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一个外国摄影师来到北京,拍摄到了100多年前真实的北京风貌。这些带着胶片颗粒感的老照片,反映了当时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瞬间。
照片虽然很陈旧,却都很真实。古老的建筑、繁华的街道和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让人印象深刻。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进行了适度上色处理。
100多年前的北京正阳门箭楼上,挂着两个巨大的钟表。仔细看,上面的指针走得不一样。正阳门前,有不少拉车的百姓,一派繁忙景象。
正阳门,也叫前门。历史上的正阳门箭楼曾多次修葺。如今的正阳门箭楼,为1916年重建。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
这是北京城内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边矗立着几座高大的木牌楼,装饰非常精美。
从牌楼上的题额看,这里聚集着一些香蜡铺和茶叶店。牌楼前停着不少黄包车,车夫坐在车上等待载客。可见,这条街相当繁华,而且人流量很大。
1917年,北京一个十字街口。两名身穿制服的警察正在打扫街道,他们抬着一大桶水,其中一名警察用长柄勺子往街道上泼洒清水除尘。
在过去,街面上的警察,不仅仅是维持治安。他们的职责很宽泛,除了日常巡逻、管理小贩、维护治安等,有时还会干清洁工的活。
照片中这棵树,就是当年崇祯皇帝自缢的那棵歪脖树。它位于北京景山上的衍泽门附近,歪脖树下面,还有一堆石头假山。从照片上看,这棵树不像是槐树。
如今,300多年过去了,当年崇祯自缢的这棵歪脖树,在上世纪60年代被砍掉了。现在景山上那棵歪脖槐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新栽植的,跟这棵不太一样。
100多年前,北京街头一处路边摊,锅里正冒着热气。摊位前摆有长条桌子和板凳,食客坐在凳子上品尝美食。从照片上看,这应该是一个老摊了。
俗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这个小吃摊边上,好像是一家卖牛羊肉的。架子上悬挂着各种肉品。画面看上去,不仅有年代感,还很有生活气息。
1917年,当地人乘坐骡轿从街上走过。骡轿,是北方一种非常独特的轿子,前后是两头骡子,共同抬着一顶长方形轿子,轿夫牵着缰绳跟在旁边。
骡子耐力好,善于走长途。相比人抬的轿子,要省力的多。仔细看,街边停着一辆汽车。
100多年前,“京师警察厅济良所”门前的景象。济良所,在过去是一种慈善机构,主要是收容、救济那些被拐骗而无处可以投奔的妇女。
济良所,起初是外国传教士举办的,专门救济那些风尘女子。民国二年(1913年),京师警察厅接管济良所。门前有警察站岗,旁边还有一名女子怀抱婴儿。
1917年,位于北京郊区的一条老街道,路边的地面上,放着几十只大黑猪。这些黑猪的四肢被捆着。原来,这是一个生猪交易市场。
不远处,两名男子选购了两头大黑猪,用木杠抬着离开了这个市场。路旁的店铺门口,悬挂着很多五色旗。是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使用的旗帜。
北京遂安伯胡同里,几个孩子正在一起玩耍。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各不相同,尤其是穿着肚兜的孩子,头上扎着一个冲天辫,看上去滑稽又可爱。
遂安伯胡,因明永乐年间遂安伯陈志居住在这里而得名。该胡同位于东单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清朝属镶白旗。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时将井儿胡同并入。
站在高处,俯瞰北京玉泉山上的佛塔——圣缘塔。该塔位于玉泉山西南坡圣缘寺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这是一座琉璃塔,八角七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塔高约十五米。
玉泉山的古塔一共有五座,它们分别是:香岩寺玉峰塔、妙高寺妙高塔、圣缘寺琉璃塔、华藏海禅寺的华藏塔和镇海塔。
寒冷的冬季,北京城内一处冰窖,几名工人正在摆放从河里开采来的冰块。他们将一米见方的冰块整齐码放好。为了御寒,他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脚上穿着厚棉鞋。
在过去,每年的12月,伐冰纳窖,仲夏颁之。冰窖分官窖、府窖、民窖。当时的北京城,官窑有20多处,每一处都储藏有数万块冰。
北京城街头,路边摆放着一个鸟笼一样的东西。竹子做的龙骨,外面包裹着白色的布,看上去像一个蛋壳。上面描绘着吉祥图案。你知道这是什么老物件吗?
其实,这是一个宠物狗的窝。一名男子拿着一根棍子从旁边急匆匆走过。
1917年,北京街头一家挂面店门口景象。店面不大,门头上写着“挂面庄”的匾额。门口屋檐下悬挂的架子上,晾晒着制作好的面条。旁边一家店铺,门头上写着“源兴斋”字样。
北方人爱吃面条,据记载,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人们还将晾干的挂面切成段,装入礼盒送人。
100多年前的北京街头,一位盲人手里拿着二胡,边走边演奏。身边跟着他的孩子,帮其带路。盲人还背着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一些待售的商品。
在那个年代,江湖艺人也真是不容易,走南闯北,赚的也就是个辛苦钱。
1917年,京师监狱里,几名犯人正在制作纱线。他们看上去都很年轻,因为犯下了罪责,被关进监狱,接受劳动改造。
他们穿着一模一样的囚服,每个人衣服的后背上,还缀着一个布条,上面写着自己的编号。照片中最近这名男子,他衣服上的编号是“一七九”。
100多年前,北京一家教会诊所门前,聚集着很多孩子,他们都是来这里接受体检的。除了这些孩子,还有一些怀抱婴儿的母亲。
队伍边上,站着一名戴着眼镜的年轻女子,应该是教会医院里的工作人员。她正在现场维持秩序,安排孩子们有序接受检查。
在北京有一座寺庙叫“碧云寺”,这是站在寺庙正面拍摄的。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内的北面。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原名碧云庵,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
100多年前的碧云寺,依山势修建,看上去庄严肃穆,是北京西山最美丽的寺院。你去过碧云寺吗?
北京街头,一位老先生和他的儿子,正在卖糖炒栗子。铜炉上放着一口大铁锅,老人家的儿子正拿着铁铲,不断翻动锅里的石英砂和板栗。锅上正冒出热气,香气很远都能闻到。
北京的糖炒栗子,是著名的风味小吃。一口咬下去,栗肉嫩黄松糯,味道香甜,浓郁的栗子香味充斥着整个味蕾。
100多年前的北京城里,在一个施粥点附近,一名乞丐蜷缩在街角,等待着施粥。
他身上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只是把在垃圾堆里捡的一个破被单裹在身上御寒。但是,这根本无济于事,寒冷依然让他难以忍受。他只希望施粥能快点开始,能喝上一碗暖暖身子。
这张照片,拍摄于北京颐和园。站在高处,远眺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桥身倒映在水中,美轮美奂。
颐和园占地290多公顷,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17年冬天,北京街头。经常有推小车子的菜贩,拉着一车车的白菜沿街叫卖。照片中,一名老太太正在买大白菜。
北京的“大白菜文化”,历史悠久。白菜一年四季都不缺。有人说,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100多年前,在北京一个粥场,一名老太太右手端着一碗粥,左手拿着红薯从施粥点走出来。后面跟着几个孩子,也端着碗,还把手指放进嘴里吮吸。
施粥点门口,站着一名身穿制服的警察,正在维持现场秩序。这里是一个慈善机构设置的救助站。
这张照片,拍摄于北京五塔寺。五塔寺,又名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内有古塔五座,为金刚宝座规格。清朝末年,五塔寺衰落。到了民国时期,五塔仅剩一塔。
写在最后:回看1917年前的北京,城市和人文风貌令人印象深刻。时光荏苒,10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叹古惜今,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