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武举制如何?其测试内容和效果

玉兰历史观 2023-04-12 16:52:11

全文共157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说起“科举考试”,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唐朝。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的寒风呼啸,所有的学子都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挑着灯笼看书,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测试,最后才能进入科场,成为一名真正的文臣。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这场科考,只是一场文试。

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并被记载在各个学校的史册中。但是,关于武举的具体时间,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其实,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过一次“武试”。当时的考试,对身体素质和武艺的要求都非常高。

而在明朝,尽管在明朝建立之时就已经实行“武举”制度,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一介草根,对于“武力”自然是极为畏惧的。

朱元璋非常担忧,如果有一些武艺高强的人进入官场,将会危害到他的江山。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乾隆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与措施。

而对于武将来说,世袭制、世袭制、军籍、文官等都是最重要的途径。武举制是在天顺三年才被正式设立的。

而这一次的“武举”,也是因为“土木堡”的变故,才会被人所忽视,被人所关注。一场大战下来,京师,五军,十五万兵马,全部战死。

1、击退外敌

明朝自“土木堡之变”之后,海防力量大不如前,日本侵略者趁机对明朝沿海发动了侵略。明朝的沿海地区,海盗横行,以劫掠民脂民膏为乐。

更是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军事基地,这对于那些居住在海岸边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很多人承受不住,开始四处逃亡。再加上朝廷对于这些人的放任,使得这些人的气焰越来越盛。

他们以蛮横霸道之势,侵入明代腹地,对明廷的稳固发展及皇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好好发展,只有死路一条。

其实,“重文轻武”的不仅是明朝初期的朱元璋一人,历朝也都有“重文轻武”的倾向。这样的体制,在培养出一大批士子的同时,也埋没了一大批优秀的士子,对国家与边陲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防备边境游牧民族的侵扰

土木堡之变后,明军中的反抗力量已经丧失了先机,陷入了较为被动的局面。再加上周边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在对大明的边疆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侵略,这也使得大明王朝的将领人选,以及将领的选拔,都成为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明朝边陲经常发生游牧民族的迁徙,对边陲民族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土木要塞之战”之后,明朝军力锐减,边疆守卫力量锐减,导致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肆意妄为,大肆劫掠。

为了维护和巩固明朝的统治,确保明朝边疆的安定,大力发展军队是当务之急,而“武举科举”则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明朝的内忧和外患一直是比较严重的,这也是明朝帝王从“重文”到“重武”的原因。主要侧重于“武艺”和“谋略”两个方面,主要侧重于“谋略”方面。

只要能通过这次考试,就能领到每月一份丰厚的工资。能通过“武举考试”进入京城的,都是有资格入朝为官的。但是,每年报考武举的人数,却比“文科”要少得多。

第一,这一次的“武举考试”实在是太容易了,第二,这一次的“文科”,本身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条件。所以,虽然“文科”比“武举”要难上许多倍,但是“文科考试”,却比一般人更难上许多。

同样的,也有不少人是考不上“文科考试”,于是就去考“武举考试”的。但是,这种人无论在文武方面,还是在“武举考试”中,都属于垫底的存在。

当然,类似于戚继光,沈有荣,吴三桂这样的明朝名将,本身就是武举之人,沈有荣,季光等人更是建功立业,功勋卓著。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想获得长远的、稳定的发展,必须把“眼光”放到对发展有利的方面,如军事和经济。更不会因为一己之私,而置天下百姓于不顾。“重文轻武”,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这样做,不仅会损兵折将,也会对国家整体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圣上的眼光,自然是要高瞻远瞩,只不过,在这个封建独裁的王朝中,想要开展“武举”,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武举制度”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民间并未获得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明史》

0 阅读:26

玉兰历史观

简介:品古今中外,观历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