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绞胎马陶瓷的历史长流中独树一帜

单眼皮小妞 2024-05-02 03:11:17

绞胎瓷是唐代陶瓷装饰工艺新品种,或称「搅胎」,「绞泥」,兴起于唐代,是将犀皮漆器工艺特点运用到瓷器制作中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瓷种。是用白,褐两色或多色泥料相间揉搓在一起,相互交替糅合、折迭、盘卷、切刮,经拉坯或模压成型,再粘贴、镶嵌、拼接,然后拉坯成型,烧制而成。由于泥料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行云流水,最后施以透明釉,极富装饰趣味。每件绞胎陶瓷均含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但件件绝不相同,其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的历史长流中独树一帜。

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生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元以后逐渐衰落。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是人们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绞胎瓷通过与雕刻艺术结合更能表现其材质美,通过与美术瓷结合可以做出更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设计上还可以借鉴青铜器,玻璃及玉器等更丰富了绞胎瓷文化内涵。因此可以说在当时来讲,绞胎陶瓷是技盖群芳的高技术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组织人员进行研究仿制,至少到七十年代前,尚未获得很大成就。

本品造型秀美,制作工整,绞胎斑纹与胎体地色浑然一体,绞理细腻又有变化,是一件好工费时,浑然天成,罕见的绞胎佳器,褐两色或多色泥料相间揉搓在一起,相互交替糅合经拉坯或模压成型,再粘贴然后拉坯成型,烧制而成,由于泥料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行云流水,风格鲜明独特,柔和光亮,呈现几何纹,有如水波行云,千变万化,气韵独特,色泥在扭曲掺合后呈现千变万化的图案,如梦似幻,妙趣横生,张弛有度,表现力丰富,装饰意味强,极富装饰趣味,胎釉上乘,品相完整,艺术效果奇特,具视觉冲击感,装饰效果颇具现代感,表现力丰富至极,代表着唐宋人审美的极高标准。

无论是从稀有程度,还是从器型、工艺上来讲都是绝无仅有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唐代时期的绞胎陶瓷器自然奔放、气息纯朴,后世难以仿制,是为不可多得的佳品。也是唐代艺术与文化的集中体现,唐代陶瓷烧制业的巅峰之作。艺术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因为其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独创性,而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

历史上的绞胎瓷也是因其工艺上的高难度而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高温下,不同颜色的泥土收缩率不同,其制成的胎就会容易开裂,因此成品率很低,这也是绞胎瓷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才会有所发展的原因。唐代不仅文人雅士非常喜欢瘿木器的高雅细致,王公贵族之间也以瘿木制品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并有“瘿樽、瘿枕、瘿床”等瘿木器流传于世。绞胎马受瘿木器纹理启发是唐代良驹在形态和神韵上最直观的呈现,这时期的马不像汉马那般气势雄大,也不似魏晋南北朝时的清瘦俊秀,而是饱满圆润、结构分明、气质优雅,写满大唐贵气。唐代绞胎器中,以马俑最为著名,这有一定的社会根源。

在唐代,打马球、狩猎、赛马等是非常普遍的马上贵族项目,从宫廷到民间,均以此为乐事,女子也可骑马狩猎。唐玄宗赴泰山祭祀还带了数万匹牧马跟随,远远看去,“色别为群,望之如云锦。”除了游乐,马还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太宗、高宗都曾多次派人到境外采购马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常给唐朝进贡,礼品中往往有大批的骏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人爱马,不分阶级和身份,是一种真正的全民行为。理所当然,文武百官也都喜欢选用三彩马或绞胎马作为重要陪葬品来显示地位与财富,使绞胎器在唐代成为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典范。

0 阅读:10

单眼皮小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