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市场化的央企,也挖了不少人

地产动态人才 2024-03-24 12:34:45

前几年的人才市场是民营企业挖国央企,如今更多的是国央企从民营单位招揽人才。

在一众头部国央企中,中海有宏洋、绿地有绿地香港。

作为军工背景的保利集团同样也有着自己唯一家海外上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保利置业。

作为一向很少外招的央企保利置业,自2021年至今开启了对外挖人的节奏,这其中主要有:

1、原融创上海区域产品营造中心总经理顾菲(出生于1978年,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拥有10年设计院工作经历,在融创上海区域做设计管理工作超10年以上,期间参与打造了多个品质楼盘);

于2023年2月加盟保利置业担任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2、原旭辉集团拓展中心管理部总经理窦义粟(出生于1981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曾就职于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的国企咨询公司-上海投资咨询集团,之后在上海仁恒、旭辉等主流房企负责投资管理工作);

于2022年底加盟保利置业担任投资中心副总经理;

3、原新城控股淮海区域营销总经理孙晓慧(出生于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曾先后就职于万科上海公司、中骏上海公司、新城控股营销中心负责营销管理工作);

于2022年3月加盟保利置业担任上海公司营销总监;

4、原阳光城集团营销副总吴志侃(出生于1982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先后在远洋、复地、阳光城等企业负责营销管理工作);

于2021年初加盟保利置业担任营销中心总经理;

可以看出以上所有人员过往的“作战经历”都在上海,这次保利置业的对外招聘涉及到了研发、营销、投资等众多核心条线,且都是总部职能管理岗位。

保利置业是保利(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而保利(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香港公司。

事实上保利置业和保利集团的关系属于“过程运用”。

前身为成立于1973年的新海康航业投资有限公司。

1993年被保利控股收购,作为保利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

多年来保利置业以匠心精神开发了众多标杆作品:

先后打造了上海文化标杆项目上海保利大剧院、写字楼标杆项目保利广场、住宅标杆项目翡丽甲第等,对品质的追求始终如一。

2021年10月,保利置业广州区域董事长万宇清被调任总部担任董事会主席,而这一年也成为了保利置业未来发展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也正是公司提出在未来五年再造一个保利置业的‘十四五’奋斗目标”。

2022年的3月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万宇清首次以保利置业董事长的身份公开亮相。

并做了重要讲话:

2022年公司的销售目标,签约保底目标650亿元,同比增长15%。

此外,再次提出保利置业还将坚持“十四五”期间再造一个保利置业的目标,争取期内达到销售1千亿。

2023年1月召开的经营工作会议中万宇清再次指出:

回顾2022年,在异常严峻和极度困难的环境下,保利置业完成了集团调整后下达的任务目标,全口径销售业绩行业排名第40位,较上年末提升20名。

业绩同比变化在22家国央企中位居中上游水平。

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证明保利置业是敢打硬仗、能打赢仗的队伍。

这是保利置业自信自强的根本来源。

过去几年,保利置业走得慢了一点,而下一轮当中我们要快起来,要越来越快”,也要走的更远。

也正是在这一年中,保利置业在各个方面都是一改常态,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这其中主要的表现为:

1、2020年引入德勤第三方机构,全面展开内部管理评审,向管理要效益;

2、2021年的对外招聘多位职能中心总;

3、2022年全年拿地金额176亿,新增土地货值352亿,位居行业25位。

2023年3月28日保利置地也发布了2022年的年报。

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2022年合同签约金额502亿,克而瑞百强房企销售榜单第40位,同比提升20个名次。

长三角和大湾区的签约占比达到了70%,合约销售均价同比提升16%;

2022年新增土储174万平方米;

2、2022年拓展金额174亿,上半年获取项目在年内销售转化率为18%;

3、在一线城市的持有权益土储占比提升了2个百分点至22%,持有权益土储在长三角和大湾区的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至43%;

4、债务结构在不断优化,平均资金成本下降26个基点至4.27%。

通过年报可以得知2022年502亿的合同签约额跟最初制定的650亿,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没能够完成既定目标。

面对依旧严峻的市场环境,2023年集团表示也未设定具体的销售指标。

但对稳定增长的预期充满信心。

能够体现出阶段性成果的是2023年的保利置业,在1-2月份的销售额131亿元 同比增243%。

2023年第一季度,置业集团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217亿元,同比增长261%。

市场排名也来到了前20。

时至今日,民企半数以上退场,沉寂多年的非头部国央企迎来了某种意义上的春天。

对比民企的快节奏和较大的容错空间,国央企在这个领域的风险管控上有着先天优势。

10年前民营单位偏爱从国央企挖人,看重是国央企经理人超高的性价比,标准化的流程和资源。

10年后国央企从民营企业招揽人才,看到是自身部分职能体系的滞后,有着越多的国央企通过市场化招聘来改观内部管理、应对市场。

世事总在不断变化中,兴衰荣辱,虽没有定数。

在面对变化中做出改变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关于今天的内容,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0 阅读:0

地产动态人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