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降价风:以国产为标杆,合资应该降到多少才合理?德系篇

都都评汽车 2023-01-12 14:28:03

过去买宝来的,现在你能提一辆帕萨特,这就是目前合资车的真实写照。订单下滑,库存积压,就连价格一向坚挺的日系车,保值神话也已经破灭了。不管是日系、德系、美系,为了年底冲量,优惠个三万起步,只是基本操作。降价肯定不是商家发善心,只不过是价格回归价值而已。那么,这些合资品牌,要降到什么程度,才合理呢?我们以国产车为标杆,以相同的价值体系来衡量,假定所有车都有相同的性价比,这些合资品牌卖多少钱合适?本文聊德系:

评估说明:

还是要事先声明:这里的价值判断和成本无关,采用的是评估办法中的“市场法和比较法”,此前曾撰文评估过日系,感兴趣大家可以看看:

德系品牌,本文只探讨大众、奔驰、宝马、奥迪这四款。大众是不存在什么品牌附加值的,但是对于BBA,其品牌底蕴还是要考虑的。所以,在评估过程中,BBA会根据具体车型在车辆本身的使用价值之外,考虑社交价值、形象价值的加成。而参照的车型,以目前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车型,结合具体价位来估算。

一、大众:

1、燃油车:

南北大众车型众多,但说起来,燃油车基本上就三套动力总成,低端的1.5L自吸发动机+手动或6AT,中端小排量涡轮增压+7挡干式双离合,高端2.0T+7挡湿式双离合,还分高低功率。当然,我知道进口的途锐之类的用了8AT和3.0T,途昂有2.5T版本,回头咱们单说。

类比的话,低端是1.5L+6AT,就相当于十几年前的酷睿双核的老电脑,现在装个XP系统,码字上网也不是不能用,但总体而言已经和时代脱节了。像是桑塔纳、POLO、朗逸、宝来,还有小型SUV途铠、探影,搭载这套动力的也都是最为低端的车,仅限于能开而已。

1.5L排量,夏天满载上坡甚至都需要关空调,严格意义上说,这套动力总成早就应该被时代淘汰了,就如同双核的老电脑一样,可以用,但是真的不该拿出来卖。价格的话,勉强评估5.5—6万元吧,实际上即便真降到了6万,依然不值得推荐,如果真预算有限的话,这个价格不如买个小电车,最起码用来代步,使用成本更低。

中端小排量涡轮增压+7挡干式双离合,包括1.2T、1.4T、1.5T,也就是200T、280T和新出的300T。动力的话,1.4T、1.5T放在轿车上基本都够用了,放在SUV上差点意思,但也不是没法忍受。最让人诟病的是大众的这款DQ200的干式双离合。干式双离合本身就属于设计缺陷,撞风散热的散热模式在低速蠕行状态下无法工作,因为没有足够的进风量,无法带走离合器的热量,所以只能通过锁定档位,减少离合器半联动状态来避免过热。这样一来顿挫非常严重。这款干式双离合行驶体验差,故障率高,属于工业垃圾。

也就是说,搭载干式双离合的大众,属于缺陷产品,就不应该出现在市场上,应当召回!如果一定要给一个价格的话,那我只能按照缺陷产品给了,朗逸、宝来的1.2T、1.4T给4.5万。没错,比应该被时代淘汰的1.5L自吸+6AT还便宜,因为要加95号油,用车成本高,而且要留一两万修变速箱。

速腾因为是独立后悬,且尺寸达到了A+级,给加点,6万不能再多了,凌度给无框车门这些花里胡哨的配置再加1万,7万吧。至于说1.2T、1.4T、1.5T之间的动力差异完全不重要。迈腾、帕萨特的1.4T版本也是耻辱,因为是B级车,可以给到8万。参考的是国产奔腾B70,1.5T+7速湿式双离合也才9万而已。

SUV里,1.4T的探歌、探岳、途岳、途观,高于十万也是不合理的,紧凑级SUV给到7万,中型SUV给到8万吧。干式双离合真的没什么存在的价值。

高端2.0T+7速湿式双离合,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大众的DQ380、381变速箱机电单元故障已经是老问题了,持续几代,381故障率要低于380,但传感器也容易坏,一大堆故障码,维修的话也得大几千。380机电单元故障主要表现是奇数挡失效,也有偶数挡失效的案例,修起来也得5位数。而2.0T低功率版,也就是330,放在SUV上属于大坑,颗粒捕捉器的问题坑了不少车主,很多大众的销售都不向用户推荐330。途观、探岳、途岳,揽巡、揽境、途昂的330版本都没办法给价格,这样的缺陷产品还拿出来销售,无异于诈骗。

帕萨特、迈腾、CC等轿车的330是没有颗粒捕捉器的,双离合有机电单元故障的隐患,作为一个减分项吧。参照博瑞1.8T、奔腾B70 2.0T的价格,12万到14万左右比较合理。

380高功率发动机是没什么问题的,没有颗粒捕捉器。变速箱依旧是DQ381,问题依旧。途观探岳的380版本,参考豪越L的售价,12万比较合适。揽巡、揽境、途昂、途昂X380版,属于中大型SUV,而且用料上了一个台阶,参考星途揽月的价格,可以给到18万到20万

帕萨特、迈腾,加上大众CC,因为330也没有颗粒捕捉器,这样一来380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动力提升非常有限,分高低功率只是商家诱导消费的手段而已。或许两者成本有差异,但从消费层面上并没有太大区别。380一样给12到14万。另外,大众还有一款C级车辉昂,全系380,参考传祺GA8的价格,18万吧。

除此之外,途昂、揽境还有个2.5T版本,530TSI,全系四驱。这款车的变速箱也是湿式双离合,但是型号为DQ500,质量是没什么问题的。虽然发动机有300Ps马力,最大扭矩500N·m,但车太大,太重,也只做到了8.2秒破百,而油耗将近10个(NEDC油耗,实际轻轻松松12-15L)国产并没有2.5排量的车,不过很多2.0T能做到相似的成绩。整车终身质保的领克09卖26万,BJ60才23万多,星途揽月顶配才23万,零百加速4.3秒,亏电油耗6.5L的唐DM-p也才28万起,综合考量,途昂、揽境530TSI售价在25万比较合适。实际上,在唐DM-p的对比之下,途昂530哪怕卖25万也不值得推荐,燃油车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

途锐的用料的确有豪车的水准,购买者大多是一些低调的富豪。因为是进口车,而且符合一些豪华品牌的价值逻辑,并不太适合用市场比较法来估价。如果仅从车的角度来说,可以值35万。

2、新能源:

给大家讲个笑话,大众的新能源……严格来说,大众ID系列的行驶质感是上乘的,底盘扎实,调校上很见功力。只是,大众一直在传统燃油车的赛道上,在新能源领域是追赶者,三电系统、车机功能都是弱项。如果放在国产新能源里,最多只能算是二线。

ID.4对比元PLUS、哪吒U,起售价格在13万比较合理,长续航在18万左右。三电没有终身质保,动力一般,车机黑屏,实际上即便13万也缺少竞争力。

ID.6算是中大型SUV,实际上只有中型车的尺寸,动力中规中矩,充电速度较慢,好在底盘不错,四驱性能也还可以。最大的问题是车机的稳定性,大范围的黑屏死机故障,让人没办法给出好评。对比零跑C11,价格在16万—23万比较合理。至于说纯电续航只有450km的ID.3,确实缺少足够的卖点,参考海豚的售价,降个一两万,起售价在10万左右还是有竞争力的。

至于说迈腾、帕萨特、途观L、探岳的插电式混动版,是典型的油改电产品,甚至还不如比亚迪第一代的秦、唐。超过15万就没有任何购买的价值了。

大众因为进入国内时间较早,那时候没有高端车的概念,因为只要有车就是高端,于是大众占了消费者认知偏差的便宜,很多人直到现在都认为“大众这个品牌比较高级”。实际上大众的辉煌属于过去,现在则是暮气沉沉。即便推出了新能源车型,给人的感觉也只是跟不上潮流的老一辈在硬玩流行梗,显得很尴尬。

双离合的稳定性差,不管是干式还是湿式。发动机技术老旧,大多数只能加95号油。第三代EA888开始,的确不少机油了,但是国六B时代,颗粒捕捉器又坑了一大批人。用料差,异味大,25万以下的车大概率都使用回收棉作为隔音材质,产品实在是没什么竞争力。

买大众的消费者,对车的认知水平往往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就是觉得德国制造技术先进,有工匠品质。主要消费群体的认知水平低,让大众也缺少了进取的动力——我用料好,技术迭代,也是这些人买,我用料节省点成本,用老旧的技术,节约研发成本,这些人还会买,那我为什么要多花成本呢?这种逻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让大众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可是也让它丧失了先机。

二、奔驰、宝马、奥迪

三个品牌放在一起写,也是因为三者都是豪华品牌,奉行的产品逻辑基本是一致的。豪华和性价比是对立的概念,豪华意味着性价比低,反之,性价比越低就越豪华。比如说劳斯莱斯,腰线为什么要用手绘?再精湛的技艺也比不了机械的稳定性,其实品牌方这么做,就是给产品一个高价的理由——我精益求精,我的每一辆车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这有什么性价比么?没有,豪华的核心逻辑就是要反性价比。两千块钱的手机一点都不豪华,但是两千块钱的耳机,就有点豪华的意思了。

本文是用虚拟价格来量化性价比,并不太适用于豪华品牌。比如说凯迪拉克、路虎、捷豹,越降价反而越没人买。像是丰田埃尔法、保时捷,越加价反而越让人趋之若鹜。所以,对于BBA这三个品牌的估价,也要考虑到品牌溢价,和产品所能带来的形象价值和社交价值。也因为豪华品牌的产品逻辑更倾向于品牌价值,所以就不详细分析产品力了,像是新能源车型奔驰的EQ系列,奥迪e-tron系列,宝马i系列都放在燃油车中根据级别分类:

1、13A,也就是宝马1系、奥迪A3和奔驰A级,包括了SUV车型的宝马X1、奥迪Q3、奔驰GLA、Q2L e-tron、EQA,EQB以及同价位的GLB……所有排除AMG、S3、RS3这类性能车的A级BBA。

有一句话叫50万以下的BBA不能算BBA,有一定道理。产品内在逻辑和豪华二字根本不符。20来万的车,有什么形象属性,社交属性呢?车辆消费能力20来万,还不足以支撑优越感,除了维修、保养的时候能让人记起来这是豪华品牌,其他方面很难体现价值。1.3T的奔驰,三缸的宝马和干式双离合的奥迪……非要说形象属性的话,那就是消费能力并不强,而且不太懂车的小韭菜。所以,13A是不能体现品牌附加值的,而就车本身而言,一样乏善可陈,给一个大概的价位区间,轿车10万,SUV给到13万。

2、34C:宝马3系、奥迪A4L和奔驰C级,包括SUV、纯电等车型(排除性能车),买这个级别的BBA,最起码给人的印象没有那么“外行”了,34C已经到了入门级的豪车水平,虽然近些年性能、配置等各方面都已经被赶超,但奔驰宝马奥迪留给消费者的高端印象还在,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撑起这类车的溢价的。

不过呢,开34C的都是什么人?小康之家而已,绝大多数不是什么达官显贵。所以这个级别的BBA形象属性、社交属性有,但是不强。这个价位的隐含属性也很难让人忽略产品本身。C级的48V电瓶老出问题,3系的B48发动机烧机油,A4L的变速箱异响顿挫和大众是一样的毛病。品牌力在这个级别上的体现并不算强,而且缺少产品力的支撑。评价的话,轿车在22万,SUV在25万比较合理。开20多万的车一样中产,社交属性、形象属性并没有变。如果想要维持品牌格调的话,BBA真的应该提升产品力了。现在B级豪华车型,34C、56E都卖不过比亚迪汉了。

3、56E:宝马5系、奥迪A6L、奔驰E级,当然也包括SUV车型,以及同价位的A7L、CLS、宝马6系GT、EQE等。到了这个级别,才是真正的豪华品牌——对于大部分工薪阶层来说,是真买不起。因为大多数人买不起,也就给了车主以足够的优越感。

然而,A6L的变速箱一样异响顿挫,2.0T用的也是DQ381,3.0T才是DQ500。5系用的也是B48TU发动机,塑料气门室盖导致烧机油,一直没有彻底解决。E级终于没有1.5T了,可是发动机报警,凸轮轴故障的也不少。奥迪的e-tron,卖五六十万,续航才500km。

到了这个级别,产品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好像名包,名表一样,品牌价值已经大于产品本身了。所以,56E这个级别,标50万那就给50万,但是厂商也应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包括产品性能。你50万的奔驰,跑不过30万的比亚迪,说是豪车,车主能说服自己吗?

4、78S、迈巴赫、AMG等真正的豪车、性能车:到了7系、A8L、奔驰S这个级别,甚至是更壕无人性的迈巴赫。产品内在逻辑已经脱离了车的使用功能,几乎全侧重在形象属性和社交属性上了。已经完全不适用市场法、比较法去评估性价比了——豪车就是要低性价比!

这一点,对于这些传统豪华品牌,我们还是要承认人家的底蕴和品牌文化的。奔驰人家造车一百多年了,车标就能支撑起百万的售价。而像是比亚迪,轮边电机,完全体的iTAC,坦克掉头、横行、涉水甚至是无人机,一系列创新黑科技掏出来,才敢把售价拉到百万,这就是我们品牌文化上的不足。

而AMG、宝马M系列、奥迪S、RS系列性能车,国产车里也没什么能对得上的标杆。实际上,也不是造不出来,还是因为品牌积淀不够,文化底蕴不足,造出来也没有人买。领克03+、比亚迪秦、奕炫MAX,以及蔚来、埃安也都在赛道上证明过自己,然而谁真正留下了什么赛道基因吗?并没有。

在家用消费级领域,国产车真的雄起了,能把同级别的合资车打骨折。我上面的估价基本上就是产品力直观体现。然而在真正的高端市场,豪华、性能车领域,我们起步晚,汽车文化底蕴不足的劣势依旧是存在的。真正有希望在高端局站稳的,无非是比亚迪、蔚来、红旗。红旗是天生的豪华基因,品牌中蕴含着国人的激情与信仰。蔚来则是通过堆料和服务,让车主真正感觉到了尊贵。比亚迪则是技术为王,通过技术的颠覆来实现品牌价值的拉升。

国产车,技术、产品已经非常成熟了,性价比要远超合资乃至进口的车型。但是在汽车文化,品牌底蕴方面依然薄弱,或许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国人的支持和维护。5200字长文,感谢您能看到最后。

2 阅读:48

都都评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