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智:毛泽东大舅子,冒死保护毛岸英,欲调北京被毛泽东拒绝

学林看历史 2023-02-25 16:09:03

1949年8月,毛泽东收到一封来自湖南长沙的信。

自打来到北京以后,毛泽东经常会收到来自老家湖南的信件,这些信大多是湖南的亲朋好友寄来,这封信的主人叫杨开智,他是杨开慧的哥哥,年龄比毛泽东小,却是毛泽东的大舅子。

看到熟悉的笔迹,毛泽东倍感亲切,他的心思随着杨开智的字迹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年轻时的毛泽东

既是兄弟,也是朋友,与毛泽东志同道合

1898年8月25日,杨开智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书香家庭。

杨开智的父亲杨昌济是晚清一名秀才,因为考不中举人,便在当地开设私塾,以教书为业,业余时间参加了谭嗣同等改良派在湖南组织的“南学会”,接受了开明思想。杨昌济给自己儿子取名“开智”,女儿取名“开慧”,就是希望孩子将来“开智慧之门”,不像腐儒秀才一样死读经书。

1915年,杨开智17岁,通过父亲杨昌济结识了毛泽东。

当时,杨昌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毛泽东在该学校读书,因为校方增收学杂费的问题,毛泽东组织发起一场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张干一怒之下,要开除毛泽东的学籍,杨昌济和徐特立等人出面,帮助毛泽东说情,终于保住了毛泽东的学籍,杨昌济和毛泽东就这样认识了。

经过此事,杨昌济对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毛泽东“资质俊秀,海内人才,前程远大”,毛泽东也被杨昌济的非凡学识和气度折服,两人就此结识,成为忘年之交。

年轻的毛泽东经常到杨昌济家中求教,切磋学问,逐渐跟杨昌济家人熟悉起来。杨开智比毛泽东小5岁,杨开慧比毛泽东小8岁,都尊称毛泽东为毛大哥,而杨昌济经常在兄妹俩面前夸奖毛泽东志向远大,人才优秀,让两人多跟毛泽东学习,兄妹俩逐渐对毛泽东产生了一种崇拜心理。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表现特别活跃,是学校有名的“风云人物”,杨开智很佩服他。时间一长,杨开智成了毛泽东的“小跟班”,有事没事跟着毛泽东到处参加学生活动,后来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一家人迁到北京,而毛泽东也在杨昌济推荐下,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

著名教育家,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

在北京无亲无故的毛泽东,一开始没地方住,就借住在杨昌济家中,和杨昌济一家更加熟悉,他把杨开智、杨开慧当成自己弟弟妹妹看待,而兄妹俩也很敬重这个抱负远大的大哥哥。此时的杨开慧17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随着交往的加深,逐渐对仪表堂堂、才华横溢的毛泽东产生爱慕之情,而杨开智则受到毛泽东影响,开始接触先进思想,两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1920年,杨昌济在北京病逝,22岁的杨开智还在上学,不懂老家的丧葬礼仪,多亏了27岁的毛泽东帮助料理后事,毛泽东还陪杨开智一起扶柩南下,将杨昌济运回湖南老家安葬。

这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比毛泽东还小5岁的杨开智成了毛泽东的大舅子。

不过在学业和事业上,杨开智还是毛泽东的“弟弟”。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杨开智在学校牵头成立了研究小组,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多年以后,他回忆起这段时光,说:“由于我的父亲、胞妹、堂弟都是思想先进、富有革命人生观的烈士,过去受了他们的感化,加之常常听到先父的得意学生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等革命同志的言论,因此,我早有革命意识。”

年轻时的毛泽东和杨开慧

竭尽全力,不惧威胁,保护毛岸英三兄弟

后来大多数时间里,毛泽东在湖南开展革命工作,杨开智则在北京上学、工作,两人天各一方,直到1927年初,杨开智从北京返回湖南担任常德森林局局长,一家人才重新团聚。

杨开智虽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却很支持毛泽东的工作。毛泽东和杨开慧召集共产党员秘密开会,经常受到当局盘问调查,杨开智便为他们打掩护,多次化险为夷;杨开慧组织印刷宣传出版物,杨开智也尽可能为她提供经费援助。

1927年8月底,毛泽东为领导发动秋收起义,不得不与杨开慧诀别,而这一走竟是永别。

毛泽东离开后,杨开慧仍然坚持地下斗争,她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住在娘家,把孩子交给母亲和哥哥照顾。作为孩子的舅舅,杨家的长子,杨开智义不容辞,承担起照顾妹妹和外甥的责任。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走上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从此成为湖南反动军阀何键的眼中钉肉中刺,何键宣称“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大肆屠杀湖南境内的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毛泽东创立红军后,两次率军攻打长沙,更让何键对他恨之入骨。

何键抓不住毛泽东,也打不过红军,就动起了歪心思。1930年10月,何键派人抓了杨开慧,把杨开慧和毛泽东的3个儿子都投入监狱,试图以杨开慧为饵,软硬兼施,诱逼毛泽东主动投案,威胁说毛泽东如果不投案,就杀掉杨开慧及其孩子。

当时,毛泽东和杨开慧的3个儿子年龄都很小,长子毛岸英8岁,次子毛岸青7岁,幼子毛岸龙只有3岁,母子四人被关押在监狱里,毛泽东毫不知情,杨开慧家里人很着急。为了营救妹妹和外甥,杨开智跑到南京找到章士钊、谭延闿、蔡元培等社会名流,让他们帮忙说情。

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

杨昌济生前是知名教育家,桃李遍天下,很受人尊重,在章士钊等人多方呼吁下,南京方面不得不向何键施加压力。何键迫于压力,没有立刻向杨开慧下手,但他以杨开慧是“政治犯”为由,要求杨开慧公开发表声明,脱离共产党,离开毛泽东,就能放了她和孩子。

一面是信仰和丈夫,一面是自己和孩子,杨开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何键也露出自己的狰狞面目,1930年11月14日,阴谋未遂的他残忍杀害了杨开慧。

杨开慧死后,她的三个孩子仍在何键手中,杨开智在痛心妹妹牺牲之余,四处奔走,终于交上保释金,把3个外甥从敌人手里救了出来,接回家中抚养。

杨开智很清楚,敌人之所以把3个孩子放出来,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利用孩子捉拿毛泽东。为了保护3个外甥,杨开智想了很多办法,但何键没有放过杨开智一家,使用各种手段对杨开智进行迫害,杨开智被免去森林局长职务,到林场当了一名技术员,他和家人甚至受到死亡威胁,但杨开智对此毫无怨言,依旧尽心保护这毛泽东的3个孩子。

眼看湖南越来越危险,孩子太不安全,杨开智便千方百计和毛泽东联系。

1931年春,杨开智终于和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取得联系,毛泽民当时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工作,他让杨开智想办法尽快把3个孩子安全送到上海,交给组织照顾。

当时杨开智的行动受到军阀的严密监视,为了不暴露行踪,他让老母亲和妻子装作到武汉探亲的样子,带着3个孩子乘火车到了武汉,然后又从武汉坐船到了上海。经过一番辗转波折,终于把3个孩子交到毛泽民手里,完成了这个非同一般的艰巨任务。

杨开智照片

解放之后,欲调到北京,被毛泽东拒绝

杨开智的女儿杨展出身在进步家庭,在姑姑杨开慧、姑父毛泽东等人的影响下,她从小就树立了远大志向,喜欢看进步书籍,参加学生运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1937年12月,年仅17岁的杨展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到一年,她便辞别父母,到了革命大后方延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革命工作。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在部队转移过程中,杨展为掩护受伤同志撤退,不小心失足坠崖,光荣牺牲,年仅21岁。

杨展担心父母伤心,临终前嘱咐战友不要把自己牺牲的消息告诉父母,等革命胜利之后再向父母说明真相,所以杨开智始终不知道女儿去世的事,而他本人因为受毛泽东牵连一直得不到重用,堂堂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只能长期在农场当一名普通技术工人。

1949年8月,杨开智提笔给远在北京的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就是文章开头毛泽东受到的那封信。

杨开智在信中说了三点:一是杨开慧的母亲也就是毛泽东的岳母杨老太太健在,老人家很惦记毛泽东;二是询问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可好,近况如何;三是向毛泽东打听女儿杨展的下落。

想到杨展,毛泽东感到一阵难受,杨开智夫妇曾冒死保护自己的孩子,自己却没能保护好杨展,现在是时候告诉杨开智真相了。

他提起笔,蘸足墨,思忖片刻,回了一封简短的信:

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

1950年5月,杨开智(后排中)和母亲向振熙、毛岸英等家人合影

杨开智没想到女儿像自己妹妹杨开慧一样,早已为国捐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想想这些年的经历,想想杨家付出的牺牲,杨开智颇为不平。解放以后,湖南省没有给他“特殊照顾”,仍让他在省农林厅担任技术干部,这让他有些不满,于是他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虽然信的原文已经轶失,但从毛泽东的回信可以大致猜到来信内容。

1948年10月8日,毛泽东给杨开智回信说:

“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从这封信里,我们没有看到对亲人的温情问候,反倒是有些严厉的批评,看来杨开智应该是向毛泽东提出了升官调动之类的要求,否则他不会如此严厉地批评杨开智。

在杨开智看来,不,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自己的妹夫当了国家主席,无论如何都要照顾家人,何况杨开智在革命时代给了毛泽东很多照顾,不仅冒死保护毛泽东的3个孩子,连自己的孩子也为革命牺牲。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适当照顾一下,也是人之常情。

杨开智是中国农业大学高材生,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完全比得上现在的博士,而且新中国百废俱兴,亟需各类专业人才,杨开智精通农林技术,又是烈士家属,无论是从用人需要,还是出于对杨家的报恩,把他调到北京相关部门或科研院所工作顺理成章,别人说不出什么。

如果杨开智是其他烈士遗属,跟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用不着写信,毛泽东就会主动安排照顾,但正因为杨开智是自己的亲人,他才不能给杨开智“开绿灯”,给予“特殊照顾”。

1949年10月,毛泽东给杨开智的回信手稿

用心良苦,毛泽东拒绝亲人,树立良好家风

毛泽东不光对杨开智如此“不近人情”,对其他同乡亲人也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湖南的亲朋好友都纷纷给毛泽东来信,希望毛泽东能照顾他们生活,或者帮助安排工作。毛泽东对这些亲朋好友很有感情,对这些信件基本是来信必复,但他从来没有利用手中权力帮助对方解决工作,即便提供经济支援,也都是用自己的稿费等个人收入。

毛泽东宁可冒着被骂的名声,也从没向任何人开过口子,他知道只要开了第一个口子,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他毛泽东开了口子,其他领导干部也会效仿,这跟国民党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什么区别?他这是以身作则,告诉所有人:我们共产党人不搞“家天下”那一套!

正因为毛泽东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所以这些亲朋好友碰壁后,都对毛泽东没有怨言,毛泽东连对自己有情有恩的大舅哥都没有格外照顾,我们还有什么好攀比的呢?

给杨开智回信后,毛泽东担心湖南省委会考虑自己的关系,违反纪律主动照顾杨开智,便专门给长沙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直接告诉王首道说:“杨开智夫妇如有困难,可适当照顾,但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

杨开智遭受主席批评后,明白了毛泽东的苦心,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提过调动的事,一直留在湖南从事农林技术研究,像以前一样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以毛泽东亲属身份自居。

毛泽东虽然拒绝了杨开智的请托,但他始终惦记着对自己有恩的杨家人。1950年5月,杨开慧的母亲,也就是毛泽东岳母杨老太太80大寿,毛泽东让儿子毛岸英前去给外祖母拜寿,还捎去人参、鹿茸等滋养补品,给老太太写了亲笔信祝寿,内容是:“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永祝康吉!”

1962年,杨开智(左一)与母亲向振熙、毛岸青等家人合影

事实上,毛泽东一直把杨家人当成自己家人看待,对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亚于对杨开慧的感情,他每年都会给杨老太太寄生活费,从来没有间断,而这些生活费都源自他的个人收入——我们的伟人毛泽东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先公后私,公私分明。

1962年11月,杨老太太高寿而终,毛泽东悲痛不已,向杨开智致信哀悼:

开智同志: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敬祝大安。

“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这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杨家的感激之情,报恩之心,没有什么比这番真情告白更能体现亲情的可贵,更能表现伟人的高尚品格。

杨开智晚年官至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组织给了他较高的政治待遇,但这不是因为他是杨开慧的哥哥、毛泽东的亲属,而是因为他为湖南农林茶叶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贡献,因为他为湖南青少年社会活动和爱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晚年的杨开智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一直居住在长沙的杨家旧居里,一如既往地谦虚低调,从不张扬自己的身份,只有在他向青少年讲述毛泽东、杨开慧等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时,人们才意识到这位老人原来是毛泽东的亲人,给过毛泽东很多帮助。

1980年9月,杨开智给陆潜同志的赠字

这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与杨开智的故事。

身为革命领袖,毛泽东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名清官还要清廉,他“不以官爵授私亲”,用自己的公私分明树立了良好家风,成为领导干部的楷模,这或许就是毛泽东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谨以此文,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向毛主席致敬!今日这盛世,如你所愿!

0 阅读:40

学林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