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献血那些事儿

洋凝科 2024-03-31 01:36:49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血液。不少人认为,无偿献血是一件很平常又助人为乐的事。但一提起献血,很多人都会摇头。为什么献血会被人们拒绝呢?这是因为人们对献血存在疑虑和认识上的误区,这些的错误观念导致我国献血率较低。今天我们就带您认清这些误区,用科学打消顾虑。

谣言一:献血会让人元气大伤

生活中,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血液是人体的精华,不能轻易献血,一旦献血就会元气大伤。这可能与我们的传统认识有关,事实上,人体的血液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所以血液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而且人体的调节机能能够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所以献血后并不会造成人体血虚,更不会伤元气。

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60公斤重的人总血量约为4800毫升,其中80%的血液参与外周循环,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脏和脾脏中。一个人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存储在肝脏、脾脏的血液会被动员出来,保证参与循环的血量不会减少。科学证明,健康人一次失血10%,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引起不适。而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一到两个小时就会补充到位;血浆蛋白质是肝脏合成的,一两天内可以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会很快恢复至以前水平。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献血次数最多的人是澳大利亚人詹姆斯,在60多年内,他一共献血1173次,平均每年近20次,如今他已经81岁,依然健康,由此可见,献血并不影响健康长寿。

谣言二:献血会导致贫血

贫血症状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有些人因为献血后出现这些情况,就觉得献血会导致贫血。其实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首先每个参加无偿献血的人都会按照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进行严格筛查,只有通过健康筛查的人员才可以进行血液的采集。所以在献血前的健康筛查过程中还能帮助公众确定是否患有贫血等症。其次,我们国家规定,每次献血不得超过400毫升。人体血液有强大的再生功能,造血系统会很快进行恢复和补充。所以按照国家规定献血不仅不会让人产生贫血症状,相反还能够刺激人体的造血器官,有益于人体血细胞的再生。

人体血液成分的吐故纳新活动十分活跃,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白细胞的寿命约为7~14天,血小板的寿命约为7~9天。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一定的条件激发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到6~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红细胞约2000亿个、血小板1200亿个。衰老与新生的不断更替,既维持血液总量平衡,又保证了血液充满活力。因此,参加无偿献血不仅不会贫血还对健康有益。

献血200~400毫升后献血者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清铁等8项指标,通常在献血后24小时~3个月均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

谣言三:献血会传染疾病

有很多人不愿意献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在献血时,会得上传染病。献血全过程中所接触的物品皆为一次性耗材,清洁无菌,不会重复利用,不存在传染疾病风险。献血是很安全的。因为采供血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国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对采血过程使用的关键物料:如血袋、试剂、消毒液、辅料等有严格的进货质控环节,对采血过程中的消毒有严格的时间及范围要求,献血者所用的采血物料均为一次性使用,用后销毁,没有任何获得感染的机会。因此,参加无偿献血是非常安全的。

谣言四:献血会引起血压不稳

一些人献血后会出现血压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他们觉得是献血造成了血压不稳。

其实血压偏高或偏低的症状,是由于献血时精神紧张所致。健康人献血不会使人患上高血压或低血压疾病。

01什么人可以献血?

无偿献血者条件:

1.年龄18周岁至55周岁;

2.男性体重≥50公斤,女性体重≥45公斤;

3.血压:12~20/8-12kpa,脉压差:脉压差≥4千帕(≥30毫米汞柱);

4.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体温正常。 

02献血需要空腹吗?

请注意,献血前不要空腹。献血时,献血者应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处于良好状态。空腹献血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等献血反应,因此,不要空腹献血。献血前只要保持健康饮食,不吃油腻食物即可。如果献血前距进食已有较长时间,或献血者有饥饿感,建议先吃点点心、饮料再献血。咸饼干、运动饮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03献血后应注意什么?

1.献血后,压迫针眼处10分钟左右或用弹力绷带压迫20分钟左右,防止皮下出血;针眼处保持干燥、清洁,4小时内不沾水,避免感染;献血手臂24小时内不提重物。

2.1~2 天内不做剧烈运动。

3.多饮水,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C和铁含量高的食物,瘦肉、鸡蛋、猪肝、豆制品及蔬菜、水果等。

4.如果针眼处有渗血,出现红肿,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一般7~10天会逐渐恢复。

5.个别人可能在献血后数小时内出现头晕等不适,请就地蹲下、坐下或卧倒,避免意外伤害发生。这种不适为一过性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一般数分钟即可缓解。

作者: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主管护师 翟倩

0 阅读:0

洋凝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