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少好学,不乐兵事”却在曹操帐下屡立战功

史海撷英 2024-06-10 17:42:48

“太祖建兹武功,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曹操手下的良将中,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个人,是最为杰出的,《三国志》将这五个人并在一传,因此,后世也称此五人为“五子良将”。

和任何时代一样,一旦有什么“十大”、“五大”,就会有人质疑:谁谁谁凭什么入选?谁谁谁凭什么不入选?

“五子良将”这个事情中,李典是“为什么不入选”中最“热门”的一个。

李典同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不俗的战功,他为什么不能“入选”呢?

军事才能:不输顶级将领

单论军事才能,李典确实不下于任何“时之良将”。

1、初战即展现出不下程昱的决断力

李典的从父、兄长给李典留下的家业有数千家。所以,早期,李典的任务主要是管理好这个偌大的家产,并在地方治民。至于军事,李典则主要负责后勤工作。

曹操征河北期间,李典与程昱一起搞后勤运输。当时,袁尚让魏郡太守高蕃驻于河上,断绝水道。“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

李典

此战,探察敌人虚实的洞察力、改变曹公命令的魄力、破敌的阵战之力,李典皆全面表现出来,这个20岁出头的青年所具备的军事天赋,确实是罕见的。

2、胜过夏侯惇、于禁的谋略洞察

随后,李典与夏侯惇、于禁与刘备战于博望。

当时,刘备伪装撤退,企图诱曹军追击。“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夏侯惇是当时诸夏侯曹众将(也被称为“八虎骑”第一),于禁当时也是“五子良将”中排名第一者(当时于禁级别、战功、名望皆在张辽等人之上),都是当时曹军最顶级的“良将”。但是这一次,他们都被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给直接比了下来。

3、打狠仗:“威震逍遥津”奇迹中的“负重前行”者

接下来,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了。

“威震逍遥津”,张辽扬名立万。但是,不该忘记,在张辽威风八面的背后,却是李典的“负重前行”。

当时,“张李二将军出战”,张辽、李典,率领800勇士出战。从作战记载看,威风八面的张辽,实际上很早就只带“数十人”杀来杀去了,冲进冲出了。而其余部队,当然都是在李典的指挥下作战!

张辽

可以说,张辽所率的“数十人”是想打哪里打哪里,来去如风,而李典所部则不但要跟着张辽的突击奋力前进,还要承受吴军的反扑,是真正的“打死仗”、“打硬仗”!张辽威震天下的背后,是吸引了最多火力,承担了更多作战任务的李典所部!张辽“威震逍遥津”的背后,不也有着李典的“负重前行”吗?

无论是察敌、料敌这些谋略功夫,还是打死仗、硬仗这些“硬功夫”,李典,都是出类拔萃的。他具备了成为顶级良将的一切素质!

论战功,确实稍逊

只是,论及战功,李典确实还是比“五子良将”稍逊一筹。

1、战功数量、质量皆稍逊

“五子良将”,皆有赫赫战功。

张辽:白狼山斩蹋顿破乌桓;逍遥津破孙权;镇合肥,则使孙权感叹“张辽虽病,未可轻也”,这是以一人之名威慑一国之敌。乐进:一连串的“皆先登”;斩大将淳于琼、严敬;独镇襄阳战关羽。于禁:官渡之战前为曹军先登,独当一面,在延津、原武等地与袁绍相持,连破袁绍军别营;官渡之战督守土山,奋力相持;又威毅严重,为曹操推行军法的典型。徐晃:四冢一战破关羽,解樊城之围。张郃:街亭一战破马谡,粉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相比之下,李典的战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确实都稍逊一筹。

李典的大战之功,也就只有“合肥之功”一件。

乐进

尽管李典“负重前行”,功不可没,但也要承认:逍遥津一战,“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张辽主攻、乐进主守,这两位是功劳相对较大的。

对于此战,有人说主将是张辽,有人说是乐进,有人说未设主将,但无论如何,李典当时确实稍逊于张乐二人,确实是“副将”级的人物,这确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事情。

所以,李典确实没有以主将的身份拿下的代表性战例,也没有取得过斩将之类的战绩,数量、质量皆不足。

2、活跃时间太短,且不逢其时

如果多给李典一点时间,以他的军事天赋,必然能有很大成就。然而,历史给李典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李典出道不算晚,早在曹操争夺兖州士气,李典就随叔父征战了。但是,李典真正以自己的身份活跃于战场,是在官渡之战后才开始的。也就是说,李典的活跃时间,大约就是建安七年(202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之间,13年的时间。

其中,最重大的几次军事行动,李典都没有参加。平定河北之战,李典主要负责后勤,虽然也立有功劳,但没有威名之功。赤壁之战,则曹军主要将领几乎都没有参与重大作战。平定关陇之战,李典则与张辽等人在东线,也没有参战。

李典

但是,即便如此,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时,李典的级别仍然可能“争一争”“五子良将”。

当时,李典为“破虏将军”、都亭侯。这一年,张郃升为“荡寇将军”;而徐晃升为“平寇将军”。“破虏”、“荡寇”、“平寇”,三者基本相当。而此时,三人中,李典36岁,似乎又是最年轻的一个。

如果李典活得久一点,后面汉中之战、关羽北伐等作战中立立功,可能也能到以后混个“四方将军”也不一定。然而,历史没有给李典这个机会。李典去世时,36岁。

论类别:何必非要做将?

“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之以治民之政。”“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众称其长者。”

其实,好学问、博览群书,既是其兴趣,也是最符合家族利益的。

与“五子良将”不同,李典是一个数千户的大家族继承者。

汉魏之时,一个家族的地位,除了经济地位这个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在士大夫圈子里的名望。而当时,家族中出现有学问高的大儒,是家族获得更高政治地位的常见途径。所以,对李典来说,打打杀杀,再立大功,并非优选,获得学问成就,提高在士大夫圈子里影响力才是做好“一家之主”最优的选择。

李典

李典既不乐兵事,志不在做将,又何必非要把他拉去和“时之良将”相比呢?一个不乐兵事,好学问的人,却也能建立军功,这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事情了!

李典的战功,无论数量、质量,皆与“时之良将”有着明显差距,其不能入列“”五子良将“是正常的。然而,一个不乐于兵事的人,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建立军功;一个与张辽有着深仇大恨的人,能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摒弃前嫌,与仇人生死与共,共同破敌。这样的李典,比许多“时之良将”更值得尊敬!

0 阅读:50
评论列表
  • 2024-06-11 17:27

    李典樊城劝曹仁,博望坡劝夏侯惇,确实是个智者,又单挑赵云扛了10回合,无伤败走。文武都比较均衡的一名将。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