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一),北齐往事,窦建德的幽灵从未走远

小龙评历史 2024-08-09 14:07:00

更始元年(23年)十月,玄汉大司马刘秀奉命收编河北各势力。

但所谓收编,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个笑话,因为此时的玄汉除了率先打入长安灭亡新莽政权外,没有任何突出之处,当时的河北、中原、巴蜀、陇西等地都有土生土长的割据势力,玄汉相比于这些割据势力在硬实力上并没有优势。

玄汉政权为何会在天下尚有如此之多的割据势力的情况下产生了“天下我有”的错觉?

这恐怕与先前历史上“得关中者得天下”的思维惯性有关,秦本是一西北边陲小国,靠着对关中平原的经营,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壮举;刘邦本来在项羽主持的天下分封中被刻意打压,扔到了汉中、巴蜀这块不毛之地,但却在还定三秦后迅速壮大自己,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击败了天下无敌的楚霸王。

至少到当时为止,关中平原给人的印象还是唯一的“龙兴之地”,如今关中已被玄汉拿下,统一天下似乎已经是一种必然,区别仅仅是时间长短而已,如果刘秀在河北地区招抚顺利,天下可传檄而定;即便刘秀在河北进展的不顺利,坐拥关中的玄汉也只需厉兵秣马,再走一遍秦灭六国或刘邦夺天下的流程即可。

但历史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刘秀靠联络当地豪族的方式,不但迅速拿下河北,甚至将整个大关东地区都收入囊中。

一旦大关东地区被充分整合,关中平原那点资源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坐拥整个大关东地区的刘秀根本没费多大功夫就把被视为“天下龙脉”的关中平原收入囊中。

于是,夺天下的路径多了一种:先快速整合大关东,然后以巨大的资源优势反向拿下关中。

华北平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最重要摇篮,其能够提供的资源总产出是远高于关中平原的,但也正是因为华北平原大,它相较于关中平原更难整合,所以历史上经常会出现经过充分整合的关中鲸吞掉“散装”的大关东的情况。

乱世中天下归属问题的核心是关中和关东地区谁首先完成内部整合。

整合关中平原的特点是:方法单一,时间固定。方法是把为自耕农经济量身打造的秦制贯彻到底,时间是大约是几十年。

而整合大关东地区的特点则正好相反:方法复杂,时间随机,大关东地区范围很大,整合不同地区得用不同的方法,而这个完成整合的时间,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几百年。

豪族出身的刘秀本身军事才能突出,所以河北武人集团愿意追随他建功立业;且他精通儒学,知进退,“懂规矩”,所以豪族化的儒生们也愿意支持他,让他做天下豪族儒生的总代言人。

想走从东边夺天下这条路的,刘秀路线是标准答案。

但“天选之子”如果那么容易出现也就不叫“天选之子”了,刘秀的“答案”太过完美,以至于后世的模仿者前赴后继,他们的演技虽然多少有些拙劣,但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却也能演绎出一幕幕大戏,“安史之乱”便是这一系列大戏中最独特的一场,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场千年大戏的终章,从此之后,再无大一统王朝定都长安。

北齐往事

永安三年(530年)八月,北魏朝堂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权臣尔朱荣,死了。

尔朱荣是契胡族首领,在六镇起义的大乱世中,尔朱荣靠着自己麾下精锐的秀荣骑兵一路过关斩将平定了北方动乱,在平乱的过程中,尔朱荣也一路收编有实力的地方武装,最终在北方大部被平定时,全国范围内最能打的军队都汇聚在他的周围,尔朱荣已经成为了天下军阀的大头目,北魏皇帝不过是他手中的傀儡罢了。

按照正常的剧本,接下来应该是尔朱荣篡位,然后开启一个新时代,但天有不测风云,野心家尔朱荣身边也有野心家,一个叫奚毅的家伙将尔朱荣的意图、行程全部透露给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最终导致手上没有多少资源的元子攸在情报加持下完成了对尔朱荣的反杀。

尔朱荣死后,他麾下的尔朱氏军团以及一路被裹挟而来的各路军头思维开始活络起来,有一个人敏锐地分析出了时代的走向,并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他认为唯一可能帮助他夺天下的“龙兴之地”:河北。

这个人叫高欢。

高欢,北魏六镇之一怀朔镇兵户,自称出身渤海高氏,但这样的说辞已难以考证,大家也就权且一听。

高欢出身寒微,最开始连马都没有,是迎娶了家底殷实的妻子娄氏后才有了钱,买了马,并在怀朔军户中混出了一些名堂。

后来六镇爆发起义,高欢带着自己的怀朔镇老兄弟辗转多处最终投效到尔朱荣麾下。

尔朱荣死后,群雄并起,高欢意识到这样的大乱世是不会给他机会去在关中用几十年时间发展国力的,他只能效仿当初的光武帝刘秀,去说服拉拢更多势力支持自己,成为整个大关东地区的总代言人。

严格意义上讲,此时的高欢手中的牌比当初的光武帝刘秀好,因为除了怀朔镇的老兄弟外,高欢还阴差阳错地收编了六镇降兵,这群人可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老兵,手上有了这支队伍,谁都得高看高欢一眼。

尔朱荣权倾朝野时,河北大族与尔朱荣关系并不和睦,甚至可以用紧张来形容,所以河北大族从心底里不想让尔朱氏其他人掌权,此时拥有六镇老兵支持的高欢表示愿意联合,河北大族们没有理由去拒绝。

大关东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为何高欢一上来就认定必须先拿下河北呢?

刘秀的成功经验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此时的河北甚至比刘秀时期更重要。

大河北

古代的河北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比今天的河北省范围可大多了。

河北地区南部土地肥沃,是重要产粮区,河北北部临近胡人聚居区,民风彪悍。

这意味着只要拿下河北就等于有了源源不断的兵马钱粮。

高欢时期的河北相较于刘秀时期的河北,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但民风绝对更加彪悍,多年的胡汉混战将这里的人民,无论是大族还是平民都锤炼的无比强悍,河北大族敢在尔朱荣如日中天的时候跟他叫板,单凭这一点就很少有人敢这么做。

对于常年与胡人打交道的高欢来说,相比于更重视文化的中原世族来说,与“胡化”严重的河北大族反而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共同的利益诉求,再配合上高欢高超的演技,河北大族们纷纷同意与高欢集团联合。

取得河北大族的支持,是盘活整个大关东地区的重中之重。

因为取得河北大族支持后,另外两个群体会自动找上门来:

中原世族相较于河北大族,文化有余,武力不足,在乱世中,他们的生存策略是快速找到一个武力强悍的集团以寻求保护,并设法进入到对方的文官系统。

除中原世族外,还有另外一方势力在高欢成功建立与河北大族的联系后会义无反顾地支持高欢集团,这个群体是洛阳贵族,原因无他,他们与尔朱氏有不同戴天之仇。

当初尔朱荣进洛阳时,以一场河阴之变血洗了整个北魏朝堂,死于尔朱荣刀下的权贵竟达2000多人。

尔朱荣与洛阳贵族们之间的血海深仇注定了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支持能够将尔朱氏集团掀翻在地的人,而有了河北大族和中原世族支持的高欢集团是最最合适的选择。

到这里,高欢集团基本组建完毕:高欢的六镇兵是集团军事主力,民风彪悍的河北大族给这个集团提供兵源,文化水平高的中原世族提供文官,代表正统的洛阳贵族提供合法性,同时,这三方势力共同为高欢集团出粮出钱。

拥有上述势力加持的高欢此时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北境一哥,唯一的威胁是尔朱氏军事集团,但尔朱氏军事集团长板太长,短板太短,只有能打的军队,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系统和文官系统,高欢只要不在短时间内被击溃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这还不算完,尔朱氏内部还不团结。

北魏中兴二年(532年),高欢率领自己的联合军团击败了各怀鬼胎的尔朱氏军队,高欢如愿坐稳了大关东地区的话事人。

后面的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由于北齐统治集团内部极端奢靡腐化,导致北齐集团实力日衰,最终被在关中稳步发展的北周集团完成反杀。

资源、人口更多,实力更强的北齐,为何会输给资源、人口更少,实力偏弱的北周?

表面原因是北齐统治集团各个变态、癫狂,把国家给玩垮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北齐内部势力过多,各方相互掣肘,导致北齐高层虽然搞出了比较完备的《北齐律》和均田令,但是却仍然难以遏制地方势力对人口的占有,导致北齐虽大,但能够被朝廷调动的力量其实不多。

北齐境内抱着自己利益不放的各个大族“帮助”北周完成了对北齐的力量逆转。

历史有时候很讽刺,北齐如果能做到如北周般充分的编户齐民,就不会如此轻易被北周击败,而北齐境内的世家大族们为了自身利益千方百计地阻挠北齐朝廷编户齐民,但北周取代北齐后,等待北齐境内世家大族的却是更加彻底的编户齐民。

关中本位

大象二年(580年),还是北周“忠臣”的杨坚扫除了篡隋路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障碍。

杨坚大将韦孝宽击败了据北齐旧都邺城起事反对杨坚的尉迟迥。

事后,杨坚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他下令彻底摧毁邺城。

这里的摧毁就是字面意思,邺城百姓迁走,宫殿、城墙拆毁,而后引漳水灌城。

邺城这座从三国时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古城就这样毁于一旦。

杨坚近乎疯狂的摧毁邺城,表面原因是惩戒尉迟迥的反叛,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深深感觉到邺城所代表的北齐旧地,存在着某种他无法彻底掌控的力量。

北周灭北齐是以弱胜强,“散装”被北齐被彻底动员起来的北周一举打垮。

“散装”的劣势是难以形成强大合力,但是优势是没有中心,正因为没有中心,北齐旧地很难被北周以及后来的隋朝彻底消化。

尉迟迥原本是北周集团重要成员,但只要他愿意维护北齐旧地地方势力的利益,这些人照样可以拥立他一个关中人来当自己的话事人。

北齐旧地这种聚散不定的特点让杨坚产生了一种失控的恐惧,所以他要捣毁邺城,摧毁这个他心中的北齐旧势力聚居地。

对于有着“去中心化”特质的北齐旧地来说,其实打掉邺城这个所谓的“中心”意义并不大,但杨坚接下来的举动却是真实有可能让北齐改天换地的。

杨坚以一种近乎于疯狂的力度去清查北齐旧地户口,变成编户齐民。

登记在册的编户齐民是国家力量的源泉,面对“散装”的北齐,杨坚从人口入手彻底给北齐旧地“换换血”,也算是一种正确的行为。

但问题是关东强于关中的事实让杨坚产生的强烈不安全感并未因户口被大量清查出来而被削弱。

本着要对关东进行持续削弱宗旨,杨坚始终坚持着关中本位的治国理念,将大量的徭役、赋税摊派给关东地区,从关东收缴上来的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

或许只有关中掌握天下兵马钱粮,而关东地区的人则始终保持着一种疲于奔命却依旧贫困的状态才能削弱杨坚心中的不安全感。

在杨坚眼中,关东人有很多财富,又没有多少事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毕竟,一个不疲于奔命的关东,就有可能形成威胁到大隋统治的势力。

杨坚的这个思想被他儿子杨广加倍学去了,杨广本着被压制到极致的关东才是好关东的原则,极尽压榨之能事,短短几年就把原本富庶的关东压榨到百姓大面积活不起。

北周—隋的官僚系统从一开始就对北齐故地抱有一种深深的不信任感,关东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可以吸血的“血包”,而且这种“吸血”不能停,因为一旦停下,对方就有成长起来威胁其统治的风险。

这种心态在杨广的大业一朝达到巅峰。

但是秦的历史已经说明了,不借助拉拢扶持等手段,仅凭一味的压制是无法控制关东的,而且压制越狠,反抗越烈,既然你的国家机器这么凶残,那么只要你的国家机器出了一点问题,关东群雄就会群起响应,彻底把你的国家机器给摧毁。

隋炀帝的春秋大梦最终被山东的遍地起义打断,当他的大隋轰然倒塌,那个关于天下归属的问题将再次被摆上台面。

幽灵

隋末大乱后期,握有河朔地区的窦建德原本是有争夺天下的机会的。

他失败的原因,表面上是在虎牢关轻敌冒进被李世民一举擒获。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同属于关陇集团的李渊快速接管了关中,关中的各项官僚系统经历短时间混乱后马上就能高效运行。

而贝州农民出身的窦建德需要在河北不断辗转扩大自己的势力,当李渊已经把新关陇集团打造成高效的战争机器时,窦建德才勉强捋顺自己集团的内部问题。

窦建德在建立自己根据地,构建自己集团组织架构上能力都是不俗的,他在根据地河朔地区的威望扩张到一直到唐朝末年还有人在祭祀窦建德。

他没有输在自己能力上,让他失败的最重要因素是时间,从一个基层起义军领袖费力组建自己的军队,经营自己的根据地,当然没有直接接管成体系的关陇集团来得直接,但历史给出的机会窗口期就那么长,错过了错过了,某种程度上讲,窦建德是另一个刘备,但李世民是加强再加强的曹操。

李唐王朝没有步隋帝国的后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在见识了窦建德、刘黑闼等河北起义军的彪悍表现后,明白了想要做到真正的长治久安,就得关中关东一盘棋,对关东百姓,不能盘剥太狠,对关东大族,得给上升通道。

长期的利益绑定是弥合分歧与仇恨的最好方法,唐太宗李世民上台后一直尽力做到关中、关东一碗水端平,重要岗位基本都是双方各一半,甚至群臣之首的丞相,李世民以及后世李唐子孙也尽力安排让关东人来做。

对广大的关东地区进行利益让渡,这是李唐王朝在前期能激发巨大的社会活力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样做也有一个问题,关东的产出比关中多一个客观事实,如果双方公平的一起发展,一定是关东发展的比关中更好,于是困扰杨坚的那个噩梦便会再次显现。

北周、隋、唐都是一套官僚系统,他们说到底是关陇集团成员,关中是他们的根基,关东明显强于关中的事实会让他们惴惴不安。

不安是一种不好的情绪,他会驱使人的行为发生转变。

唐玄宗时期,虽然大唐迎来了全盛,但关东比关中更富庶的情况也达到了极点。

唐玄宗的应对之策分两步走,第一是大力沟通江南,试图通过关中—江南一盘棋来削弱关东地区的优势,但这听起来就不靠谱,江南与关东更近,如果不加特殊干预,江南是更有可能跟关东一盘棋的,就算你通过政治干预强行推进,关中—江南一盘棋也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至于第二个嘛,就是积极向西扩张,拿下整个西域,增强关中自身的实力,这个办法理论上倒是没错,但尴尬的是当时的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强大的吐蕃政权,他始终威胁着大唐与西域联络的生命线河西走廊。

大唐想向西发展就必须压制吐蕃,而要做到这点大唐就得集全国之力,关东比关中更富庶,集全国之力一定是关东付出更多,所以唐玄宗的政策的实质还是拿走关东的利益去做大关中。

虽然唐玄宗在上层路线上仍秉持着太宗时起的给关东大族出路的既定方针,但是其不断从关东“吸血”来壮大关中的路线又注定会影响关东百姓的生计,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

当关东百姓的生计受到影响,窦建德的幽灵就会在关东复活,他们会找一个人“借尸还魂”,让这个人成为关东的代言人去脱离这套对他们不利的体系。

这次,这个人叫安禄山。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一个东西悖论,政治军事中心在西方,但经济文化中心在东方,这种矛盾处理好就是盛世,如汉唐,处理不好就是大动乱,如秦隋。

但是一般的逻辑是东方在大乱之后还会处于散装状态,最后的结果依旧是以关中为基地的西边政权收拾残局,为何李唐之后,长安再未成为都城呢?

正如当初里根对老布什说的那样:笨蛋,一切都是经济。

杨广不会想到,他拼尽全力做的那最大的一件大事会如何影响历史走向,他才是他所在的关陇集团的真正掘墓人。

6 阅读:757
评论列表
  • 2024-08-11 13:51

    古代的外裔少数民族都想入主中原,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成功的难道真的成功了?就说满清吧,满清想治理这个国家就得用中原汉文化,而且他们自己还要学,满清八旗子弟可是进安乐窝了一天是提笼架鸟飞鹰走狗的,一点点逐渐被同化,这是文明的力量。

  • 2024-08-14 04:32

    好文章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