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古“八景”潜质不输5A,如今大多荒废,提质转型出路何在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4-01 11:28:37

中国地大物博,山川壮丽,每每有文人畅咏抒怀,对一时一地的景致总结提炼,其中令人赏心悦目、兴致盎然的自然人文景观,归纳为一个体系,遂成为当地名胜,冠以数字,为每处景致各自题写文雅名称,并有配套书画诗词传世。

“八景”之说最为普遍,其始作俑者可追溯至宋代以前,形成风气则以文风昌盛、追求雅致的南宋最佳,时以“八景”为题材的题咏也最多。“八景”、“十景”之说,意在赞颂美景众多,如“八景”、“十景”云云,其实不拘于八、十之数。

如宋代诗人、太宗八世孙赵汝鐩的《八景歌》,曾任工部尚书的李堪《玉田八景》组诗,又有元代诗选《元风雅》中记载“神州八景”,明代御史卢雍有《罗江八景》诗,明蜀地藩王朱让栩有《成都十景》诗作,清康熙画家黄鼎《蜀中八景》图册。

此后书画咏景的方式蔚然成风,并且各地都有仿效,将相应的景物风貌提炼总结,文人墨客创作题咏画作留念。比较著名的,是宋代著名山水画家宋迪所作“潇湘八景”图卷。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八处美景提炼为四字短语的名字,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月、烟寺晚钟、渔村落照,此后“好事者多传之”,“八景”、“十景”成为才子题咏和画家绘作的常见题材。

后来,在宋迪基础上,又得米芾题诗作序,而成名篇“潇湘八景”,从此天下开“八景”之说,最盛行于明清,各处大小城市、远近山川,莫不如此。

造景的成功,各地竞相复制,其实俗不可耐

由于宋迪潇湘八景的成功,明代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在“方志辑佚”条目中认为,“八景之作,始自潇湘”。这种以四字概括美景,并配合诗作、绘画的艺术形式,不仅起到宣传的作用,也是展示才华、流芳后世的平台,追其根源就是从南宋诗人、画家宋迪兴起的。

“八景”、“十景”,的确源自山水优美,风光秀丽,也有些地方,其实未必皆有独具特色的形胜美景,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而强行拼凑,甚至各处各地都要总结当地“八景”,以为从政业绩和风雅盛事,有盲目跟风之嫌疑而被人诟病。清代嘉庆《眉州属志》写道,“八景之作,起于前明中叶,其后凡郡县志中无不牵强造作,编为八景者,命题既俗亦鲜佳制。”很多地方仿照前人的作品,牵强造作形成“八景”,其实庸俗且没有新鲜感,更没有什么上佳的作品。

清代道光版《巴州志》中提出,“郡县志所列十景八景,摹为图绘,作为歌词,用以铺张景物,往往大同小异,数见不鲜。”各地所总结的所谓独特景致,不过是互相仿效,大同小异,根本没有什么特色。

清代道光版《新都县志》则更加直接,“潇湘八景图,宋人偶一为之,厥后志家转相蹈袭,十景八景之目,无地不有,是处可移,但一开函已使人攒眉捉鼻矣。”本来是宋代文人的偶然之作,却被后人竞相抄袭仿作,搞到最后无处不是,实在是臭不可闻。

清代光绪版《叙州府志》也是一针见血的提出,“各属志多有八景,或十景、十二景诗,地非潇湘,美逊燕山,空立名目,徒令阅者生厌。”这是一种令人生厌的盲目抄袭,是地方文化贫瘠空泛、官员低劣无能的典型表现。

这很像如今各地的景区、商业街,看似名堂哄哄,其实千篇一律,令人一次去过,不想二遍,无非是为了一时政绩,迎合上级政策,实在庸俗的很。

虽然如此,清代以后各地“八景”产业不断复制产生,更有甚者,在当地风景组合的基础上,以景套景,每一处大景致中,再细分为小景致,仍然冠以“八景”、“十景”之数,造景添景之事,屡见不鲜,蔓延至今。

古代青岛也有“八景”之说

青岛虽然建制不过百余年,兴盛更是近代之事,然而辖区内多有千年城邑,绝妙景致流传至今,也被人总结为“八景”。

比如“红岛八景”,有青云晨钟、虎首古洞、东山晨曦、千佛观雪、万丈远眺、西岭归帆、草场银海、鹰嘴听潮。

又有胶州古八景,双珠嵌云、胶河澄月、石耳争奇、灵岛浮翠、铁橛悬泉、少海连樯、介亭春树、麻湾渔乐。

万历《即墨县志》载“即墨八景”,有华楼胜览、黄石仙踪、鹤山望海、狮峰观日、天井龙霖、灵山虎卫、马鞍覆锦、天柱凌云。

古代“平度八景”

平度,是山东省县级市,由青岛代管。

最早于秦时建制,设胶东郡,治所在古即墨城(平度市东南60里古岗镇大朱毛村),唐代以后设胶水县,明清时改平度州,民国二年改为平度县。平度县起初由潍坊市管辖,后划归青岛市代管,1989年撤县改市,设立平度市至今。

古平度有“八景”、“二十八景”之数,各有诗作图咏,今天说的是平度“古八景”。品定平度古八景的年代,大约可追溯至大明成化九年(1473),现存最早有关文字记载,是明代州人毛宗鲁、官廉和成化年间平度知州萧埙的“八景”诗作。

豹竹云台

此景,位于平度城北六里,两髻山前豹竹涧,内有形似葫芦山谷,因谷底遍布形似豹子斑纹的青竹,故得名豹竹涧。谷中平旷处有自然形成的一块巨大磐石,由于此地四近多有雾气升起,当地称为“云台”,有诗云,“补天剩得石一片,委作云台倚山巅”。

大石旁有唐代开元二年(714)始建道家“云台观”,道观毗邻石墙下,有一天然门洞,上书“瑶台”,山涧小溪自洞中流出,水质为平度之冠。道观西侧有天然石洞,传为道祖老子修炼处,刻有“仙洞”二字,皆为明代题刻。

又说祖师张道陵曾与弟子们在此练丹,山涧南侧有许多徐福遗迹,相传此地汉时即有“徐福村”,村旁常有汉代砖瓦出土。道观历经唐、宋、金、元四朝代逾千年,规模宏大,香火不断,惜后毁于十年浩劫。

荆坡雪梅

所谓荆坡的“荆”,指的是平度西北紫荆山,山中原有青龙台、白虎堂等景致,是文人墨客踏青赏景的绝佳去处,“荆坡雪梅”顾名思义当属冬日奇景。

云山翠竹

云山在平度城东北40里处,系道家全真教派在胶东地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其“天将雨则云出”而得名。山中旧有古迹、石刻甚多,有云山古观供奉道君石像,传为唐代古物。山南有古桥,有千年历史,据说是隋末义军领袖程咬金在此修造,附近村落因此得名“大王桥村”。桥东有上古车道,辙印清晰,为秦始皇东巡时所开。

大泽晴云

平度城北大泽山,又名九青山,相传此山“群山环而出泉,汇为大泽”,由此得名“大泽山”。据说,当夜雨初收、旭日东升时,会有白云忽然聚散,变化万千,“忽然而起,不知其所生;忽然而散,不知其所往”,一年之中极其罕见,据说非夜宿山中次日早起不可得见。

门村漱玉

平度城西十里,有门村镇,镇东不远吴王山有清泉流出,形成“漱玉泉”,是当地名泉,俗称泉子崖,据说泉涌如珍珠,清澈甘甜。明代进士官廉有诗句赞颂,“泉中漱出玲珑玉,昼夜潺潺漾寒绿。”如今门村镇尚有碑刻“漱玉泉”,落款为“乾隆十五年”字样。

圣水浮金

康熙《平度州志·山川》载,“圣水池,在州东十二里。池方九尺余,昼夜沸涌,不溢不涸。遇旱祈祷辄应”。圣水池,在平度城东十二里,是一处活泉,也叫“十里泉”。据当地传说,此泉水池修造于唐代,有风水师到此,见龙气涌现,指点乡民挖池,破地水出。圣水池呈八角,取八卦之意,又在池旁修建神庙,名曰“圣水娘娘庙”。据说池中泉水,久旱不减,大涝不溢,将铜钱置水面,浮而不沉,故称“圣水浮金”。

宁冢双松

平度春秋时有齐国大夫甯戚,仕齐四十余年政声甚佳,卒后葬于胶水之东,当地乡民尊称其墓为“甯冢”,墓址在今平度市马戈庄镇。据说清代时,甯冢上长出两株蟠龙大松,“甯冢双松”是旧时文人学者怀古题咏的热门题材。

彩村烟柳

彩村,属平度蓼兰镇,据说每到炊烟袅袅之时,彩村家家户户房舍旁杨柳依依,与炊烟交相呼应,充满人间烟火气息,有诗云“道旁枯柳枝叶稠,顶端炊烟轻悠悠。过往商家驻足问,来去游客止步瞅。九州之内未尝见,四海上下不曾有。平原小村本无名,只缘奇树传千秋。”

0 阅读:0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