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望族周村李氏家族,五位乡贤一块“无税碑”造福百姓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3-11-13 06:08:06

清代中期以来,淄博周村就有了“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当地人称“金周村”,是当时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其实周村并非州府行政中心,甚至连县也算不上,只是隶属于长山县城的一个小村镇,至明代嘉靖年间,此处依然荒凉贫瘠,总共不过三百户,俗称“周村店”。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山东连接内陆和胶东的必经之路,才逐渐繁荣起来,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也吸引了一些商贾在此居住。

周村“天下之货聚焉”真正的起点,却在明清两代交汇的那十年间。

清兵入关的前后十年,中国北方经历了兵祸天灾的激烈动荡,苟延残喘的大明、虎视眈眈的满清以及趁机起势的闯王势力,相互间你争我夺,拉锯不断,加上天灾不断,赤地千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据《长山县志》记载,周村一带“饥人相食,盗贼蜂起”,散兵流寇明抢暗夺,有钱的地主商户纷纷离乡避祸,无能为力的农民则成为流浪难民,一时间原本繁华的小市镇周村迅速萧条。

这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帮助周村实现了大翻盘。

李化熙,字五弦,号长白小樵。原籍长山县古城(今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后迁往周村西邻傅家庄居住。其父李梦凤也是乡里贤达,对李化熙严加训诲,在他四十岁时,参加崇祯年甲戌科,高中进士,朝廷初授为湖州推官,历任津门兵备,五十岁时,已经做到四川巡抚的高位。

崇祯十七年(1644),北方的满洲贵族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引领下,组织清兵铁骑由山海关长驱直入。就在前一年,崇祯十六年(1643),李化熙刚刚接到朝廷诏命任职四川巡抚,还在去往四川的路上,他就听到了闯王李自成义军突破潼关的消息。

还没到任,李化熙连续接到朝廷新的诏命,起先是由四川巡抚就地改任陕西巡抚,负责戡乱境内起义军。在由四川改道陕西的途中,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里,李化熙又接到了新的任命,朝廷升任其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授命统调陕西三边军务,月余之内连续调任、改任,这在大明一朝历任官员中屈指可数,也可见当时的事态紧急程度。

李化熙就任“榆林三边总督”,朝廷令他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诸地军马,授予十万明军的统制权,立即组织力量北上救援山西,赴京勤王保驾。当李化熙还在抽调组织军队的时候,新的消息又传来,李闯王的义军已经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辉煌一时的大明朝覆灭了。

李化熙已经无力回天,只好带着现有的一部分军队,退返家乡长山县,静观时局变化。当李化熙回到家乡长山县后,他得到消息,父亲李梦凤在避祸逃难过程中,被兵匪杀死,弟弟李振熙也几乎丧命。

李化熙和他的“三边”残部,虽然没有挽救明王朝的颓灭,却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长山县周边局势。有了朝廷正规军驻扎,不仅当地作乱的兵匪迅速躲避,就连闯王在北方的义军,也不敢轻易到此滋扰。

有了李化熙一部的庇护,四散逃亡的乡绅、商贾和平民百姓们纷纷回乡,甚至周边饱受兵祸的百姓也前来长山周村暂居。这在客观上促使周村一带人口短期内大增长,而且李化熙的部队士兵也需要各种给养,相应的日用货品需求也大幅提升,周村地面复苏而昌盛,在兵乱之年出现了全国罕见的繁荣景象。

明清交叠,由乱而治。满清贵族们平定北方定鼎中原,在北京城建立了新的王朝大清帝国,国号顺治。根据“满汉共治”的方略,新生的大清政府,采用宽容政策,大量启复前朝遗臣,李化熙也在征召之列。

顺治元年(1644)九月,朝廷诏命授李化熙工部右侍郎,次年转工部左侍郎,顺治四年(1647)再兼兵部侍郎,两年后加右都御使衔。顺治八年,晋太子太保。顺治九年十月,擢升刑部尚书。十年时间,李化熙走进新生的大清顶级官员序列,这期间他为清廷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建议,顺治皇帝都诏准实行。在刑部任上,他认真查办清朝初年的一批官员的贪腐案件,建议“朝审、恤刑”,完善了司法制度。

清朝以满人为贵,歧视汉族官员,此时李化熙屡屡受到皇帝嘉恩提拔,虽然地位比前明时更加显赫,但是也受到满清贵族歧视、诟害,加上作为前朝重臣,他身背“贰臣”恶名,内心苦闷,无可宣泄。终于在顺治十年(1653)五月,李化熙以“孝亲”为由,向朝廷提出乞假终养。

顺治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或许是为了避嫌,以及让远在京城的皇帝放心,李化熙回到家乡后,在周村西邻的傅家庄选址,购买了大片土地,建起府邸供母亲和自己颐养天年,府中还收买了数十位歌伎舞女,每日里欢歌笑语,但行善举,不问政事。

他还经常把长山知县请到府中宴饮品茗,诗酒唱和。清朝淄川官员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记载,李化熙“性豪侈,喜声伎”,每日醉情笙歌燕舞。就连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狐联》一篇叙述两个女狐挑逗书生的故事,据说也是“长山李司寇言之”。

关于李化熙对乡里的善举,比较著名的就有两件事。

“豁免田赋,特疏得免”

明清交叠初期,山东一带并不太平,饥荒连年,盗贼四起,仅在李化熙的家乡长山县,就因为百姓流离失所,导致有一千六百顷土地无人耕种。虽然良田长满了荒草,然而朝廷的税负却毫无减少,这些地亩税银成为当地农户头上沉重的负担。李化熙为此专门拜访山东巡抚,陈说个中利弊,说服巡抚向朝廷上疏,得到皇帝批准,这使得农民负担大大减轻,许多在外流民得以还乡复垦。

“安民抚商,代完市税”

李化熙回乡后,见到周村当地虽然经贸繁荣,但是明里官府苛捐杂税,暗中还有豪强恶棍的敲诈盘剥,对当地商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他便利用自己在朝廷的声望,和历年积攒的经济实力,大力整顿补贴市场秩序,在周村城内开设义集,设立“今日无税”碑。“零赋税”的优越经商条件,极大促进了周村的贸易发展。

繁荣到什么程度呢,最兴盛时,周村经营绸缎有“八大祥”,经营丝麻有“八大鸿”,经营银钱有“六大瑞”,经营药材有“五大德”,单说银子市街的票号就有128家,资本总额达600万两白银,堪称中国明清之际金融业“华尔街”。当地有一句谚语说“济南、潍县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

明清之际,周村已经成为“天下之货聚焉”的名镇,当时有“山东一村、直隶一集”的说法,这一村就是指的周村。康熙时期长山县令金轼在《周村义集记》中称周村为“大镇”,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的盛况,蒲松龄也在《鸮鸟》中描绘周村经贸盛景说“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

至今仍有一块“今日无税”的六角形石碑,树立在周村大街北首。

据说这块石碑还有一段来历,当年李化熙辞官回乡时,面见顺治皇帝,想为家乡再争取一些优惠政策,顺治皇帝沉思一会,说国家初创,税负不能尽免,这样吧,念及爱卿对朝廷有功,便赐一道手谕,任由爱卿免除家乡一日税款。

李化熙领旨回乡,路上寻思这“一日免税”,只不过是顺治皇帝抹不开情面,象征性的应付自己,再说这一日免税,免哪一日呢?突然间,李化熙灵光一闪,回乡后找来石匠,让他把皇帝圣旨刻在石碑上,并在醒目位置书写“今日无税”,树在周村大街上,这样一来,无论哪天去看圣旨,都是“今日”免征赋税。

当然,李化熙虽然在圣旨传达上懂了小脑筋,却不敢真的违逆朝廷,这些免除百姓的税金,根据《长山县志》的记载,免除的市税,全部由李化熙个人承担下来,他“岁备周村市税”,代替当地百姓向朝廷缴纳,使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税区”。有了这样的优惠政策,周村地区很快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旱路商业重镇。

时任民国周村商会会长王遂善,在所撰的《重修宫保李公周村祠堂碑记》中记载,

“当清顺治时,周村在长山仅一小墟落,而逋为奸薮,行旅相戒不出其境。公予告归,则上言,周村票市征请以身任。勿设驵侩,其商族则世世无所与。当事义之俞其请,著为令。”

李化熙死后,他的儿子李溉之、孙子李斯佺、曾孙李可淳延续了这项善举,继续由李氏家族代完百姓市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长山知县金轼在《周村义集记》中记载了李化熙一门四世代完市税的义举。

清康熙二十六年,周村商民为感激李化熙的善举,自发集资在周村城中建起李氏祠堂,上挂“商贾戴德”匾额,供奉李化熙画像,每年的九月初九为公祭日,一众商户在此祭祀李化熙,连唱三天大戏,热闹非凡。

康熙年《长山县志·卷二·乡贤》载,李化熙所在的李氏家族中,共有五人被乡里列为乡贤崇祀,分别是,赠光禄大夫李梦凤、宫保尚书李化熙、福建巡抚都御史李斯义、赠中大夫滦州知州李溉之,浙江平湖知县李斯珣。

0 阅读:43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