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铜鎏金尊者巧匠妙艺之重宝

单眼皮小妞 2024-04-13 05:37:43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行不广。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最早一批高僧,他们得到了胡族统治者的大力扶持。西域僧人佛图澄被后赵石虎尊为“大和尚”,他不仅宣讲佛教,还参与军政机要,佛图澄的弟子道安被前秦苻坚迎至长安,领众数千人,他制定了僧团法规仪式,为以后汉族地区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础,5世纪初,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在后秦君主姚兴的扶持下主持译经,他不仅系统译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还培养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设中国佛教的优秀学者。

十六国还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开凿于这一时代,现存佛教造像也始见于此时。在佛教东进的旅程中,十六国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从此开始,“佛教征服中国”的脚步加快了。明初,由于汉藏关系的活跃,明朝中央政府为了掌控西藏等边疆地区,采取了多封众建的政策,多方笼络藏传佛教区域内地方豪酋和宗教领袖,一时之间,藏传佛教高僧纷纷来京朝觐,受赐听封,同时,明代皇家使臣不断西去,招纳赏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汉藏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汉藏与藏汉两种风格的造像同时活跃存在的现象。

本品造型浑厚稳重、装饰富丽繁缛,造型典雅端庄、沉静温婉,而将平衡和谐的东方美学发挥到极致,艳丽精巧的时代风格,纯正润美,图纹别致,雕工纯熟,藏锋不露、磨工圆滑,刀法精密,圆润浑厚,不露刀锋,纹饰雕剔装点,极尽华美,夺人珠目,可谓匠心独运,雕琢抛光一丝不苟,平面打磨平滑如镜,布局工整,严谨规范,法度自然,密度极佳,油脂光泽,手感润滑,无论在金属质之美、技巧之美、形式之美、意境之美方面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了是为凝聚帝王神思、巧匠妙艺之重宝。

不惜工本,千锤百炼,铜质精良,表面又施以金彩,金光灿灿,给人光洁圆润、柔滑细润的艺术美感。同时其全身的装饰新颖别致,也足显其工艺之优长。如它的花冠、耳珰、项圈、臂钏、足钏、宝带等,做工繁复讲究,形制美观大方,恍若真人佩戴于身一般,若非高超的工艺技术,很难达到如此真实的效果。这些优胜特点各有其不同的艺术表现,造型之美使其具足了内在十足的气韵,而工艺之美使之增添了精巧和华丽的外表。通过造型和装饰的巧妙结合,最终实现了内外的完美融合,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展现出惊世骇俗的大美艺术风范。在秉承传统造型的基础上,都融入新的时代审美和艺术元素,各展风采,各具特色,形象更加庄严,造型更加完美,装饰更加华丽,配置更加繁缛别致,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审美情趣和造像艺术风貌。

佛教艺术品无疑是最令人关注和期待的拍卖亮点,纷纷推出稀有精致造像拍品,以迎合市场需求。若了解艺术品的价值,首先要探索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三种抽象价值。1、美学特征;2、文化内涵;3、精神属性。因艺术品有扩大的价值表现形式,相对价值的表现系列则永无止境。简单理解,就是抽象价值可被发掘、延伸得无止境,佛教艺术市场之所以仍会有很大空间,原因在于未知领域及抽象密码的破译。不遗余力的工艺成就,塑造着多重细节的非凡,金铜佛像除在铸造与锤揲成形的基本美学之外,仍考验着匠人在打磨光润的塑像上实施“镶、嵌、错、鎏、刻”后续五种技艺的娴熟。

(1)镶:是以绿松石、珊瑚、水晶、琉璃等各类宝石,粘附动植物胶,填入预留的凹孔。

(2)嵌:多不用胶质粘结,而以两边穿孔或物理方法将己制成形的金银链,及细小珍珠与珊瑚串置入槽内,有些许空隙。

(3)错:是将金属敲捶入暗槽,凹槽剖面为马蹄形,使置入的金、银、锡、各色铜等埋入其中,使其表面平滑而不易脱落。另有鋄金银工艺,多用于铁质胎体。

(4)鎏:将金调以水银,敷于铜或银胎表面,加热后水银挥发,使金牢牢附着其上。

(5)刻:鎏金前后多釆用的方法,主要使塑造的线条更加清晰、立体。錾刻的衣着纹样,则多取自盛行的锦缎丝绸。铭文题记的钤錾常见于鎏金之后,非鎏金的作品只需最后的抛光打磨。

通过对此像形式到工艺的全面考察,不难看出其装藏内容丰富,形式复杂,仪轨严谨,工艺讲究,这些足以显示此像作为宗教艺术非同一般的神圣性和殊胜性,同时通过考察,也不难看出其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艺术表现的自然性与真实性。一言以蔽之,此像装藏内容、形式及工艺既展现了它独特的宗教艺术面貌,也从一个角度见证了其年代的真实可靠。

1 阅读:13
评论列表

单眼皮小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