前所未有,千古难觅!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力量。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缅怀毛主席。

0 阅读:16

学林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