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后期,因陈宜中之事,使宋军无法充分运用

玉兰历史观 2023-04-10 21:48:09

全文共2853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所谓的‘宋末’,其实就是在南宋末期,大宋已经开始没落了,其实宋太宗所做的事情,对于大宋的灭亡,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作用的,因为宋太宗的“重文轻武”,使得大宋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得到最好的发挥,所以才会造成如今的大宋,屡屡遭受外敌的侵袭!

大宋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那是因为大宋之中,有着一批一批的英才,这些英才,一个个都在为大宋的江山着想。

就像本文所说的那样,当时的南宋后期宰相陈宜中,在宋恭帝与宋太皇太后驾临临安之后,并未跟随,反而与陆秀夫、文天祥等人一同南下,辅佐二王子,广收兵马,准备光复大业!

再加上之前逃亡之时,他们已经与赵若和有所牵连,故而今天他们前来,便是想要打探一下大宋末国宰相陈宜中以及赵若和的来历!

1,和元军决一死战

1276年,宋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元兵逼近临安,南宋太后皇谢道清终于决定投降,当时宋恭帝还只有五岁,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和大臣们商量了一番,也只有寥寥几个人肯投降,像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这些人,也都是坚定不肯投降的。

很多文武百官都不同意,但是元军很快就会打到京城里来,有些文武百官就跟着太后镇守临安,有些文武百官不肯降,就跟着赵高和赵毅逃走了。

从这份文件上就能看出来,虽说南宋已经灭亡,但好歹也是三百多年前的大宋,肯定有很多人愿意为国家卖命,这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最重要的是,现在连皇太后和皇帝陛下都认输了,剩下的人,要么逃,要么死!

陈宜中身为一国之君,又是一位拒降之臣,自然要身先士卒,果断地领着二位王子与大臣,往南边逃去!

2,拥护宋端宗,宋少帝

陈宜中等人之所以于1277年逃到福州,是由于太后钦封了益王赵高为福州总督,故而其出身也有一定的依据。

宋恭帝投靠了元朝,被追封为瀛国公,南宋已经灭亡,但是陈宜中等人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在福州扶持了福王,成为了宋端宗的继承人。

要知道,陈宜中可是“右相府”的实权人物,文天祥与陆秀夫都是陈宜中一手提拔起来的“军师”,本身就是“军师”,对于“军师”一类的人物,自然知道得十分清楚!如今皇位已定,兵权已定,下一步便是复国,只是复国的方法和力量都十分有限。

于是陈宜中开始在当地招募士兵,当地百姓一看南宋皇帝要招募士兵,纷纷争先恐后的报名,于是陈宜中和他的部下迅速组成了一只部队。

纵然可以动员百姓积极参战,但这些人都是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普通百姓,这一支临时组建起来的部队,面对着元国的精锐骑兵却是显得十分脆弱!

于是,在七岁那年,宋端宗便随陈宜中他们一起南下,在半路上,一不小心,便被一场龙卷风卷入海中,虽幸免于难,可到了1278年,却因身体不堪负荷,一而再再而三的病倒,最终,年仅九岁的宋端宗,一命呜呼!

当时,他们还在拥护卫王赵毅,也就是现在的宋少帝,宋少帝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皇位,但是没过多久,就被人杀死了!南宋,全军覆没!

1,断崖战役

1279年,元军主帅张弘范,于崖山上,面对着千军万马!

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张世杰带领着南宋军队,与元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张世杰命令手下用绳索将宋军的战舰捆绑起来,然后将战舰上的补给全部都搬上了战舰,元军想要纵火,张世杰却是早有预料,他命令手下将战舰上的泥土全部都抹上,使得战舰上的火势完全熄灭。

纵然火烧不成,也只有死守,宋军或者投降,或者拼死抵抗,或者逃往大海,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只有和元人拼命了。

但是,一旦被围困久了,他们就很难喝到水了,再加上被海水熏得上吐下泻,战斗力大减。

陆秀夫抱着宋少帝跳入大海,张世杰侥幸逃脱,却也没能幸免,最终葬身大海,崖山一役,南宋灭亡。此时,陈宜中依然不死心,又有了新的打算,这才有了占领一座城的打算。

2,陈宜中攻城

首先,这个城市在越南境内,和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身为宋丞相的陈宜中,就是为了向这个城市求助,要求这个国家派遣军队,协助南宋重建。

不过这也只是陈宜中的一厢情愿罢了,区区一个战城池,又怎能抵挡得住大元王朝的进攻?到了1280年,他非但没有答应陈宜中,反而自己跑到了元人那边,逼得陈宜中不得不南下,最后来到了泰国,也就是现在的暹罗国。

但在暹罗城,陈宜却被南宋放逐的官员们切断了与他的关系,从此之后,便再无他的踪迹!其次,陈宜中的“攻城”策略,究竟是想自己逃命,还是想求援?在这个问题上,小编认为还算开明,因为根据历史记载,陈宜中的所作所为,他就是这样做的。

例如,陈宜中拒不降,执意要带着年轻的宋帝南征,然后又派出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等,这些都表明了他对大宋的忠诚。但是,为什么他的求援信号会消失?

小编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南朝已经彻底灭亡,想要复兴,就需要借助外力,陈宜中选择的据点实在是太小了,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哪里还敢去那么远的暹罗,他才不会傻乎乎地给赵幽月出兵!

第二个原因,就是陈宜中到了暹罗之后,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知道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恢复南宋的统治了,所以他觉得自己没有脸回去,也没有勇气回去,所以他决定闭关,直到老死!

1,关于赵若和的背景

赵若和是魏王赵廷美的第十一世孙,宋太祖赵匡胤之三弟,宋太宗赵光义之兄,魏王赵廷美之孙,赵若和的身世,与赵宋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从考古发现来看,赵若和极有可能是赵廷美的十世孙,根据《前将仕郎赵伯宣墓志铭》,赵廷美之四子赵德雍,得广陵王爵,广陵王爵,并非赵宋宗室之人,只有一支余孽,尚存。

赵伯宣是赵廷美九世孙,其子名为“若”,那么赵若和应该就是赵廷美十世孙了。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赵若和可是赵宋皇族的直系血脉,是货真价实的皇族!

2,赵若和与陈宜中的关系

陈宜中与赵若和之间的联系,不过是陈宜中用计引诱益王、卫王来福州罢了,其真实目的,却是针对赵若和所在的王府——宋端宗,亦即益王赵昰。

赵若和年轻气盛,却是早有预谋,将两个王子、陈宜中等一众大臣,连同整个郡王府,都迎了出来,参与到了这一次的复国行动中,没想到,蒙古大军,已经杀到了这里,赵若和只能跟随着陈宜中等人,一路往南逃亡。

即便是赵若和,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他毕竟是赵氏皇族,并非是旁支,而是跟随着南朝的军队,在峰顶一战之后,赵若和已经完全陷入了绝望之中。

不过,这一次,他侥幸逃脱,赵若和并未归附大元,反而回到福建,为赵家延续血脉!

因为害怕被元朝发现赵宋皇室的血统,赵若和将“皇”改成了“黄”,于是就搬到了现在福建的漳浦,直到朱元璋统治时期,赵若和黄家的子孙,都遵循着一种传统,那就是不得与其他姓氏联姻,而他的子孙,则需要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牢狱中渡过难关,也就可以成功结婚了。

因为族谱规定,明姓之人不得自作主张,便将此事上报给皇上,朱元璋便下旨给赵若和一个“赵”字,这才让他恢复了皇室血脉!

总而言之,陈宜中在大宋末朝中,一直都是以振兴南宋为己任的,但事实就是如此,在多次求助无果之后,陈宜中终于彻底死心,选择了安逸地过日子!

至于赵若和,那就是因为他背后有强大的靠山,所以他在最后关头,也算是为赵宋王室,留下了一丝生机!

0 阅读:12

玉兰历史观

简介:品古今中外,观历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