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无为”,怎么会“无不为”呢?这是自相矛盾呢,还是权谋术

问道化鸣 2024-04-16 06:20:00
历来对“无为”的理解五花八门,有的是认知问题,有的是曲解

许许多多的读者把“无为”理解为遵循某某规律,顺其自然地为,而不胡作非为的“为”。这种解释含糊其辞,不知所云,不着边际。对“无为”的理解都这么模糊,那么,“无不为”就更加无处安放了。

理解模糊,最多只能说是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但有的人却是大学问家,是思想大咖,是泰山北斗,却能把老子的“无为”思想理解为“全无事实”,把“无为无不为”理解为明里什么都不做,暗地里把一切都做好了,朱熹就是这么理解的。

程颐虽然接受老子的“谷神不死”的生生之意“为我所用”,但却指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在玩文字游戏,“如冰炭“般水火不容,且玩权术:“其初意欲谈道之极玄妙处,后来却入做权诈者上去”,法家的申不害、韩非看似不同于老子,实则源于老子。

其实,与其说这是他们的理解,不如说是他们的曲解。

道理很简单,老子强调圣人为道而”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他玩什么权谋术?

老子强调“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利益面前“外其身,后其身”,“不敢为天下先”,他没有自己的私利,并能“和光、同尘”于百姓之中,他跟谁玩权谋术?

他反对权诈之术,认为圣人“无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认为“以智治邦邦之贼,以不智治邦邦之福”,要“愚”,也是“愚”自己,而不能“愚”百姓,因为在生人看来,民乃国之基,邦之本,怎么就伪诈了呢?

先来看看老子的“无为”到底是全无事事,还是最有成效的“为”

首先要确定:老子论道是对象是君王,不是百姓,把老子的针对主体扩大成天下人,那是说不通的。因为整部道德经都在论述“圣人之治”,论述“爱民治国”之道,讲“知其雄守其雌”之道,都在讲“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都是讲“寄天下”“托天下”,都在讲“取天下”“治大邦”……

其次,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更不是朱熹所说的“全无事事”,而是对权力者做出的“不可行性”报告书和根本遵循。

这个“不可行性报告”充斥《道德经》全篇,从第2章的“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开始,到第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涉及到“无、不、毋、勿、弗”等否定词的有将近一半章节,可见这些否定词的重要性。

果真是否定词重要吗?非也,而是这些否定句背后的“无为”太重要了,可以说,老子五千言论道,无论如何论述,最终都要落实在“无为”二字上,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否定句的核心都在围绕着权力如何对待百姓展开论述,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权力能辅助百姓自由发展,而不试图依靠暴政来主宰百姓命运,不与民争”——这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核心!

换言之,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辅助百姓的自由发展愿望,做好百姓的服务工作,在利益面前“后其身、外其身”不与民争,这样的执政者才能“以无事取天下”——赢得民心,才能天长地久,没身不殆。

再简单一些,可以把“无为”理解为:权力不侵犯百姓自由,就是无为!

所以,老子的“无为”是针对“知其雄、守其雌”的权力者的,而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而民众要做的恰是“无不为”。

上一段解决了“无为”,那么权力“无为”了,就可以实现“无不为”吗?如何实现?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不是自相矛盾?一个人“无为”了,是怎么实现“无不为”的?

老子的圣人之治是建立在“道论”基础上的,圣人的无为,当然依据大道的无为,圣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源于“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那么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老子说:道为万物母,但“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强大如斯的万物之母,对待万物尚且能对万物不占有、不图报、不主宰万物,相反,却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即万物的生发死灭完全由万物自己作主,而不试图干涉它、以强权压制它,操纵它。

这就是“希言,自然”所表达的意义:大道不干涉,万物才能处在自然而然、蓬勃发展、千姿百态的发展状态。

“以道莅天下”的圣人,当然也能“顺应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做好百姓自由发展的“辅助”工作,“行不言之教,居无为之事”,百姓才能不受强力干涉,无须担惊受怕而自由施展,自由发挥,从而实现“无不为”的价值创造,这也正是老子说的“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清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从“无为”到“无不为”的关键在于:无为要给无不为创造环境条件

从上述分析得知,”无为而无不为“对应于”希言、自然“,“无为”是指权力“无为”,“无不为”是指百姓获得自由发展权力而能自由发展从而实现“无不为”。

所以,“无为”和“无不为”的行为主体分别是权力者和百姓,就像“希言”是指大道,“自然”是指“万物”一样,也跟“我无为而民自化”一样,一句话里有两个行为主体。

历史上的注老大家们对此句的解释往往对象模糊,含混不清,不就会给读者阅读理解带来困惑,也给反老辟老者提供了口实。

比如河上公的解释:“德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若“政教烦,则民不安”,前句话针对性不强,结果被批评者拿来批判老子。后半句讲明了“政教烦”的“有为”,一定会带来“则民不安”难以“无不为”的原因。

就是说,河上公的解读方向是对的,但把两句话分开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很多人常常会把“无为”当作手段,把“无不为”当作目的和效果,诚然说得过去,但是分不清这句话的行为主体是两个,还是会陷入认知的泥潭。

同时,看不到“无为”是权力者为百姓创造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就没法理解“无为”,更没法理解“无不为”。

以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为例,计划经济,一切生产、供销、流通等,全由zheng府计划指令,结果自不必说,zheng府忙得不亦乐乎,百姓的生活却不见好转。

自由是从经济的实行,一下子激发了百姓自由发展的积极性,好处不言而喻。

相对于自由市场经济,这个zheng策,就是“无为”之治,各行各业兴旺发展,这就是“无不为”(道德下滑等并非自由市场理论的必然结果)。

重复一下:西方自由市场理论原理源于老子的“无为之治”,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受法国重农学派的影响至深,而重农学派受老子思想影响至深。

这不是中国人那样人给自己脸上贴金,这是亚当斯密的同胞、哲学家克拉克说的。



0 阅读:5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