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时期:战国初期,大约在前425年-前341年
魏文侯继承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晋国的河东富庶之地,并早在公元前425年就率先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改革。
在此后魏文侯、魏武侯的统治时期,以及魏惠王执政前期,魏国一直保持了战国初期的最强国地位。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衰败。

人口:预估325万人
魏国在战国初期拥有四十万大军,在阴晋之战中,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秦军的五十万大军。若按此压倒性优势计算,即3:1的比例,5万的“魏武卒”相当于150万大军。
再根据战国时期的“五人出一卒”的比例推测,35万大军相当于175万人。由此推断,魏国的总人口大约为325万人。
由于年代遥远,人口统计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下面各国都按此法推论。
城池:
最北边到赵国的邯郸。桂陵之战后攻下了邯郸
最南边到楚国的方城。垂沙之战后攻下了方城
最西边到秦国的陕县。阴晋之战后攻下了陕县
魏国最鼎盛时期拥有的城池包括安邑、大梁、上郡、马陵、河西、桂陵、邯郸。
2、齐国鼎盛时期: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执政时期,时间是前356年~前301年
齐威王在位期间,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同时重用田忌、孙膑等人,加强军队建设,使得齐国国力大增。
济西之战是齐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燕军将领乐毅统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差点将齐国灭国。

人口:预计350万
齐国,人口稠密的商业繁荣之国,广袤领土七十余城。其中既有繁华大城,也有宁静小城。据估算,齐国总兵力达七十万,实力雄厚,为天下强国之一。
城池:
最北边直抵燕国的蓟城
最南边延伸至楚国的方城
最东边延伸至朝鲜半岛的清川江
最西边抵达赵国的灵丘
齐国在鼎盛时期,疆域内拥有众多繁华城池,其中包括临淄、即墨、鲁城、东阳、平陆、薛城等。
3、赵国鼎盛时期:公元前302年到公元前260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长平之战这段时间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下,推行胡服骑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与秦国对峙,展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人口:预估400万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与白起对峙的有四十五万赵军。同时由李牧所统帅,部署在代郡、雁门两地抵御匈奴的赵军有二十万,另有防守赵都邯郸的十五万赵军。总体估算,赵国的总兵力达到八十万之众。

城池:
在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的城池包括邯郸、晋阳、中牟、信都等。
4、燕国鼎盛时期:燕昭王时期,前304年-前237年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诸葛亮的偶像乐毅为将,率领燕国倾国之兵,联合五国共同伐齐。
此战获得大胜,齐国的大小七十余城尽归燕国,燕国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在即墨之战后,燕国的国力开始由巅峰逐渐衰退。

人口:300万人
在战国后期的前251年,燕国乘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国内尽是妇孺老叟,发起了对赵国的进攻。
燕国当时派栗腹为将,率领四十万燕军主力攻打战国邯郸北部的鄗城,同时派庆秦作为策应,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代地。然而,这两支大军都被赵国名将廉颇击败。
城池:
燕昭王时期,燕国的主要城市有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
5、楚国鼎盛时期:楚宣王、楚威王执政时期,前370年-前329年。
垂沙之战是楚国与齐、韩、魏三国之间的战争,楚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导致其国力开始衰退。

人口:预估500万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 “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即士卒百万余众。
城池:
郢都、丹阳、寿春,鄀都、鄢都、陈都等
6、韩国鼎盛时期:是韩昭侯在位期间,前363年到前333年
韩昭侯在位期间,通过任用法家人物申不害进行改革,在国内推行法制,改革军政,加强君主专制,使韩国国力大增。
然而,在宜阳之战后,韩国的国力开始由巅峰逐渐衰退。

人口:预估350万
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奴隶)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总兵力七十万;
城池:
包括宜阳、新郑、郑县等。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加上秦国灭亡后项羽烧了许多藏有史书的楼台宫阙,致使史料有限,我们无法精确得知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和各国具体的人口数量。
然而,通过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我们可以尝试推测这一时期的人口状况。根据路遇、滕泽之的《中国人口通史》的研究,书中提到西汉建立之初的人口数量大约为1300万。
《史记》中也有相关记载:“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
由此预估秦始皇时期的人口总数大约在3200万左右。
这一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战国时期人口数量的可能估计,但具体数字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