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饮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推崇。然而,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居民在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相当于300毫升以上的液态奶及其制品,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但市面上的奶和奶制品同样五花八门,常见就有全脂、低脂、脱脂,纯奶、鲜奶,酸奶、牛奶、奶粉、炼乳、干酪、奶片等等。
要说喝奶,在营养价值上肯定是需要冷藏保存的鲜牛奶最好,但当我们没有饮用鲜奶的条件/对鲜奶不耐受时,该如何在其他奶类中选出更合适自己的那个?
图片来源:摄图网
各种奶类的营养区别:1、鲜牛奶
我们先以鲜牛奶为例,鲜牛奶是用低温杀菌技术加工出的液态奶,优势是没有任何添加剂,还保留了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肽等天然营养活性物质。
鲜牛奶含有3种限制性营养成分(限制大家摄入),分别是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钠;和13种鼓励性营养成分(鼓励大家摄入),分别是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维生素B3、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维生素E、铁、钾、钙、锌、镁。
这些营养成分比例合理,可以帮助人体生长发育,吸收率也非常高,所以除了乳糖不耐、牛奶蛋白过敏的患者,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适度增加饮用。
2、纯牛奶
和鲜牛奶相对的则是我们日常说的纯牛奶,纯牛奶经过高温灭菌消毒,可以长期保存,但它的品质有一定的损伤,比如一些对热量敏感的天然活性蛋白含量就受到了影响。但整体影响不大,再加上不用担心保存问题,十分适合日常饮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
3、低脂/脱脂奶
低脂/脱脂奶和纯牛奶的区别主要在于脂肪含量和营养密度。牛奶将脂肪脱离出去后,奶中的营养密度其实是升高的。
但牛奶脂肪并非全部有害,它还含有一些有益的脂肪酸,如共轭亚油酸。而且牛奶中的脂肪由脂肪球膜包裹后分散在水中,而脂肪球膜上的一些物质对我们身体是有益的,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
所以如果不是肥胖患者,还是喝全脂奶(鲜牛奶或纯牛奶)更合适。
4、酸奶
酸奶是一种由鲜奶用一些有益菌群发酵而来的奶制品,是不喜欢牛奶和乳糖不耐受患者的奶类替代品。
喝好的酸奶,摄取奶中的乳酸菌,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抑制胃肠道内的有害菌群,促进我们消化和吸收,还可以激活嗜酸菌,帮助清除肠道中的胆固醇。另外,酸奶的发酵过程中还会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为我们补充营养。
不过要注意,市面上很多酸奶含糖量很高,其中的乳酸菌也在加工过程中失去了活性,并不适合肿瘤患者饮用,还有一些乳饮料,和酸奶的差别很大,注意不要混为一谈。
图片来源:摄图网
5、奶粉
奶粉最大的优点就是好携带,其次,目前奶粉的制作工艺可以比较好的继承牛奶的营养价值和优势,在冲调好后基本可以“还原”成一瓶纯牛奶。
不过有些奶粉的加工过程会使蛋白质、乳糖损失,维生素被破坏,营养价值也大大降低。
所以如果购买奶粉,要认真查看包装上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通过对比来拒绝低质奶粉。
6、炼乳、奶酪
炼乳可以说是经过浓缩、添加了白糖的鲜奶,分为甜炼乳和淡炼乳,甜炼乳含糖量很高,冲调后营养价值有所缩小,我们不宜多喝;淡炼乳冲调后比鲜牛奶更容易消化一些,但赖氨酸、维生素B1等有一定损失。
图片来源:摄图网
奶酪则是富集了牛奶中优良蛋白质(主要指酪蛋白)的产物,这些酪蛋白在钙、磷、凝乳酶的作用下凝结成奶酪,所以奶酪蛋白质含量很高,其中除了蛋白质外,还富集有钙和脂溶性维生素。
但奶酪中还缺乏纤维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脂肪含量也有些高,因此食用时最好搭配些蔬菜水果,均衡一下营养成分。
总结
既然我们了解了这些奶和奶制品的特点,那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简单多了:
如果觅友们对奶制品没有特别的偏好,也没有过敏、不耐受等问题,就选择鲜牛奶或纯牛奶;如果乳糖不耐受,或者肠胃不太好,可以选择酸奶;肥胖问题严重的可以选低脂/脱脂奶;要到处跑的(旅行/出差等)就选奶粉;食不下咽急着补充营养的就选奶酪。最后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提醒大家:一个是含乳饮料,其实是一个外观和牛奶类似但营养成分远达不到牛奶水平的饮料,不建议大家多喝;另一个是高加工奶,如果不了解里面的门道,还是建议选择比较大众的奶类喝更好。
喜欢的觅友可以点个“赞”和“转发”!记得点个关注,我们一起抗癌!内容制作
封面图片: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参考来源:
[1]黄泽颖.鲜牛奶营养评价与FOP标签方案[J].中国乳业,2022,(02):62-69.
[2]阴明杰,吴丹.论牛奶的营养价值与健康的密切关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04):95-96.
[3]王象欣,张秋梅,魏雪冬,姜毓君,徐琳,鄂来明.不同类型热处理方式对牛乳品质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19,47(04):20-23.
[4]范志红.低脂奶是一种什么样的奶[J].生命与灾害,2021,(02):32-33.
[5]季成叶.科学合理选择奶类和奶制品[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867-870.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