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本应为大唐代言的男人,为何活成了半人不鬼的模样?

巧凡评历史 2024-02-03 20:40:46

唐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李显,在把控朝政后又试图效仿武则天篡唐称帝。然而仅仅18天后就爆发了唐隆之变,韦皇后母女被杀,相王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

话说唐高宗李治共有8个儿子,其中前6个不是被后妈宰了就是莫名其妙的挂了。仅存的小七李显和小八李旦也被自己的亲妈折腾得团团乱转——头天还是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一转眼就可能被打落尘埃,没准还会随时挨上一刀,步了六位兄长的后尘。

眼看仅存的哥哥被他最信任、爱护的妻女说杀就杀,李旦彻底厌恶了这个不存在一丝人情味的权力场。所以他刚一即位就迫不及待的要册立太子,打算等局势稍微太平了就退位让贤,然后安安静静的度过余生。

谁知刚刚还炙手可热的大唐皇位继承人,此时却成了个烫手的山芋。

最有资格接手李旦位置的,当然是嫡长子李成器。结果却是这位无论品德、才情还是性格、品味都让人无可挑剔的皇长子,却像是受了惊吓的兔子一样唯恐避之不及。不但“累日涕泣固让”(《旧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四十五》),甚至跟他爹放出过这样的狠话——你要是再逼我当太子,我就死给你看!

老大死活不干,按顺序当然要轮到老二李成义。可还没等李旦张嘴,李成义直接就抽出刀子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啊不对,大哥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

老二也不干,李旦只好去找老三。老三当然不会像没出息的哥哥们那样,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而是把所有的兄弟都叫到一起,问我想当太子,你们有意见没?

其余的五兄弟这才如释重负,齐声说道唉呀妈呀,可算等到你小子这句话了。

于是老三众望所归的荣登太子宝座,并在两年后顺利即位,成为了大唐王朝的第九任皇帝。百年之后,人们习惯性的称呼他为唐玄宗或唐明皇——当然,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字叫李隆基。

要是用一个人物来代表大唐,那么唐太宗李世民显然是个当仁不让的选择。哪怕把这个范畴放大到整个中国历史,他都是能稳稳的排进前十,前五的雄主明君、前三基本上问题也不大。

所以在唐朝,“小太宗”几乎就成了对一个皇帝的最高褒奖。然而有个李老三曾经横空出世过——他拨乱反正、复兴李唐;他勤于政事、举贤任能;他开疆拓土、万国来朝;他不拘一格、除弊革新;他打击豪强、检田括户;他重儒抑佛、首创书院,甚至在书法和音乐素养上,他都有资格跟李世民一较高下。

更别提人家非但没搞过玄武门,还兄友弟恭到了都一大把年纪了,五兄弟(老幺李隆悌早夭)还同睡一张床、共盖一床被的程度。

可以这么说,要是李隆基像李世民那样五十来岁就噶了,那么大唐必然迎来继李渊之后第二个庙号能配得上一个“祖”字的皇帝。而在后世人眼中那个能跟秦皇汉武并称的千古一帝,到底还能不能再叫“唐宗”,就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了。

只可惜,这个本应成神的李老三却不舍得赶紧挂掉,死皮赖脸的活到了78岁,最终也活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了个不人不鬼的模样。

01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李旦立储的那会儿。

话说从古至今,不愿意当皇帝的人恐怕寥寥无几。就算是个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家门百里范围的老农,都可能梦想着有朝一日坐上那个位置,然后拿着金锄头种地、跟摇身一变成了皇后的老伴顿顿吃油饼,没准隔三差五还能吃上顿饺子?

而当那个位置到了触手可及的距离时,更能让人性中的恶暴露无遗。在史上为了坐上那张椅子,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甚至因此相互抡起刀子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就在李旦为了动员哪个儿子勇于承担太子重任的不足百年前,李世民就搞出了场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屠侄逼父,反正所有悖逆人伦的破事几乎都让他做尽了。

而且这玩意似乎还能遗传。李治和武则天两口子继续大开杀戒,甭管是叔伯、兄弟、儿子还是侄子,差点就把规模庞大的李唐皇室亲友团给屠没了。本来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李裹儿也打算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的,只可惜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李隆基给干掉了。

所以要说李成器和李成义们对那张龙椅一点想法都没有,肯定是在撒谎。否则要么他们就是基因变异了,要么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可问题是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更不是只要努力就不会遗憾。就像让我们去跟苏炳添跑百米、跟姚明打篮球、跟丁俊晖玩斯诺克——就算不惜拼掉小命,请问能拼出来一线爆冷的机会不?

对这种让人完全绝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谁想上去拼搏、励志一下才是真正的愚蠢,尤其是在这种关乎自己和亲人性命的问题上。说实话,李旦生下的儿子们质量还是非常高的,起码那个曾经当过一次太子的李成器,就不见得比李建成差多少。

我们都知道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在李建成统治下的大唐王朝,未必就搞不出个贞观之治来。那么李成器们为啥就没能勇气,也拼一把试试看?

我想李成器应该是很清楚自己那个三弟,在某种程度上比李世民还难搞。

看似天方夜谭,其实仔细琢磨一下还真是那么回事。李世民为何能在得位不正的情况下迅速稳定人心并成为有口皆碑、四夷驯服的有为之君和天可汗?因为他生逢乱世,所以靠无敌的战功就能震慑住大部分心怀不轨者。同时大唐又处于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的同时旧有的保守势力集团又在战争中差不多被一勺烩了。所以李世民施展起手脚来,基本上遇不到什么像样的阻力。

可李隆基面临的形势则完全不同,可以说复杂、艰难百倍。

首先,大唐立国已近百年,新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势力庞大且盘根错节,几乎成了与这个王朝共生同亡的存在。所以李世民可以用战争的手段横扫一切的反对者,但李隆基却不能这么干,否则就是在自掘坟墓。

其次,经过武则天几十年的折腾,大唐朝在事实上已经亡国过一次了。李唐宗室不但被这位女皇陛下屠了个七七八八,侥幸活下来的脸皮也被踩在泥坑里摩擦过不知道多少回了——包括李旦、李隆基父子在内。可以说自开唐以来李氏皇族力量之衰弱,非此时莫属。要是有心人跳出来振臂一呼,大唐王朝二次覆亡并非是多大的难事。

此外,大唐朝廷赖以维持运转的最大法宝均田制(土地制度),以及以此为根基衍生出来的租庸调制(税制)和府兵制(军制)等基础制度,都已经走到了行将崩溃的边缘。如果不能迅速推陈出新,就算李隆基顺利即位,也将面临财政崩溃,中央及地方官府无法维持,军队断粮断饷的极端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李世民、李治复生,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局势。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一点,就是自武则天死后大唐朝廷就乱了套,不但散装,还是盘大杂烩。怎么说呢?保(李)皇派、武氏余党、庐陵王系(李显)、相王系(李旦)、(太平)公主系、韦皇后派、士族门阀派以及中立骑墙派遍布朝野。这些势力赖以存在的基础、利益诉求以及政见各不相同,而且很难分清敌我,彼此间经常出现今天还打生打死,明天就团结对外的诡异局面。而且一旦谁坐上了那张象征天下至尊的的椅子,谁就会成为各派势力集火的主要目标。

因此从神龙元年(705年)到先天二年(713年)短短的8年间,就爆发了神龙、景龙、唐隆和先天这四大宫变。每次宫变的倒霉蛋,都是已经或即将走上权力巅峰的人,最后的下场无一例外都是灰飞烟灭。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李成器们只要没被权欲冲昏天,肯定不愿意下场去送死,这才上演了那幕“感人”的竞相辞让皇储之位的闹剧。

更重要的是,身为亲兄弟的李成器们深知,他们家的那个李老三不但能力太强,而且心肠更狠。跟他争那个位置,争不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且一定会被他报复得极惨。

这样的送命题,傻子才去做。

02

要说李隆基有多能干、多狠,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他登基前的那段逆袭之路。

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出生在东都洛阳。当是时,他爹李旦还是大唐皇帝,大哥李成器是太子。所以李隆基一出生就是尊贵的皇子,而非普普通通的宗室、要好几杆子才能打着的那种。

但这根本没什么鸟用。因为谁都知道在当时的大唐朝,说话算数的压根就不是皇帝,而是皇帝他娘。

所以等武则天当腻了太后,就一屁股坐上了那把椅子。没地方坐的李旦只好被降级成太子,相应的李成器只能跟着继续降级成太孙,还躺着母亲怀里吃奶的李隆基无辜中枪,也由皇子降级成了皇孙。

皇子与皇孙的待遇,可不止是一字之差。像李隆基原本被封为楚王,降了一辈后就成了临淄王——从一字亲王降到了二字郡王。

当然甭管是亲王还是郡王,对李隆基都没啥影响。反正只要女皇在位,姓李的就得统统倒霉,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就拿李隆基来说,他爹李旦就因为接见了两名属官就被诬告谋反,要不是义士安金藏舍命保全,这位大唐朝的下岗皇帝就算能保住命,也得被酷吏来俊臣折磨得生不如死。而李隆基的母亲窦妃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当婆婆的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儿媳给弄死了,又随便找了个地方就给埋了。以至于李旦父子后来连窦妃的遗骨都找不着,引为终生遗憾。

而李隆基因为年纪太小,这才逃过一劫,“与睿宗诸子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馀年”(《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唐纪第二十》)。

直到长安元年(701年)已经17岁了李隆基才被放出来,被安排了个养马的活干。3年后,神龙宫变爆发,武则天退位,他的生活才迎来转机。

但李隆基很快就发现,奶奶虽然可怕,但比起伯母来还是差远了。

武则天倒台后,当上皇帝的是李显。而这位唐中宗是个天生的“耙耳朵”,不但被妻女支使得团团转,而且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显然更不是安于现状的主儿。这娘俩都有个共同的奋斗目标,那就是成为武则天第二。

想要儿媳熬成婆,最大的阻力就是婆家的那些男人们。所以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大肆残害李氏宗亲,甚至不惜逼杀了太子李重俊。

而此时的李隆基已经不是武则天当政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幼童。当他预感到危机后,就立刻行动了起来,大肆招揽饱学贤才、江湖义士,还暗中掌握了唐军中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万骑和羽林军。最终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之变,斩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亲手将自己的父亲李旦再次送上了帝位。

事实上在李旦的屁股沾上那把椅子之前,就已经控制不住他家的这个三儿子了。

唐隆之变前,李隆基要带着大伙杀进宫中去玩命。干这种一旦失败就得诛九族的事情,怎么也得跟自家老爹说一声吧?然而李隆基压根就没告诉李旦,还谁劝都没用:

“万骑果毅李仙凫亦预其谋。或谓隆基当启相王,隆基曰:‘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启而见从,则王预危事;不从,将败大计。’遂不启。”(《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纪第二十五》)

所以李旦差点就被他家三小子搞成了一只糊涂鬼。即便最终重新当上了天下至尊,也是一脑门子官司的被李隆基架上去的。

所以李成器们的脑子里得进多少水,才敢跟这个心狠手辣的亲兄弟争储位?

03

李旦在位满打满算也不到两年,就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坚决的逊位禅让,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躲进后宫当起了T上皇。

为啥?因为这个老李家中难得冒出的在乎亲情的老实人,继被父母、兄嫂伤透了心以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在心口窝上狠狠的捅了一刀。

前边说过,当时朝中的各派势力为了追逐权力根本没有什么敌我之分,合则同谋,分则成仇。典型如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为了铲除韦派这个共同的敌人,两者能联合发动宫廷兵变。但事后因为分赃不均,姑侄分分钟反目成仇,不死不休。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先先手为强,发动先天兵变一举铲除了公主派的势力,太平公主也束手就擒。李旦得知这一消息后,赶紧传旨意赦免这个最心爱的妹妹,然而李隆基却理都不理李旦“刀下留人”的哀求,还是将其赐死。

反正在李隆基通往权力巅峰的路上,谁挡路他就弄死谁,什么亲情友情爱情,统统都得靠边站。

然而就是这样反人性的权欲和杀伐决断,才是一个优秀皇帝必不可少的素质——仅就这一点而言,搞个玄武门之变还磨磨唧唧、不被逼上绝路根本下不了决心的李世民,可比李隆基差远了。

姑姑身死、爸爸退位,李隆基终于熬成了可以在大唐王朝一言九鼎的男人,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这个天下。

这么说吧,李隆基就是那种只可患难,不能富贵的极品皇帝。面对乱成一团糟的时局,他的眼光、手段以及智慧,完全不输给秦皇汉武这样的千古一帝,甚至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不为过。

甫一即位,他就以铁血手段将朝中乌烟瘴气的这派、那系统统铲除。能做到这一点很难,但也并非离谱,但此后李隆基的举措却不知道让多少人惊掉了下巴。

想当初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几乎把整个朝堂都清洗了一遍,然后拿他那个天策上将府中的嫡系进行平替。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那套心腹班底能力确实是强,但辅佐李渊开唐立国的那些老臣子们就统统无用和过气了吗?

原因显然并不在此。李世民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用信得过的人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至于其他的哪怕再重要,也得往后靠。

可以说在整个贞观年间,除了魏徵等极个别的拿来当幌子的例子外,李世民一直在任人唯亲。哪怕功高如“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的悍将苏定方,就因为非秦王嫡系出身,也在灭突厥后20多年不得升迁。

真正能做到不计前嫌、不看出身的古之王者,哪怕是发明了“唯才是举”这个成语的曹老板都做不到。

但李隆基就行。

姚崇,想当初是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才当上了宰相。李显二次登基后清算武氏余党,老姚因为“历史问题”被撵出了中央。李隆基知道这个人有大才,所以一即位就把他召回来担任宰相,而且还是干不动了也得继续干,一直干到死的那种。

宋璟,跟姚崇一样都是武则天挖掘出来的人才。只不过宋比姚年轻十几岁,而且这厮极其刚正严厉,说人话就是脾气臭、成天得罪人。所以连武则天都受不了他,以至于一直都没当上宰相。不过到了神龙之变后,却一点也不耽误李显继续不待见他,给一脚踹得远远的。

李世民因为成天挨魏徵喷,被喷出了虚心纳谏的美名。但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以后,魏徵就遭到了报复,不但悔婚,还刨了这位千古人镜的坟。相比之下,起码在彻底昏聩前李隆基的心胸就要宽广得多了——他把宋璟请回来代替老病的姚崇当宰相,几乎就是给自己请回来个活爹,反正就是成天挨喷。对此,李隆基的态度史书给出了“敬惮”二字的评价,就是哪怕肚子里再不乐意,也不敢招惹这个倔老头。

反正就是你对,你啥都对;你好,你啥都好。

而且相比魏徵的身后凄凉,宋璟年过七旬了李隆基还不愿意放他退休,死后追赠太尉,赐谥号文贞(就是文正,北宋为避讳赵祯改的)。

为啥花这么大的篇幅说姚、宋?因为唐朝有公认的四大贤相,其中李世民占了俩,就是著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剩下那俩全被李隆基包了,就是姚宋。

房杜那是主动投奔并辅佐李世民弄出来个贞观之治,而姚宋则是李隆基亲手从一堆乱七八糟的“前朝余孽”中淘出来的二手货,结果帮他搞出来个空前绝后的开元盛世。

其中的差别,仔细想想其实是蛮大的。

04

翻开二十四史,被吹捧出来的所谓治世、盛世或中兴,足有六七十个。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徒有虚名,真正算货真价实的不会超过十指之数。

但要跟开元盛世相比,李隆基可以非常装批的说一句——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文景之治被吹上天,但很少有人记得那是向匈奴贿赂财帛、公主才买回来的虚假太平;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和永乐盛世是靠赫赫军功打出来的,但付出的代价是财政枯竭、经济崩溃,连皇帝都得动不动跑出京师要饭;北宋的仁宗盛治确实富得流油,却不得不屈辱的向辽国、西夏献上岁币;康乾盛世倒是既能打,朝廷又有钱,但就是老百姓都填不饱肚子,以至于被戏称为“饥饿盛世”。

唯有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既能开疆拓土、横扫四方蛮夷如卷席,同时国内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齐开花——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中,真没谁敢跟李隆基治下的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共29年)相提并论。

有不服的,先得过杜甫这一关: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忆昔二首》)

真没法比。因为这样的盛世景象,在中国古代史上都配得上“空前绝后”这四个字。

那么李隆基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必须承认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的——大唐自开国以来,除了李隆基的亲爹和七大爷(李显)外,李渊、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这几位天子无论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妥妥的能排名前三的雄主明君。可以说经过近百年的休养和发展,大唐朝的国力已经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临界点,李隆基在很大程度上是占了个恰逢其时的便宜。

那么为啥这个便宜武则天、李显、李旦没占着,却被李隆基独占了鳌头?不得不说还在于能力差距。

李隆基生于忧患,在28岁登基大宝之前,几乎时刻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因此他并非是一个太平天子,也注定做不成个继业守成的“皇N代”。

与他有类似经历的刘彻、刘询、赵祯、朱棣、爱新觉罗·玄烨和爱新觉罗·胤禛等人,都把皇帝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干得很不错。而李隆基——起码是天宝年前的李隆基,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那一个。

而且不管是否名实相副,史书所载的那些所谓盛世、治世,几乎九成都出现在一个王朝的立国之初、战乱方平之际。为何?咱们随便举个例子就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隋大业五年(609年)的时候,杨广搞了次人口普查,得到的结果是全国在籍人口大约有4600万。两年后,那位“长白山上知世郎”率先竖起反旗,一场波及全国的大规模战乱随即一触即发,直到杨隋覆亡、李唐取而代之方才截止。

贞观十六年(642年)——此时距离那场战乱已经过去了快20年,李世民又搞了次人口大摸底。结果宰相房玄龄向他汇报“遭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天下户口千六百万”(《册府元龟·卷一百五十》)。

按一户五口计算,当时的全国人口大概在1500万左右。也就是说杨广一作死,就让至少3000万人于短短的十几年里在这个世界失去了踪迹。

人没了,土地还在,而且还成了没主儿的土地,可以完全由新王朝占有并支配——要知道土地可是农业社会最有价值的财富,哪个王朝土地政策搞得好就兴旺发达、搞不好就千疮百孔,几乎就是个铁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新王朝啥也不干,老百姓都能自己倒腾出个盛世或治世来(比如文景之治)。可一旦统治秩序稳定下来,权力分配基本完成,或者更简单粗暴的说就是所有的土地都有主儿了的时候,基本就是跟所谓的盛世说拜拜的时候了。就算有,也是一点脸都不要硬吹出来的——比如那个天下被南倭北虏折腾得民不聊生的嘉靖朝,就被硬生生的捧出个“嘉靖中兴”来,简直让人无话可说。

而在一个王朝的疆域大体定型之后还能折腾出个治世、盛世,而且牛皮含量不算离谱的,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两个。其一是属于刘询的孝宣中兴,但比较偏军功;另一个就是开元盛世,一个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乎让人挑不出太大毛病的伟大盛世,而且还持续了近30年之久。

就凭这一点,说李隆基比李世民还牛批,我是服的。

05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时候,李隆基56岁,已经当了30年皇帝。相比之下,李世民寿终于52岁,在位23年。

为什么要说这个?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的王朝史中的正经皇帝大概有近500位,其中曾被冠以过“千古一帝”头衔的只有两个半,即始皇帝、李世民以及爱新觉罗·玄烨(算半个)。而这三者中无论在上古还是近现代争议都相对较少的,也只有李世民。

李世民的一生,堪称历代模范皇帝的范本。他胸怀大志又勤政爱民,才华天赋又虚心纳谏,战功赫赫又非一味好战,眼界不凡还开放包容……反正在这位唐太宗的身上,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缺陷和短板。

可我一直觉得,李世民的一生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人家确实有本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死得早——要是让他像李隆基那样当上个四、五十年的皇帝,没准这厮就得捅出比安史之乱更大的娄子。

事实上在李世民在位的中后期,已经出现了渐趋昏聩的迹象。比如储位之争、刚愎自用、追求长生(他的死因很可能就是吃了“仙丹”被毒死的)等等。而并非巧合的是,李隆基也是在位二十多年后就没了励精图治的劲头,开始废太子(李瑛)、抢儿媳(杨玉环)、拜奸相(李林甫)、纵藩镇(安禄山)。如烈火烹油般的开元盛世,光芒逐渐黯淡了下来。

而李隆基非但未因此警醒,反而更加沉沦。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一切都无法挽回。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但凡屁股在那张龙椅上坐得时间久了,甭管是谁都得坐出点毛病来。

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是玄烨和弘历这爷孙俩。结果康熙皇帝晚年怠政,坐视朝中权臣贪鄙、倾轧,放纵诸子夺嫡,导致吏治败坏、国库亏空等弊政丛生。要不是他及时挑出来个“四爷”接了班,所谓的康雍乾盛世恐怕刚开个头就没后续了。至于乾隆皇帝在位30年后就愈发的好大喜功、滥用国力,在朝中放任和珅等巨奸肆意妄为,导致清朝在他手中由盛转衰,最终不可救药。

其他如英明神武了大半辈子的汉武帝刘彻到了晚年昏聩得简直像变了个人;梁武帝萧衍到了执政末期拼命作死,最终自作自受饿死在台城;唐高宗李治到最后完全被武则天所控制,宋仁宗赵祯老了以后也好不到哪儿去,只不过在背后操纵他的不是老婆,而是文官。

就连在青史中留下一地骂名的的宋高宗赵构,最开始也不是那么怂的——谁还记得想当初在岳飞抗金的背后最坚定的支持者是谁?只不过皇帝当的越久,赵构就越怂,最后又是他亲手杀了岳飞。

除此之外,在刘秀、拓跋焘、刘义隆、李仁孝、李乾顺、朱元璋、朱厚熜、朱翊钧等皇帝身上,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而这些人共同的一个特征,就是均当过30年以上的皇帝。

所以我非常赞同某本小说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皇位这玩意,真他母亲的有毒。

06

大洋彼岸有个美国政客说过这么一句话:“权力是最好的C药(Power is the ultimate aphrodisiac)。”

这句话对不对不好说。但我觉得这玩意肯定不止这么一个功效,比如把权力比作一碗迷魂汤,应该更加贴切。

在这个世界上能历经磨难后成为一国之君者,就不可能有废物,无不是心志坚定、志向远大的英雄豪杰。所以在登上大宝之际、初心尚未泯灭之时,他们能一如既往的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能为人之所不能,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可要是在那张椅子上坐得时间久了呢?

张张嘴就能定亿万人的生死荣辱,动个念头就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在这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支配下,无数人心甘情愿的屈膝匍匐在他的脚下,每一天都被各种谄媚阿谀的声浪包围,就算偶有逆耳直谏能令其警醒,但时间长了呢?

所以后来李世民才刨了魏徵的坟,而晚年的李隆基则吐槽宋璟“彼卖直以取名耳”(《旧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五十六》)。

这碗能销魂蚀骨的迷魂汤,根本没人能招架得住。

更可怕的是,一旦坐上那张椅子,就意味着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任何人和律法能够制衡。尤其是对于明君雄主而言,他们的成就越高、名望越大,能限制他们为所欲为的东西就越少。

比如李隆基。他刚接手大唐江山时,那就是个纯粹的烂摊子,一副历经极盛之后的衰相。按照历史经验,李隆基能维持住眼前的局面就算是有为之君了,没有加速向覆亡的深渊滑落就可以称得上是守成之君,就算一不小心弄出个改朝换代,也不是多稀罕的事。

可结果呢?经过他将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政 治上整顿了吏治、改革了机构,同时任贤用能、修订律法;经济上实施了食封制,打击了士族势力,减轻了百姓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军事上改革了兵制,用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的同时,大规模的扩张了疆域——不但在西北战线上不断蚕食老对头吐蕃的势力范围,还在在东北设置了靺鞨、室韦、黑水、渤海等都督府,是历朝首次将今天的东北全境纳入版图,史称开元天宝开疆。以当时大唐疆域之辽阔、国力之强盛,堪称史无前例: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唐纪第三十二》)

文化上李隆基大力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使得开元年间大唐文坛人才辈出,堪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巅峰。民族关系上除了那座在中国古代史上除了满洲人谁也爬不上去的高原,四夷都心甘情愿的供奉长安城中那位光芒万丈的“天可汗”为尊。就算是强悍如吐蕃,在安史之乱前还不是被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们成天撵着屁股打成狗?

如果我们能让时光的洪流在这一刻凝固,试问就算是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李隆基还差点啥?

真不差啥了。所以,这位已经已经走上人生巅峰的大唐之主还能干点啥?

李隆基想来想去,真想不到还有啥正经事值得自己去干了。这并不奇怪,一个人即便再天赋绝伦,也有极限。而开元盛世,就是李隆基的极限,再让他继续往前走,就是苛求了。

而人生如逆旅,不进则退。不过李隆基已经站得那么高了,可能觉得自己再怎么退,还是比别人站得高、走得远,所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新唐书·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为啥是李林甫?

因为这厮说话好听,还合心意呗。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李隆基觉得自己的这个远房堂叔(李林甫的曾祖李叔良是李渊的堂弟)是个人才——后来我们都知道这回他的眼睛瞎了,但在当时绝对不会有人这么认为。为啥?因为在李隆基在位的前二十多年里,要是他说“我的眼睛就是尺”,绝对让人心服口服。毕竟除了这位目光如炬的皇帝陛下,谁能一口气从人堆里发掘出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这么多贤相良臣?

李隆基坚定的认为李林甫就是下一个姚宋。于是把这厮放在相位上19年,然后得到的回报就是一个彻底终结了盛唐的安史之乱。

这仅仅是他眼光的问题、用人的问题,或者说是个偶然的失误吗?

显然不是。前文我曾反复说过,要是李隆基在跟李世民同样的年纪挂掉了,那么他很可能取代自己的这位曾祖成为大唐王朝的代言人,甚至是堪与秦皇汉武并列的、史上最顶级的明君雄主。

但历史没有如果。李隆基活到了78岁,打造出个开元盛世后就沉湎于享乐、日渐昏聩,最终跟自己的江山一起坠入深渊。

于是本应成为大唐之神的那个男人,就成了现在的那副半人半鬼的模样。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在权力的巅峰呆的太久,就一定会出问题。差别只是或大或小,或早或晚而已。

毕竟这个世界里没有神。而凡人都有极限,谁都不能例外。

33 阅读:8804
评论列表
  • 冷月 25
    2024-02-16 09:37

    说的不错,可惜了开元盛世,李隆基活的太久了[流鼻涕]

    Zippo云烟 回复:
    乾隆?
    用户10xxx34 回复:
    乾隆?算了吧,千古一帝再怎么排也轮不到他
  • 2024-02-20 16:06

    绝对的权利意味着绝对的腐化,皇帝当的时间太久了就更加如此,因为当个好皇帝太累了,就像于和伟版刘备说的那句话,我打了大半辈子仗,还不能享受享受?李隆基会想我辛苦吧啦的当了二十年好皇帝,难道就不能放松放松吗?结果一放松下来发现这皇帝当的才特码有滋味啊,至高无上的权利在手,还不用自己去管事,也不用挨之前那死老头的口水,李林甫杨国忠说话多好听!

  • 2024-02-16 23:49

    安史之乱不仅仅掘了唐帝国的墓,更为后世一千年埋下了巨大隐患,让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做大做强!本来可以做唯二的千古一帝,最终混到了昏君榜前三的位置!

  • 2024-02-16 11:51

    开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吊打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时期,可惜安史之乱跌得太狠了

  • 2024-02-16 18:39

    李治8个儿子,就俩儿子活过690年,而武则天亲生的是4个,亲儿子一样杀,什么后妈不后妈。

    逝水 回复:
    满篇错误,别和它较真
    老邓爱爬山 回复:
    太子如果生的太晚,就少了稳固皇帝位置的功劳,也给了其他成年皇子运营的机会。太子如果生的太早,势必会跟皇帝形成利益冲突,天无二日,做老太阳旁边的小太阳,可不简单
  • 2024-02-16 22:37

    人性的弱点就是成功的人总以为自己看得清楚,没有人能蒙蔽自己

  • 2024-02-19 02:05

    说实话,李世民要是也活到七八十,估计比李隆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晚年的骚操作也不少,并且大兴土木开始奢侈享乐。

    刺猬 回复: 为辰护航1992
    贞观五年修复扩建九成宫 八年弄了大明宫 十年弄了飞山宫 几乎隔两三年就弄一个
    为辰护航1992 回复:
    早些年还好点,能听进去意见,他想建洛阳的宫殿被张玄素劝阻了。晚年就独断专行听不进进谏了。
  • 2024-03-08 12:13

    好像是皇帝噶了朝臣才给他起个庙号,综合评判皇帝生前有没有什么政绩作为,某某宗,某某祖[呲牙笑]

  • 2024-02-08 19:09

    你猜,老大老二为啥不敢坐那个位子?嗯,太宗爷也是老三[得瑟]

    用户10xxx61 回复:
    太宗不是老二嘛?[得瑟][得瑟]二凤
    两山贼与猪濑野 回复:
    李二:我叫李三了?
  • 2024-02-18 11:34

    唐府兵崩溃,但节度使开始权利膨胀,在李武忙着政变时已经压不住了,李隆基中期就该收权了,最少不该继续扩张,应该把节度使拆分,像三镇节度使更是应该拆成江苏,但…

  • 2024-03-16 00:51

    扯淡,谁都知道会是李隆基的,老大老二只要不傻都不会去争

  • 2024-03-07 21:28

    艾玛呀,这小编挺有意思[哭着笑]

  • 2024-02-16 07:13

    姚崇宋璟本来就是相王的人

  • 2024-02-18 16:11

    李林甫说是奸相,但是有什么具体事例说明吗?权相更准确点吧。

  • 2024-03-08 12:19

    武则天皇室清理大师无疑了[哭着笑][哭着笑]

  • 2024-03-17 08:54

    可惜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笑着哭]

  • 2024-02-17 07:26

    写的不错

  • 2024-06-09 12:17

    是不是改年号斗的斗个什么天宝

  • 2024-03-25 07:57

    写的很好[点赞]

  • 2024-05-16 16:44

    知古而鉴今

  • 2024-06-11 15:05

    好文章

  • 2024-03-18 08:51

    ???李世民和李隆基完全不一样好么[抠鼻]虽然我不喜欢李世民,但是李世民晚年除了让长孙无忌做大,他其实没犯大错,你说李世民千古一帝我不认同,但是李世民起码是个明君,李隆基一直就是昏君。。

    随风 回复:
    晚年昏聩,一直昏君就没开元盛世了
  • 2024-05-26 21:58

    瞎扯淡

  • 2024-06-09 16:15

    人性啊,就是这样不能接受时间的考验,短命点就好了

  • 2024-02-16 21:21

    谁也不愿放下手里的权利

巧凡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