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短暂的朝政被朱棣取代,为何削藩不成

玉兰历史观 2023-04-18 20:25:48

全文共1471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大明是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朝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衰败的朝代,历代帝王资质一般,成就也不高,不过,大清的史书中,对大明的评价,却是“远胜汉唐”。

虽然这种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看出,现在是一个大好时机。而这样的政变,在明朝也就发生过一次,那便是朱棣取代朱允炆的位置,登上了靖难之战的皇位。

在建立新王朝之后,历代帝王都要面对削藩这一难题,借鉴汉武帝的经验,采用“推恩令”,一步一步地削藩镇,最后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局面。

反面的例子多不胜数,其中最差的当属建文皇帝,因为自己是个读书人,结果把自己的藩王拱手相让,把大好的形势给毁了。

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朱允炆留给后人的烂摊子很多,各个藩王势力庞大,又有不少人觊觎这个位置,朱允炆资历尚浅,哪里比得过几个叔伯。削藩没有错,就是走的路子不对。

那时候,明朝最强的三位藩王,分别是朱棣和朱允炆,因为没有太多的政见,所以对于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很清楚。

像削藩这么重要的事情,他们都会考虑到“舆论”的因素,将矛头对准一些有问题的诸侯,以此来警示实力更强的诸侯,让他们有所防备。

涉及到疆土、军事等敏感事项,建文帝仍是一丝不苟,俨然一位读书人的模样,无怪他日后会兵败如山倒。

建文帝的仕途之所以走得如此之快,也是他削藩时过于急功近利。建文元年4月,明朝废除“齐王”、“湘王”、“代王”三大藩王,将其封地夺回。

两个月之后,又被贬为庶人,这一次的事情,算是彻底的翻脸了,让所有的藩王,都有一种危机感。短短片刻,诸位藩王皆是心神剧震,感受到了危机。

这已经不是损失一点钱财,损失一点土地那么简单了,那可是关系到全家性命的大事,一个人手里握着这么多的黄金,还有一个人可以一手遮天,这样的事情,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做!

建文帝急于削藩,最终,这些藩王为了自保,纷纷向实力较强的藩王靠拢,这其中,便有朱棣,朱棣正在北边,与北元的势力周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他便将这个位置让给了周豹。

他不但在削藩上犯了错,而且在削藩这件事上,还把压箱底的绝招都留给了朱棣,他一直隐居在宫里,从未见过朝中争权夺利,比起他的叔父朱棣,他还真是嫩了点。

建文帝在废除四位藩王之后,并没有对朱棣的三位皇子进行约束,反而将三位皇子全部放走,以此来“麻痹”朱棣,也算为朱棣除掉一个隐患。

朱允炆自然是顺着黄子澄的意思走,至于其中是否有什么猫腻,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建文帝的做法,未免也太天真了些。

若建文帝与燕王之争为理论与实践之争,则成祖削藩则为一场政治艺术。毕竟他是凭借着一己之力爬到这个位置上的,这一次的削藩行动,也是必然的。

朱棣登基之后,便将四大藩王的边陲之地全部收回,并且借此机会,削去了他们一部分的御林军,使得他们的力量大打折扣,而这些藩王则是油尽灯枯,最后不得不听从他的号令。

成祖也不急着铲除,先逐渐消弱藩王势力,先废掉他们的护卫,再给他们施加压力,聪明人都会主动让出权力,以此来保全自己,以求日后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从明朝的兴亡来看,太监、宗亲、藩王等多个派系,几乎都是被皇帝所掌控,隐世不出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就是在这一次削藩之战中,为他的天真和天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幸好,大明有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在这种事情上,讲什么仁义礼智信,都没有任何意义,只能用武力来消磨他们的势力。

从大明,到成祖,再到明帝,历代帝王,无一不是弱肉强食,所以才能维持三百年之久,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在这一代,可谓是登峰造极,可以说是一种平衡,但是最终,这种平衡被打破,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

参考文献:《明史》

0 阅读:33

玉兰历史观

简介:品古今中外,观历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