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首,屠戮一县百姓,因何沦为历史反面教材?

寻壹历史 2023-12-17 22:13:27

战国时期,随着稷下学宫、开学讲堂等学术机构的兴起,各种思想交锋激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尤其是齐国的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的田文最富盛名,他门下食客三千,涵盖了各行各业。

自古以来,不乏有文人骚客常常以田文养士三千的故事来说明礼贤下士的重要性。然而,他们不会讲述田文门下的食客多是鸡鸣狗盗之辈,也不会说因为被人嘲笑,他屠杀一城百姓。更不会讲述他背信弃义,帮助他国征伐自己的祖国,就连与他同时期的荀子也评价他是: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田文为何会被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伪君子呢?首先我们需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孟尝君田文,齐威王的孙子,出身将门。然而,由于他的生母只是田婴的妾,地位不高,他在这个宗法制度严明的时代里,面临着庶出之子的身份困境。

更糟糕的是,田文在五月初五出生,这个日期在齐地的民俗中被视为不祥之兆,人们认为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会克死自己的父母。

因此,田文被视为祸胎,他的父亲田婴甚至差点将他扔掉。然而,田文的母亲出于母爱,偷偷将他藏匿起来,让他得以生还。田文长大后,终于与父亲田婴相认。

了解到自己的身世后,他与父亲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探讨人的命运究竟是由天命控制,还是由门户高低来决定。

田文才思敏捷,以门户比喻命运,指出如果命运真的由门户决定,那么只要将门户提高,就能改变命运。田婴叹服于此子的才华与学识,开始器重他并把家政事务都交给田文来打理。

田文认为自己的父亲田婴身居相位,却只是拿着高官厚禄无所作为,门下连一个贤士也没有,不如将钱财拿出来招贤纳士,广收天下英才。

田婴同意后田文便开始广散家财,四处招揽收留各国的游士,自此拜访田文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就有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的说法。

需要注意的是,他手底下的这些人并非都是贤能之士,其中不乏庸碌之辈,甚至还有杀人放火的罪犯、小偷小盗等不良分子,放到现在就是一黑社会团伙。

礼贤下士虽然是一种美德,但也需要有辨识能力,不能遍地撒网,就好比一个公司没有招聘门槛,就会吸引各种各样的人前来应聘,真正有才华的人可能会被淹没在众多的庸才之中。

“食客三千”这一说法,在很多人看来是美名远扬、人才济济的象征。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三千张吃饭的嘴,名头好听,沽名钓誉罢了。

随着田文养士的名声流传开来,他深受贵族和百姓的赞扬。他的门客们甚至说服了田婴废嫡立庶,因此,田文才能在田婴的40多个儿子中脱颖而出,继承了爵禄。

要知道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破坏封建礼制的忤逆之举。

随着田文的名声越来越大,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也听说了他的才华,甚至想用自己的血肉之亲去齐国做人质,来换见到田文的机会。但经过苏代的劝说,田文怕有生死之祸就推辞没有去。

后来,齐湣王派田文去秦国,秦王把他奉为上宾,并请他担任丞相。田文贪图荣华富贵,欣然应许。然而,时间不长,秦昭襄王就发现田文金絮其外,败絮其中,只是一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实际上,这并不奇怪。田文连基本的识人能力都没有,他能有什么智慧呢?自古以来的君主,可以没有才华,但必须有知人之明。刘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秦昭襄王先启用了魏国的逃犯范雎,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的扩张和统一提供了重要帮助。后来又重用白起,在长平一战成名横扫六国中最强的赵国。

这都表明秦昭襄王是识货的。相比之下,田文只是一个沽名钓誉、华而不实的人。他的所谓才华和智慧,只是虚有其表而已。

于是秦国的有识之士紧接着指出,田文是齐国的宗室贵族,现在手握重权,战事一起他肯定会向着齐国,这岂不是引狼入室吗?秦昭襄王也觉得在理,于是便把田文囚禁起来,打算把他杀了。

这倒不是说秦王心胸狭隘,咱们来想一想,范雎是魏国人,魏国与秦国是世仇,秦王为何不疑心他呢?因为人家范雎是确确实实出谋划策,有益于国家,反观田文呢,时间这么久了,非但没有一谋一计,反而在秦国招揽门客。

秦国的贤能良将都在朝堂之上,他所结交的大半是秦王没有重用的用庸碌之徒。你田文既不出谋划策,还广结党羽,你想干什么呢?假如你是秦王你作何感想?

在其位不谋其职,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犯罪,田文的做法和我们国家现在大力打击的懒政之风有何区别呢?往往这种行为比起贪污更可怕,遗害更广。

这下秦王决定要清理蛀虫了,田文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田文在秦国的门客建议他去贿赂秦王的宠姬,以换取自己的活命机会。那位宠姬张嘴就要他的狐白裘,就是用狐狸腋下那一撮白毛所做成的衣服,可谓是价值连城。

然而,这件狐白裘早已经被田文作为见面礼送给了秦王。那衣服没了只能偷了,他养的那些小偷小摸之辈便在晚上扮作狗的模样潜入王宫,成功将狐白裘偷了出来。

于是,那位宠姬收到货后,给田文点了好评,向秦王吹枕边风,田文这才死里逃生。

第二天秦王上班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田文在秦国担任了半年多的丞相,他对秦国的人口、户籍、山川、地图以及兵马部署等军事机密都了如指掌。如果田文真的逃回齐国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攻击秦国,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秦王立即派人去抓田文。此时,田文已经跑到了函谷关,但是边关有宵禁的规矩,要等到天亮才能开关放行。

幸运的是,田文一行人中有个口技达人,他模仿着鸡叫声,让守卫误以为天已经亮了,于是田文得以顺利出关。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也因此而来,形容那些利用不光彩的手段达到目的的人。而田文则因此得以逃脱秦王的追杀。

在逃出函谷关后,田文带着门客路过赵国。赵国的赵胜,也就是平原君,热情地招待了他。田文在当时应该也算是个一线明星,他在赵国的粉丝都闻声而来要一睹偶像的风采。

在那个尚武的年代,他们脑海中的田文应该是人高马大的肌肉猛男形象,可是现实中的田文确是一个弱不禁风,矮小丑陋的一逃犯。

当田文的粉丝们看到他的真实面貌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据说田文的妻子曾与自己的门客偷情,田文对此选择了忍耐,以一种超脱的圣人之态看待这件事情。

但是这次不同,当有人取笑他时,他立刻提着剑和门客砍杀这些看热闹的人。给我戴绿帽我能忍,但是笑我丑那我不干,田文一伙足足屠了一个县城的百姓后才返回齐国。

田文自己招募了一批道德败坏的无耻之徒,被妻子背叛后还要虚伪地强压怒火,假装宽容大度。然而,对于无辜的百姓,他却因为被人取笑而举剑相向,大开杀戒。他伪善的面具被取下后,展现出的就是一张嗜血好杀的禽兽模样。

逃回齐国后,田文被任命为齐相。他一直对秦王要杀他的事情耿耿于怀。不久后,他建议齐湣王联合魏韩两国一起伐秦。在秦国碌碌无为的田文,这次利用他在秦国掌握到的情报,成功地让三国联军一路攻破了函谷关。这一胜利让田文声名大噪,他在齐国的地位更加稳固,自己也变得更加专权跋扈。

然而,田文的门客中也有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他自称无才无德,却成为了田文的座上宾,并在日后帮助田文躲过一劫。他的名字叫做冯驩[huān]。

田文需要养活众多门客,这给他带来了资金压力。因此,他在自己的封地薛地放了许多高利贷,并派遣冯驩去收债。冯驩在临行前问田文,收回来的钱要买些什么物件。田文回答说看自己缺什么就买点什么。

然而,冯驩到达薛地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并没有按照常规去收债,而是将所有借条一把火烧掉,并声称这是田文的意思。这一举动让当地百姓欢呼雀跃,对田文赞不绝口。

当冯驩回到田文身边时,田文询问他买了什么。冯驩回答:“我看你对待百姓强征高利,让他们债台高筑。因此,我擅自作主,把你的借条全部烧掉,给你买来了仁义。”田文听后心情郁闷,但强忍不快,让冯驩退下。

然而,正是冯驩的这一举动,让田文在一年后被罢官回到封地时,避免了人人喊打的命运。相反,他得到了百姓夹道欢迎的支持。

田文不过是一个伪君子罢了。他的门客就是他的脸面,无论他们做了什么,他都得装出一副大度的样子,硬着头皮撑下去。看看他治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会去借那种高利贷呢?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宋,他随即野心膨胀,欲图一举灭了名存实亡的周朝王室,自立为天子。然而,但在这之前,他要办一件大事,那就是要杀了在齐国嚣张跋扈的田文。田文在齐国势力极大,其威望甚至超过了齐王,使得民间流传着“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齐王”的说法。

田文在齐国党羽很多,很快就收到齐王要杀他的消息,便一溜烟跑到了魏国,还作了魏相。魏国与齐国那是世仇,魏国就是被孙膑用计在马陵之战中全歼了魏国主力,从此跌下了神坛,一蹶不振。

田文去魏国,摆明了就是要和齐国硬刚到底。果不其然,燕国当时任命诸葛亮的偶像乐毅为主将,攻伐齐国。田文这时候心中早没有家国大义,甚至忘了自己齐人的身份,他立马响应他国的号召出兵齐国。

这一战,齐国几乎面临亡国的危险,幸得田单力挽狂澜,才使齐国得以复国。这就是田文,世代享受齐国恩惠的宗族子弟,在齐国寸功为力,结党私营,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立马调转枪头做了”汉奸“。往往汉奸比敌人更可怕,尤其是田文这种位高权重的汉奸。

当年,魏文侯委派乐羊攻打中山国,而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担任将领。两国鏖战三年。中山武公便以乐舒的生命相威胁,试图迫使乐羊退兵,但乐羊坚决拒绝,继续进攻。中山武公一怒之下,将乐舒做成肉羹送给乐羊。

尽管如此,乐羊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和决心,含泪喝下了一碗儿子的肉羹,最终成功攻下了中山国。战后,乐羊虽被加官进爵,赐予封地,但魏文侯认为此人不惜骨肉相食,无情无义,从此不再重用他。

如今的田文踩着皑皑白骨走向了权力之巅,身后背负着齐国人民无数的血债。他的所作所为在魏国也引起了广泛的非议,随后他也因此被罢官,回到了薛地,成为了一个不属于任何诸侯国的独立存在。

这意味着他已经背离了自己的祖先和家族,他也没有脸面再回到齐国,他只能在薛地自立门户,独自面对未来。

几年后,田文去世,齐国立即出兵攻打薛地,就连他曾经任职的魏国也加入了这场灭薛之战。最终,两国共同瓜分了薛地,并将田文的后人也尽数伏诛。

田文死后谥号”孟尝君“,但我认为他并不配称为“君”。君本指品格高尚有才能的人,田文曾任三国相国,他的政绩乏善可陈,没有展现出为国家大义着想的政治家风范。

相反,他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公义,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就会毫不犹豫地倒戈相向,毫无政治家的操守。

此外,田文虽然声称自己礼贤下士,养士三千。可细细想来他养的那些门客配的上”士“这个词吗?当时的士都志向高远,心怀天下大义欲救民于水火之中。

反观田文手下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作奸犯科之辈。成语”鸡鸣狗盗“”狡兔三窟“这些贬义成语统统来自田文的个人经历。

他虽然曾经通过豢养底层士人,多次在危难之中转危为安,但他在对待一代大师荀子这样的绝世大才时,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任用。更令人不齿的是,他竟然将后来在秦国大展神威的干才范雎推荐给了秦国。

此外,司马迁就曾特意走访过薛地,发现那里的百姓暴戾好斗与周边邹国、鲁国这些曾经的礼仪之邦的民风大为迥异,薛地的这一奇特现象被认为就是田文在位时所养的那些”士“留下的陋习流弊。

田文身为齐国宗室显贵,利用投机钻营的手段攀上相国高位,却严重违背了作为臣子的道义。

他仗着“王者亲属”的尊贵身份,尽情享用齐国的财富,然而这些财富并未用于国家建设或民生福祉,反而成为他豢养私人门客的资本。这些门客被他用来谋取个人私利,甚至眼睁睁地看着国之重器落入敌国燕国之手,而无动于衷。

更令人震惊的是,田文竟然与仇敌联手讨伐自己的母国齐国,这种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臣子的忠诚与道义。

得胜后,他又在封地保持中立态度,俨然以诸侯自居,这种公然藐视君臣之道的行为简直前所未有。田文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对臣子之道的极度践踏,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底线。

因此,司马光认为孟尝君是一个奸雄,绝对不值得颂扬。我只能说格局决定结局,田文死不足惜。

1 阅读:172

寻壹历史

简介:专注于推送文史类的优质文章。 旨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