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对当权者的反击,张良刺秦的匹夫一怒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1-28 21:46:18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也是先秦韩国贵族后裔。

他还是众多刺杀秦始皇的刺客中,唯一一位活着且全身而退的。

因为有了刺秦的“污点”,张良无法在阳光下生活,亡命天下的时候,偶然得到了黄石公老人的兵法,从此人生轨迹发生重要转变。

张良刺秦的经过

关于留侯张良,《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记载如下: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说这位留侯张良,他的先祖是韩国贵族,为了报灭国家仇,张良四处学习本事,后来在东海遇到了一位异人沧海君,这位异人给张良介绍了另一个力大无比的异人,能舞动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

张良就带着这位大力士,一面制定刺杀计划,一面打探寻访秦始皇的踪迹。终于得知秦始皇向东边来巡察的消息。张良与大力士选择在博浪沙动手,狙击秦始皇车驾的时候,仅击中秦始皇车队的其中一辆副车。

途中遭遇刺杀行动,秦始皇大怒,下令立即天下郡县查找刺客,张良没有藏身之处,只能改名换姓,逃往异乡,到下邳躲避。

这就是张良刺秦的简要经过。

关于这段故事,还有几个谜团。

问题一:张良与秦始皇的恩怨

根据史料,张良家族出身不凡,“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他的祖父张开地,曾经做过韩国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辅国丞相,他的父亲张平,是厘王、悼惠王的辅国丞相。从昭侯(前362)到悼惠王(前239),张家做韩国丞相前后竟达一百余年。

可以说,张良是绝对的王室贵族,张氏家族共辅佐的五代韩王,是韩国最重要的权臣家族。不出意外的话,张良绝对是韩国新任国相的不二人选。可惜,在张良二十岁的时候,秦国开启了剿灭六国的战争,首战灭韩,张良还没来得及在继承家族政治身份,就遭遇了国破家亡的噩运。

又十年,天下皆归秦氏所有。

严酷的秦法取代了春秋战国的宗族礼法制度,张良从最优渥生活的高级贵族,一落而成为市井布衣草民。张良发誓要替家族和国家报仇。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家虽败,还有些财力人力,“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张家还有忠心的仆从三百人,还有不菲的家财,张良也是个狠人,弟弟死了也不出钱埋葬,全部财产都用在复仇事业上,散尽家财来结交豪杰,只为求一个刺杀嬴政的刺客。很有点姑苏慕容家族的味道。

问题二:张良其实并不姓张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与陈平齐名的汉代开国重臣,其实“张良”只是他的化名,也就是说,张良的本名并非张良,因为史料已经说明,“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在春秋战国时代,宗族礼法制度是最高等级的社会制度,各诸侯国任用的辅政重臣,虽然有管仲、鲍叔牙之类的人物,但更多却都出于同宗同族的优秀人才,比如楚国的屈原,就是出自楚国本家芈姓屈氏,又比如齐国的田忌,出自齐国贵族妫姓田氏。

由此推断,张良的家族很可能也是韩国国君的同族近亲。

按照《史记•索隐》的记载,“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贼急,乃改姓名。”这里说明,张良的本家原来是韩国公族,与韩国王族一样,都是出于上古黄帝姬姓,应当是姬姓韩氏,只是因为秦国抓捕的原因,才不得不放弃韩氏,改姓为张。

所以张良本名应当叫“韩良”。

问题三:神秘的沧海君是韩国人?

为了报仇,张良可以说不遗余力,终于,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异人,沧海君。

沧海君,古籍记为“仓海君”,据史料,这位异人出身“秦时东方濊国”,是濊国国君的称号。濊国,又写作“秽国”,秽有荒凉脏污之意,看似贬义的称谓,代指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小部落。根据《逸周书·王会》记载,“秽人”是东夷别种,清代地理学者朱右曾注释为,“今朝鲜国江原道,古秽人地。”

所以,秽国,大约就是今天的韩国。作为战国时期韩国的公族后裔,前往秽地寻求帮助,而后来的秽地又被称作韩国,这其中是不是有某些不为人知的联系。

秽地,在春秋时代,已经是齐国的附属国和属地,按《管子·小匡》记载,“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貊”,这里的秽,就是秽国。

秦汉时期秽国的大致范围,按照《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所载,“濊南与辰韩,北与高句丽、沃沮接,东穷大海,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自单单大岭以西属乐浪,自岭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濊为民”。

单单大岭即今天之长白山,《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东夷秽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西汉时期属于苍海郡,在岭东设置都尉管辖。太史公修撰《史记》的时候,秽国已亡,改为郡。所以书中以“沧海君”称呼秽国国主。

按照史料记载,张良是在淮阳游学之后,向东前往沧海君的地盘,书上没有细写张良和沧海国主之间的交谈内容,只是说沧海君向张良推荐了一名大力士,能够舞动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指哪打哪,百发百中,不差分毫。

张良对此人如获至宝。

问题四:博浪沙刺秦是否有内应

博浪沙,今属河南省原阳县,在古城东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的车队在巡视齐地返回关中的路上,在阳武县博浪沙遭遇了刺客的袭击,副车被毁,险遭不测。

博浪沙,风沙大、荒草高,是张良精心选择的动手地点,并且提前预知了秦始皇车队的全部信息,包括行进的时间、路线、车辆等等细节,任意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全部计划失败。这些随时都可能变化的消息,却始终被张良准确掌握着,不得不考虑张良在秦始皇团队内部是否有什么安插的内线。

另一个重要的疑点,张良刺秦计划的核心,就是大力士的一百二十斤大铁椎,必须稳准狠的砸中始皇车驾,这决定了刺杀者与始皇车队的距离,太远了则抛掷不中,太近了则有被发现的危险,毕竟大力士的块头不可能太苗条,即便隐藏在草丛中也很显眼。

从大力士后来的行动看,距离秦始皇车队应当不会太远,这么近距离隐藏着陌生人,始皇卫队为什么没有任何警戒,没有提前对线路清场?

秦代皇帝仪仗是有严格制度的,主车的车驾应当依循“天子驾六”的规则,但是秦始皇的车队,安置了很多同样外观的副车,这给刺杀行动增加了难度,无法分辨秦始皇到底藏在哪一辆车子里面。

张良和大力士只有一次机会,说时迟那时快,大力士出手了,大铁椎砸中的只是其中一辆副车。当时二人已经没有时间确认是否得手,张良见车辆被毁,随即招呼大力士赶紧撤退。事后才知道,秦始皇侥幸逃过一劫。

张良改名换姓,逃往异乡躲藏追捕。

至于大力士是死是活,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

盛唐诗仙李白有一首《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专门描写这一壮举,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张良刺秦,终于还是失败了。

又十年后,刘邦遇到了这个不再懵懂莽撞的少年。

三十岁的张良,已经学有所成,成为辅佐帝王、胸怀韬略的一代谋主。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太史公对张良的评价是这样的,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太史公对张良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这个人一定是“魁梧奇伟”的大丈夫,没想到看到图象,却原来是个容貌清秀的小鲜肉,聪慧且帅气,一位潇洒惬意的翩翩世家公子。孔子也曾经说过,以貌取人是不对的,而太史公也是这个态度。只不过,孔子的弟子子羽相貌奇丑,而张良则恰恰相反。

留侯亦云,这四个字,留给后人许多想象空间。

0 阅读:5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