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因一照片解放军上将向他敬礼,红遍全国后捐出所有奖金

不正常世界 2023-03-04 07:54:07

“你记得在哪个地方吗?”

“18墓区18号”

2018年3月31日,绵阳绵州公墓里,一位中年男子带着一位少年在大雨中停下了脚步。中年男子记不太清墓碑的具体位置,幸好身旁的少年及时提醒了他。

少年名叫郎铮,当时还在读初一,身材也比较瘦,但身高已经达到了1米7。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3岁的他躺在担架上敬礼的一张照片火遍全国;10年后,曾经的“婴儿肥”小孩,已经变成了一名阳光少年。

而今天他和父亲来看望的,就是当年拍下“敬礼娃娃”照片的《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杨卫华于2015年2月26日,因肝癌不幸去世。

杨卫华

进入北川的记者第一人

2008年5月12日,突发的大地震让绵阳城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垮塌的建筑,惊慌的人群,电力中断,通讯瘫痪……

大地刚刚恢复平静,所有人都惊魂未定,不知所措的时候,在《绵阳晚报》报社门外,记者们已经集结完毕。虽然他们的双手还在发抖,还在害怕那未知的下一秒,但他们也接到了上级的任务,进入受灾地区搜集灾情,让外界尽快了解实际情况。

下午5点,正在绵阳城区采访的杨卫华收到消息:北川告急,伤亡惨重!

杨卫华没有犹豫,将城区的采访工作交给了同事,自己只身驱车独闯北川。然而由于余震不断,道路损毁严重,飞石和山体滑坡如同死神一般埋伏在山路周围,杨卫华只能折返。

他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报社领导报告沿路的灾情,希望救援队能尽快到达,并且提出申请要再度前往北川。

杨卫华说:“就是爬,我也要爬到重灾区”。

杨卫华在抗震一线被同行拍到

晚上10点,做好一切准备的杨卫华再度驱车前往北川,和他一路同行的还有总编助理刘文定。夜间行车更加危险,除了车灯能照亮的正前方,四周都是漆黑一片,只能听到泥石滚落和碎石砸在车顶的声音。

汽车在乱石阵中缓慢穿行,每走一公里似乎都是在和死神赛跑。路走到一半,杨卫华发现一辆救护车被困在路上,原来是前方塌方,救护车进退不得。杨卫华下了车,在不断有飞石落下的情况下寻找通道,很快就在两块巨石之间找到了间隙,并在车外指挥让救护车顺利通过。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杨卫华终于抵达了距离北川县城1公里的任家坪,他是进入北川的第一名记者,而他进入的第一个灾区现场就是“北川中学”。

废墟中搜集的学生证

北川中学是当时整个绵阳救灾的重点地区,全校2000多名师生,死亡失踪的人数加起来超过1000人。

废墟、尸体、惨叫、呼救……刚刚不惧生死的杨卫华突然之间双手发抖,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不过杨卫华很快控制住了情绪,随后立刻投入到救援中,用双手、铁锹、木棍等一切能用的工具,抢救一切可能的希望,从凌晨12点一直奔忙到了凌晨6点,前来增援的救援队抵达。

6个小时的奔波,双手和双脚跟灌了铅一样,汗水早已打湿了头发和衣服。然而杨卫华没有选择休息,只是从车里拿了瓶水和一些零食,以及他的相机,跟着救援队再次奔向了救灾现场——北川老县城。

是记者,也是战士

北川老县城本身并不是因为人口聚集流动而自然形成的城市,最初是50年代剿匪时临时迁移的县政府驻地,由于当时实际情况需要,所以驻地选在峡谷之中,之后发展成了北川老县城。

也正是由于四周都是山体,县城也常年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当地人也一直在说周围的山就是定时炸弹。事实上在地震发生前,县领导就多次计划全城搬迁,可由于经济原因迟迟无法得到落实。

地震发生后,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几乎是将半个城区掩埋,上万人被埋,通往县城的通道全部被堵塞。

震后的北川老县城

为了能够尽快进入灾区救援,救援队登上滑坡的山体,从半山坡上滑下去,然后徒手爬进城区。这个方式十分危险,稍有不慎或者再次发生滑坡,救援人员伤亡的概率非常大,本来救援队是不希望杨卫华进去的,但杨卫华直接冲开了阻拦,和救援队一起爬进了县城。

杨卫华一边拍照一边协助救援,手臂被钢筋划破了他也不知道。当他在北川中学新区(茅坝中学)参与救援时,他看到了一幅震撼的场景:整所中学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但是国旗台上的国旗却在废墟中屹立不倒。杨卫华迅速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

北川中学不倒的国旗

后来在唐家山堰塞湖情况最危机的时候,杨卫华3次登上堰塞湖坝顶协助救援和拍摄,获得了现场解放军官兵的一致认可。

他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战士。

定格“敬礼娃娃”,感动整个中国

5月13日,杨卫华在一所幼儿园的废墟上听到了哭声。杨卫华非常激动,顺着声音爬进了一处缝隙,果然在里面发现了一名小男孩。

“孩子,别怕!看得见手电筒的光吗,叔叔马上救你出来。”

杨卫华立马找来不远处的3名解放军战士,4人一边挖一边安慰,随后越来越多的战士加入进来,由于重型设备进不来,大家几乎是用双手挖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将压在孩子身上的废墟清理完。此时孩子已经被压了17个小时,左臂骨折,但是孩子看见解放军后就没有再哭了,反而还不断给帮他包扎喂水的解放军战士说“谢谢”。

“这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杨卫华后来回忆救援过程时,如此评价到。

由于余震不断得赶紧把男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但担架已经不够用了,解放军战士只能找来一个结实的木板,小心翼翼地将小男孩抬到木板上准备将他转移到救治点。

而就在木板刚刚离开地面的时候,小男孩默默地将右手举起,向周围的战士们敬了一个少先队的队礼,杨卫华心里一震,在眼泪涌进眼眶的同时,他也举起了相机拍下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

敬礼娃娃

男孩名叫郎铮,当时只有3岁,被救出来后很快就和母亲团聚,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郎洪东是一名人民警察,当时也正在抗震救灾前线,郎铮被救出的消息也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告诉了他。郎洪东后来告诉记者,他认为孩子的敬礼,是出于对军人的仰慕。

由于郎铮被压长达17个小时,伤势是相对较重的,治疗期间多次转院,前后共经过5次手术,左手小指和无名指被部分切除,直到8月份左手功能才基本恢复。

杨卫华在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上接受采访

“敬礼娃娃”的照片被杨卫华取名《生命的敬礼》,这张照片很快火遍全国,“郎铮”也成为了当时的网络热门搜索词,即便在国外也有不小的热度,杨卫华也因此在全国获得不小的名气。照片也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第9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纪实类金奖。而杨卫华将获得的稿酬奖金共10万,全部捐给了灾区用于灾后重建。

为什么一个敬礼,就能让全国人民如此感动?

或许是因为当全国人民都在悲痛、焦急的时候,郎铮的敬礼让我们看到了在绝望中的刚强和希望。也正是这股刚强和希望,让人类一次次地战胜困难,一次次地度过灾难,一次次地创造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最危急的时刻,杨卫华不顾危险抵达现场,而当时驻守现场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上将专门来见了杨卫华,并对他敬了一个军礼,说:

“你把军民鱼水情拍出来了,我要谢谢你”。

葛振峰上将(左) 杨卫华(右)

杨卫华与郎铮一家

在郎铮住院期间,杨卫华多次前来探望,从此和郎铮一家结下不解之缘,用郎洪东的话说,他们更像是亲人般的感情。

郎铮非常喜欢杨卫华,每次杨卫华一来都会粘着他,杨卫华对郎铮也如亲生孩子一般,从郎铮返回校园开始,他就用手中的相机记录郎铮成长的点点滴滴:加入少先队、第一次戴红领巾、第一次升国旗……

在郎铮出院后,杨卫华为郎铮安排好了,从学前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在东振学校,也一直在告诉郎铮以后要读一个好大学,选一个好专业,直到后来病重,自知时日无多的他还在托人帮忙照顾郎铮未来的学业。

2013年10月,杨卫华被确诊肝癌,虽然经过几次手术,但病情没有得到控制。身患重病的杨卫华没有选择在家休养,而是继续参加工作。住院期间,郎铮一家人多次来看望,杨卫华每次都是忍着剧痛,以非常积极的心态和郎铮聊天,不想让他因为自己难过。

2015年2月26日,杨卫华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去世,年仅52岁。得知杨卫华去世之后,郎铮一家都非常难过,尤其是已经渐渐长大的郎铮,哭成了泪人。

“杨伯伯,我来看你了”。

每年清明前后,郎铮和父母都会去扫墓,有时候过春节也会去,就像去一个亲人家串门一样。墓碑前的鲜花都是郎铮摆放的,每次来郎铮都会说很多话,就像杨伯伯还活着一样。

2015年2月14日 郎铮医院中看望杨卫华

郎铮也时刻记着杨卫华临终前给他的教导“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郎铮以年级前100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初中,此后成绩也一直都是年级前几十名。在家里,郎铮有自己的书房,有名人传记、有军事以及历史的书籍,要知道当时他才初一,这些书很多在他小学的时候就读完了。

郎铮说他的梦想是当军人、警察、科学家,当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知道自己手上有残疾入伍困难,但还是想进军营历练,所以郎铮一直非常注重体育锻炼,并赢得过多项冠亚军奖牌。或许经历过地震和杨卫华的教诲,郎铮的内心比起同龄孩子要更加成熟。

后来有次郎铮重返他被救出来的那个地方,有人让他再敬一个礼拍照,他却拒绝了,并解释:

当时的敬礼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救他出来的叔叔们,这是一个神圣的动作,不应该成为作秀的工具。

如今的郎铮

当我们按下快门的刹那间,心中充满无限的激情,还有那沉甸甸的理想、良知、责任和创造……倘若有来生,让我们再做一次命运的选择,相信自己仍会无怨无悔走在摄影之路上,因为她的神圣,因为她的真诚,这就是摄影的价值,这就是摄影的力量。

——杨卫华最后一次在报社月度新闻点评会上的讲话

0 阅读:27

不正常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