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舆论场上关于世界大战的声音便一直不绝于耳。其实,俄乌冲突导致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之所以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的“氛围”,完全是俄罗斯基于“威慑”制造的话语体系所致。再者,即便是俄乌战争升级,北约被卷入,那也不过是一场“群殴”而已。
01
起初,俄罗斯只是为了“配合”特别军事行动才制造了核战争的噱头。但后来,随着战局的变化,不得不以此来尽可能地威慑乌克兰和北约。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特别军事行动,分别从克里米亚、顿巴斯和白乌边境向乌克兰发起了全面进攻。一时之间,乌克兰是风声鹤唳,随时都有全面崩溃的可能。
在俄特别军事行动3天后,也就是2月27日,普京在会见国防部长绍伊古和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时表示,西方不仅要在经济上制裁俄罗斯,而且,某些西方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具有侵略性。因此,他命令俄罗斯核力量进入特殊战备状态。
“黄金72小时”的说法通常被用于人类灾难事故的救援,巧合的是,这种说法也在这场俄乌冲突中得以体现。普京恰逢这个时间节点命令核导弹保持“待发射”状态,而不是在特别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如此,显而易见,情势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
从俄罗斯“借道”白俄罗斯突袭基辅,以及坦克、装甲车组成的钢铁洪流直奔基辅城外来分析,显而易见,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一作战方案是拿下乌克兰的“政治枢纽”,扶持一个“亲俄”领导人上台,进而宣布特别军事行动结束。然而,战局却出乎了普京的意料。
普京之所以在俄乌冲突爆发后3天才宣布战略武器进入特殊战备状态,显然意识到了“第一作战方案”的不顺,以及西方可能的介入。所以,为了摧毁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和震慑美西方可能的介入,普京制造了“核战争”的噱头。但直白地说,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此时,俄罗斯根本就没有使用核武器的“念头”,只是一种特殊的“战宣”而已。
02
战略上的被动与对乌东四地领土“志在必得”的矛盾,造成了普京的内心纠结。所以,不得不将核战争与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强行“捆绑”。
首先,乌克兰那位“演员总统”没有在惊恐中崩溃,是一个“最大意外”,也是这场俄特别军事行动的转折点。直白地说,如果泽连斯基当初听从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的劝告,“落荒而逃”的话,乌克兰军人和民众的抵抗则毫无意义,这场东欧地区战争的历史必然会是另一番模样。
“围攻基辅”无果后,普京被迫对特别军事行动进行了战略调整。原因是,“核威慑”并没有能够阻止美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而在乌军接受北约化作战体系及武器系统的训练和援助后,俄罗斯再想全面控制乌克兰已经不可能。所以,普京将特别军事行动调整到了“保底目标”——占有卢甘斯克等乌克兰四地。
占领顿巴斯地区更多的是基于政治意义。因为,自2014年4月顿巴斯冲突爆发以来,顿巴斯问题就已经成为俄罗斯重塑民族精神的“抓手”和恢复“彼得大帝帝国模式”的“旗帜”。所以,顿巴斯地区是“志在必得”。
普京“顺便”拿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两地,则是基于军事和战略需求。目的是打通俄罗斯与克里米亚之间的“陆地走廊”,确保克里米亚这个出海口的“绝对安全”。所以,这两地同样是普京的志在必得。
2022年9月初,此前在战场上一直处于守势的乌克兰军队突然发起了反攻,并在哈尔科夫反攻战中夺回了伊久母等战略重镇。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开启了卢甘斯克、顿涅茨克、赫尔松、扎波罗热这乌东四地的“公投入俄”操作。
2022年9月21日,普京发表了全国电视讲话,释放出了三大信息。一是宣布:如果卢甘斯克等四地“公投入俄”,即是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其领土就是俄联邦领土。二是宣布:俄罗斯进行部分动员和征兵30万人。三是发誓不惜动用一切手段保卫“新入俄”的领土。梅德韦杰夫于第二天(9月22日)发文证实,普京所说的一切手段包括核武器。
显而易见,俄罗斯操作乌东四地“公投入俄”的时机很微妙,它不是在完全控制局面后,恰恰是在乌克兰开始反攻、俄罗斯在国际战略空间愈加被动的情况下的“战略调整”。说是战略调整,实际上是在“保底”。由此可见,俄罗斯这场特别军事行动的核心目标仍然没有摆脱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惯性——土地。
然而,无论是战场态势还是时代空间,俄罗斯都没有把握保证这些“新入俄领土”的安全。所以,俄罗斯只有用“核战争”来继续威慑乌克兰和西方。一方面可以减缓西方援助乌克兰重型武器的速度。另一方面等待乌克兰和西方社会出现“战争疲劳”。到那时,再签署一个“停战协议”,也就实质上保有了所控制的“四地领土”。
乌克兰已经近乎于“一无所有”,所以,“核战争”已经吓唬不了乌克兰人。而美西方则自始至终保持着清醒。那就是:绝不直接卷入战争。所以,美西方在援助乌克兰武器问题上始终不急不躁,一直保持着“挤牙膏”模式。再者,俄罗斯等待西方“战争疲劳”的想法恰恰正中美国人的“下怀”。
尽管制裁俄罗斯和援助乌克兰也会给西方国家带来损害,但毕竟是几十个国家共同分担,而俄罗斯则基本上是“一己之力”承受。再者,美国曾在2022年5月通过了历史上第二个“租借法案”——《2022乌克兰民主防御租借法案》。至目前,美国也不过援助了430亿美元而已。所以,指望美国人会放弃乌克兰,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危险的,会使俄罗斯陷入更大的被动。
对于“核威慑”,乌克兰人不在乎,而美国人“不上套”,所以,时至今日,俄罗斯的“核威慑”战略基本上是失败的。比如,攻击克里米亚大桥、袭击俄罗斯本土会招致“核报复”的红线已经被乌克兰和西方在一次次的“试探”中突破。为此,俄罗斯只好改变策略,试图将这场俄乌战争与世界大战“捆绑”。
03
在发觉无法在这场俄乌战争中取胜,且“核威慑”也不起作用后,特别是察觉到乌东四地“公投入俄”的模式不能被国际社会主流观念所接受和认可,意识到假若因此与北约发生战争,没有几个国家会亲自下场与俄罗斯“并肩作战”后,俄罗斯对“核威慑”的话语体系增加了新的内涵,试图将这场以土地为“核心目标”的俄乌战争与国际性战略“对抗”进行“捆绑”,以便于俄罗斯自己“解套”。
如果问“目前谁最希望世界大战”的话,那肯定不是世界上渴望和平的大多数国家,也不可能是美国。因为,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就会充满不确定性。直白地说,就内心而言,也许俄罗斯和普京更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那样的话,有可能解决俄罗斯目前“进退两难”的战略困境。
7月2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曾在《俄罗斯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对抗的时代》的文章。梅德韦杰夫在文章中阐述的核心内容是:这场俄乌战争会导致基于反对美西方霸权的一场“国际对抗”。对抗的双方是俄罗斯、全球东方、全球南方与美西方阵营。结束这场“对抗”则有两个方式:要么妥协,要么第三次世界大战。而结束世界大战的最快捷方式则是“核战争”。
直白地说,梅德韦杰夫的这套理论很有“迷惑性”。因为从现实以及惯性思维来说,世界确实存在着“反霸权”的需求。然而,人们之所以“反霸权”,无非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要“共同毁灭”。再者,俄罗斯之所以热衷于“世界大战”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摆脱自己难以自拔的困境之意味。所以,如果俄罗斯与北约开战,未必会有多少同盟军与俄罗斯“并肩作战”。因为,趋利避害是人性选择,当然无可厚非。
其实,近段时间以来,俄罗斯的一些“反常”举动颇耐人寻味。比如,按理来说,陷入战略困境的俄罗斯已是焦头烂额,本不该有心思去“关爱”其他地区的事务。然而,俄罗斯最近却举办了一个什么南海问题的讨论会。
再者,俄罗斯还在伊朗与阿联酋关于霍尔木兹海峡3个岛屿的争端中改变了过去的一贯立场,导致了伊朗方面的抗议。俄罗斯的这些举动确实耐人寻味。而个人观点认为,似有与梅德韦杰夫的世界“对抗”论相呼应的意味。
04
如果这场俄乌冲突最终导致俄罗斯与北约开战,也不会形成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集团性质”的对抗模式。因为,没有谁会在一场可能是“开始就等于结束”的战争中“选边站队”。而根据目前现状,那极有可能只是一场“群殴”。基于此,没有什么世界大战之说。
全球南方尚处于发展阶段,它可能有反对西方霸权的内心诉求,但未必有与西方决战的紧迫性。它会与俄罗斯站在一起与西方大战吗?直白地说,巴西不会,非洲国家也不会。而从印度对俄罗斯的“若即若离”,土耳其最近对俄罗斯的态度大变,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战略冲突等方面来判断,若开战,俄罗斯在域外几乎不会有帮手。
从俄罗斯自己的盟友体系——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来说,除了白俄罗斯外,其他盟友均不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而且,从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态度来看,若俄罗斯与北约发生战争,这些国家帮助俄罗斯的可能性显然不大。而俄罗斯域外的古巴、委内瑞拉等盟友,一是“远水不解近渴”。二是也不可能在所在地区“泛起泡”。
以现实情况来看,即便是俄罗斯发出号召,也未必有几个国家加入战团。所谓的世界大战只是个“噱头”而已。基于此,如果俄罗斯与北约开战,充其量也就是一场“群殴”而已,或者说是俄罗斯以“一己之力”对战西方数十个国家。
其实,这场俄乌冲突的结局已无悬念。凡是秉持逻辑、常识的人,都不难判断出谁将是输的那一方。
没有世界大战、只有群殴
只要中国不打仗,就没有世界大战一说
分析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